||
在海边游玩时,看到长在礁石上的藤壶,密密麻麻像一地瓜子皮,密集得令人恐惧。藤壶是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节肢动物,长有石灰质的外壳,一簇簇的,颜色是灰白色的。它的形状看起来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它分布在许多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藤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十分广泛,渤海、黄海、南海、东海当中都有,主要类型有网纹藤壶、泥藤壶和壶斑藤壶等等。藤壶是最主要的海洋污损生物,是海洋里著名的“四害”之一。藤壶因为其强黏着的特性和繁殖能力超强的特征,凭借着小小的身躯就能对不少海洋生物造成困扰,譬如鲸鱼和海龟等海洋生物都深受其害。相信不少人都是通过动物保护协会或者渔船捕捞海龟上船,并且帮它们进行清理的网络视频认识藤壶的。除了海龟之外,最大的海洋生物鲸鱼也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藤壶不仅荼毒了鲸鱼、海龟这种海洋生物,还影响到了人类的活动。藤壶的附着使船体壳板加厚变粗,大大增加船舶的阻力,导致航速降低,由此耗费燃油量高达总燃油量的40%。还经常附着在海底声呐、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水下管道等地方,会使得设备失灵或者管道堵塞,让人十分头疼。藤壶是可以食用的,但因为藤壶的肉比较少,取材又麻烦,而且藤壶的样子看起来令人全身发麻,非常的恶心,所以藤壶并不是人们常食用的海产品。即便是藤壶难以食用,而且看起来令人恶心,但由于藤壶的味道鲜美,有着“来自地狱的佳肴”之称,因此还是有少部分人食用藤壶的。查阅中药工具书《中华本草》,发现这种看一眼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海洋生物,竟然还是一味中药材呢。
《中华本草》:藤壶
【拼音注音】Ténɡ Hú
【别名】石疥;大石疥。
【来源】药材基源:为藤壶科动物白脊藤壶的肉或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lanus albicostatus Pilsbry
【采收和储藏】全年抱歉可采,取肉,鲜用。或取壳洗净,除去杂质即可。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营固着生活,群栖于岩石相潮间带中潮区的上部,常形成白色的“藤壶带”,尤以内湾盐度较低,水质澄清处分布较多。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态】白脊藤壶,壳圆锥形,密集生长的个体呈圆筒形,峰吻闪电战直径约20mm,高12-14mm,壳口稍展开,略呈五边形,壳析表面具有粗细不等的许多白色纵肋,肋间凹处深暗紫色或灰褐色,但有些个体横糊不清,尤其上部壳表全呈灰白色。年幼个体,肋多不明显,壳口缘成锯齿状,幅部稍宽,顶缘斜,表面具平行横纹。板较宽阔,表面有显着的生长线,在中央部稍低陷,有紫色纵带,内面有放射状断续脊突;关节脊生而宽,其长度约为背缘一半,末端平截;闭壳肌脊突出而短。闭壳肌窝深而稍长。背板三角形,峰板缘短而略弯,侧压肌脊发达,约7条左右。口器上唇各侧具有3齿,大颚有3齿,头有2小齿。蔓足约6对,第3蔓足有锯齿状刚毛,交接器长于第6蔓足,基部有小的背突。
【药理作用】100%藤壶水煎液20ml/kg腹腔注射,显着提高小鼠负压耐缺氧能力。100%藤壶水煎醇溶液作用不显着。
【性味】味咸;性凉。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解毒疗疮。主胃痛吞酸;水火烫伤;小儿头疖;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壳煎汤,30-60g。外用:肉适量,捣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