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谈人工智能20:现代人造的新主人?

已有 4561 次阅读 2021-12-4 13:2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李:现代科学无疑是还原论的一统天下,但技术并非如此。虽然人们都以为现代技术是现代科学的应用,但技术思想家大多不以为然,而认为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同生共荣:彼此依赖、相互驱动。其中不少甚至认为技术比科学更基本,技术始于制造工具,而会制造工具一般认为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正是技术使人成为人

教:科学实验把世界还原为实验室,技术把实验室强加到世界上,技术主要是在人造世界中。经您这么明确地指出,还的确是这么一回事,我很受益。但另一方面我觉得,也不可否认,技术还是解决了不少自然世界的现实问题。

李:的确如此,这也事出有因。毫不奇怪,相对而言,理论科学家的思维更在概念世界中,实验科学家的思维更在纯化世界中,他们专注于解决抽象的科学问题,而非具体的实际问题。工程和技术人员的思维更在现实或人造世界中,他们针对具体情况,不仅要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融合各种科学知识以及合适的对应规则,更要靠常识和实践经验,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改造现实,或建造人工系统。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常识和实践经验这些重要的非还原论因素。正如当代美国哲学家斐波曼所说1应用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师都做实验,前者靠由理论导出的假设来指导,后者靠由日常经验导出的娴熟方法的试错来指导。科学家比工程师更效忠于科学,工程师更在乎解决实际问题:前者的还原论信念更坚定深刻得多,后者更务实灵活得多,因而也更能解决现实问题。假如一位土木工程师和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各造了一栋大楼,你更愿意呆在哪一栋?工程师多半觉得:科学家只在纸上谈兵法,而工程师才真上战场打仗。怪不得工程界流行一句名言:科学家梦想伟业,工程师真做大事。Scientists dream about doing great things, engineers do them.“工程师们常抱怨说,当一项新技术成功的时候(比如宇宙飞船),常常是科学家得到赞扬;而当它失败的时候,却是工程师受到责备。我想,尽管工程师对责备与赞扬的常见分配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我不认为他们应当抱怨。其实这样的分配是对工程师的赞扬——尽管这是从事物的反面角度看。它暗示着科学家的职责只是做实验,并且实验通常是失败的;而工程师的职责是工程,并且工程通常是成功的。因此,工程师的失败就像科学家的成功一样,是出乎意料的,因此都是值得注意的。”(迈克尔·戴维斯《像工程师那样思考》,Michael Davis, Thinking Like an Engineer: Studies in the Ethics of a Profession)这是否说明,面向现实的工程师比忠于还原论的科学家更成功?“为什么还原论科学在现实世界中有大量成功应用”,我在上面给了答案的科学部分,这儿说的就是答案的技术部分。

  总之,迄今科学在概念世界和纯化世界的成功,当之无愧是还原论科学的成功,但在现实世界的成功则有赖于工程技术人员非还原论因素的作用,因而不能全都归功于还原论。

学:前面那位老师没想到您会为分析还原说好话,不过您随后就给了还原论狠命一击。您这一击包括还原论科学的假想世界、实验的纯化世界和技术的人造世界。我觉得这一击非常有力,很致命。

李:是吗?我觉得我上面所说的,对还原论科技是毁誉参半,并非一味打击。它既解释了看似十分片面有限的分析还原为什么威力巨大,大获成功,又说明了它未必是(大概不是)解决我们这个自然的现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良方。我只想尽绵薄之力,把它拉下龙椅,并不想要它的命——它完全有权生存,只是不该高居“帝位”,统御一切。

  现在让我们谈谈技术对人类的重大影响。现代的人造系统,都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现代技术大大改变了人的生活,人类日渐生活在人造的世界里。像大气圈和生物圈一样,科技所造的人造世界已经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技术圈”。城市不正是这样吗?一旦去除现代技术所造的一切,人们多半都将无法生存。现代技术与人类的结合如此之强,以至于它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天性或第二自然2作为聚合现象的技术之巧妙使人类意识相形见绌,使人们理解不了所要操控的系统。靠这种超越人类掌控而仍能按其内部构造成功运转的趋势,技术这个总体现象构成了人类的“第二天性”,远远超越了对特定成分的任何希求期望

