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李:除了上述六大局限外,我认为科学还有一个最要命的弊端:
发展不健康,物欲会膨胀。
科学特别是技术的不健康发展会导致最为恶劣的后果:物欲膨胀。物质世界是科学的主要的有效对象,因而对科学的关注自然导致对物质世界的关注,所以不健康不平衡不加节制的发展会造成物欲膨胀。科学,这位中世纪“神学的婢女”,在近代脱胎换骨,凭自身的本事和资本主义的扶持而逐渐成为至尊,她与资本主义联姻而主宰世界。她不像后者那样自私,但缺乏主心骨,善恶不辨。然而,一长遮众短,人们服膺她的本事,只见她堂而皇之的善行,不顾她不显山不露水的恶为,一味赞美她造福于人类的丰功伟绩,尊她为至高无上的神灵,根本无视忽视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资本主义诱导操控而沦为“资本的盟友”,特别是她刺激物欲的所作所为。在“现代化之弊”这个后续系列中,我会进一步展开阐述。
教:想不到在李老师眼里,除了前面所说的六大弊端之外,科学还有这么一大重罪。这是不是太苛刻了?连科学都这样,会不会事事都有重重“重罪”?
李:我觉得,除了刺激物欲可以说是罪责,其他的都只是短板和缺陷。科学难免有短板,甚至有大缺陷,这毫不奇怪。只不过国内科学主义重病在身,我不得不用猛药。要想克服流弊,岂能追求婉转?
学:假设李老师所说的这些确实是科学的“重大缺陷”,特别是只限于对共性的把握等,它们似乎都很本质,很难被克服,有什么好办法加以克服吗?
李:对于科学的各种缺陷,中国传统文化都提供了良好的互补和平衡:它看重整体长期效应,不近视、非管见;它不追求简单套用有成效的结果,不唯“因果”是从,它保持闭环圈式思维,因而能产生飞跃,能对付极为复杂之事,不限于自然界;它注重类比,善于辩证地处理问题,强调精神的力量;它尊崇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执著于精确性,等等。其实,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的特点,就不容易发现科学的诸多缺陷。比如,中国传统思维不讲究分析,而强调体验亲证、直觉领悟。法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在《创造进化论》中说得好极了:所谓直觉意味着这种“理智融合”(intellectual sympathy),通过此种“理智融合”,一个人为了与对象中独特因而不可表达的东西相一致,而把自己置入对象中。相反,分析是这种操作,它把对象还原为已知的要素(即该对象和其他对象共有的要素)。因此,分析就是把一个事物表达为非自身的其他事物的函项。可见,靠分析只能得到与他事物相同的共性部分,而体验直觉才能把握事物的独特整体。早先在讨论学习门径时说过,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也认为直觉认识是四个认识层次的最高层次。人们可能会问,这种把握独特整体的直觉从何而来?它来自被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主体?我觉得,这个疑惑植根于认识论中主客分离的弊端,所以答案是,只有在主体进入对象后与之交融一体,才会有这种直觉。《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有一个“浑沌开窍”的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寓言可以有多种当代解读,比如认为浑然一体的道只能靠“悟”而不能靠“知”来认识;只可直接体悟,无法分析还原;只该自然无为,不可勉强人为。
让我再次重复这一系列开场时的郑重声明:“西方思维和科学的优点、长处和强项,有目共睹,不必赘言,而缺点、弊端和短板鲜为大众所知,尤其是在国内和科技界,所以该重点讨论;我还会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长处,并不是我不了解或不承认其短处,而是因为五四运动以来短处早已被渲染得尽人皆知了,不必再雪上加霜了。请大家牢记,西方之长和中国之短,是老生常谈,众所周知,所以我们要重点讨论西方之短,偶