学:科学主要是出于人类的好奇心,而技术才真正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李:现代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方面,人们习惯地以为,是人类支配着技术,而不是技术支配着人类。其实,两者早就互相支配。现代技术对人类的支配越来越强,而人类对现代技术的支配越来越弱。这有多方面的体现:①现代技术早已渗透并引领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存繁衍早已离不开现代技术。②现代技术的发展演化业已摆脱了人类的掌控,势不可挡,演变的方向也日益不受人类指导或控制:凡是技术上能够实现的都自动变成应该实现的,迟早都会得到实现。例如基因编辑婴儿。③现代技术创造着并支配着人类的需求,人类的需求又反过来刺激技术的发展。正像人会被毒品掌控而不能自拔一样,在这些意义上,人类日益为现代技术所奴役,不得不发展各种技术。相互关系从“人乃造工具者”(man, the tool-maker)成了“工具乃造人者”(tools, the man-maker

正因如此,以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当代哲学家、思想家,特别是技术哲学家、思想家,总体上对现代技术的评价是负面大于正面,他们大都认为现代技术早已反过来掌控了人类。这些技术决定论者认为,现代技术以自身的逻辑发展,成为自主控制自然和人类事物的抽象力量,主导着社会变迁、文化发展以及人工自然的演变。其中的乐观主义者认为,靠科技人类终于超越了自然的进化法则,科技进步引领着文化进步和人性进化。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类才出火炕,又进油锅,落入了现代技术的“魔掌”,现代技术导致工具理性至上,聚焦于产业和经济因素,专注于效率和产出,忽视并遮蔽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意义等诸多方面

学:我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观点。那么,现代技术又是怎么一来就变得能掌控人类呢?

李:人类发明的每一技术,作为人类能力的延伸,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自然、什么样的对象、什么样的认识和行为。一项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越大,人类就越依赖于它。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本身包含着一种支配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按科学的观点,日常经验和观察所得的认识在科技上是无效的,只有通过科学仪器和工具所得的,才是唯一真实的(这是工具实在论),只有通过科学手段所得的科学认知才是正确的认知。事实上,科学手段完全依赖于技术,它非但片面,只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定方面,还有意识地排除日常经验和观察等其他方面。当今美国影响最大的技术哲学家之一阿尔伯特·伯格曼在其成名作《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质:一种哲学探索》(Albert Borgmann, Technology and Character of Comtemporary Life: A Philosophy Inquiry)中明确指出:技术对人的统治,与其说是通过实体力量,不如说是通过潜移默化地建构行为模式例如,电力技术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数字技术正在把世界数字化,人类生活完全依赖于它们。再如,观测技术大都基于视觉,所以,依靠显微镜和望远镜,我们的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都成了单一的视觉世界。潜移默化地,视觉世界被大幅放大和彰显,几乎等同于可感知世界,使人关注的都是事物的可视方面。无论多么精密,它都是个别维度上的凸显,日常世界中非可视的其他维度逐渐被遮蔽、放逐和遗忘,造成总体失真失衡。举例来说,由于影视、网络等技术的影响,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热衷于银屏上、网络上的大起大落、丰富极端的杜撰表演,甚至干脆是虚拟世界中的全然虚假,并以此反衬我们的现实生活按这些表演标准的“平淡乏味无趣”

学:现代技术和之前的技术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为什么说现代技术掌控了人类,而之前的技术却没有?

李:传统技术(或称经验技术、古代技术)主要是手工业的工具,结构简单而功能丰富,它只是辅助人来完成作业,无法取代人,所以人的手艺高低是关键,生活和自然的诸多要素比较协调平衡。由化石能源驱动的机器,可以说是现代技术区别于传统技术的标志。机器自行运转,结构复杂而功能比较单一,人只是辅助,所以关键是机器的精密和效率。现代技术把万事万物都视为原料、资源或能源,工具理性一家独大,并要求人适应之。以机器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往往自动运行,有自己的节奏,并要求人与之步调一致。相对而言,传统技术更在自然世界,现代技术更在人造世界;传统技术更是人的奴仆,现代技术更是人的主人

  现代科技的全面展开,给人带来舒适、方便、快捷等方面高水平的物质享受以及相应的精神满足,特别是各种能力的增强,这无疑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现代科技使现代世界和现代生活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功能化、标准化、有序化,越来越迫使人屈服于技术,工具理性的地位蒸蒸日上,人的感性、文化和传统及其价值追求的地位江河日下。随着科技产品的丰富和发展,对之的依赖和信仰与日俱增,此外所有其他信仰和信念都随之减弱和消失。现代人越来越重做而不重信,越来越向前看、向外看,而不向后看、向内看。现代技术的高度分工、快节奏和标准化,因其单调、枯燥和非人性化而难免给人带来身心厌烦和疲惫,因此消遣和刺激才越来越成为生活的必需。在当代,谁能抗拒技术的力量呢?

  与传统技术不同,现代技术产品本身都是大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而且对使用者都不加区别,人人相同,因而现代技术有趋同、同化作用,会减少人性中的丰富性,而强化其机械性。

学:我感觉真的是这样。不过,我们大多数人恐怕还是不愿意回到慢节奏细细品味的古代生活去。

:技术思想家温纳在《自主性技术》中说:“普罗米修斯的难题与我们自己的难题类似。现代人已经使世界充斥着大量最奇异的发明和创新。如果现在出现的情况是这些成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重新考虑和改造,那么人类就可悲地面临着一种永久的处境,即受到其自身发明产物之力量的束缚。但如果我们还能设想可以去拆解、学习和重新开始,人类就会有解放的前景。或许可以找到办法,使人类社会摆脱我们自己制造的苦痛。”

教:但是科技的发展势不可挡,它裹挟着人类向前,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抗拒呢?

李:对此,伯格曼指出:要想既享受现代技术的成果,又克服其弊端,就该善待汇聚自然、社会、文化、历史、宗教等关系的“聚焦物”,多进行“聚焦活动”,即要顺从自然和传统。美国著名技术思想家阿瑟的《技术的本质》(Brian Arthur,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的书末最终结语是:“技术是更深的法则的一部分。但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已经把技术奴役我们的本性和技术拓展我们的本性之间进行了区别。这是一个正确的区别。我们不应该接受技术使我们失去活力,我们也不应该总把可能和想要划等号。我们是人类,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我们需要挑战,我们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目的,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就带给了我们某种类型的死亡。但是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它就肯定了生活,因而也就肯定了我们的人性。”这实获我心,尽管我并不赞同他书中的不少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ames K. Feibleman, Technology and Reality: Both applied scientist and technologist perform experiments; but the former do so guided by hypotheses derived from theory while the latter employ trial-and-error in skilled approaches derived from ordinary experience.

2. 技术思想家温纳《自主性技术》(Langdon Winner, Autonomous Technology: 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 Technical artifice as an aggregate phenomenon dwarfs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makes unintelligible the systems that people supposedly manipulate and control; by this tendency to exceed human grasp and yet to operate successfully according to its own internal makes, technology is a total phenomenon which constitutes a “second nature” far exceeding any desires or expectations for the particular components.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人工智能:

1.智乎哉?                      2. 奢求精确之误                3.精确定义之病            4.图灵测试     5.强人工智能

6. 能而欠智                      7.深度学习的短板       8.深度学习对老牌AI         9.深度学习的实质 10.与外界交互

11. 环境之复杂                 12系统≠内部元素及联系     13. 总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14总体≠部分之和   15. 分析还原的威力

16. 还原论科学的威力所在   17. 宇宙的本性                          18. 实验:超实?欠实?            19. 技术的威力      20. 现代人造的新主人?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2:发展必好无疑?    3:发展的恶果     4:科技进步果真进步?         5:科技的罪责 

6:开发进步善哉恶哉?7:现代化恶果之因    8:现代化恶果之因2  9: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   10:资本主义的修正与回潮

11:全球化的好歹   12:全球化的好歹     13:西化、现代化、全球化 14:现代化的本质      15:文化全球化?

16:妈的奶贼腥        17:多元优越             18:四大主义      19:“化私为公”的隐形手   20: 进步的魔咒

21:进步的陷阱    22:进步的后果       23.成功的反噬     24:进步的残酷                  25: 进步到恶神末日

26:自造成恶神

 

与师生漫谈科研文化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1314121.html

上一篇:谈人工智能19:技术的威力
下一篇:谈人工智能21:递归的威力
收藏 IP: 68.11.61.*| 热度|

2 李剑超 焦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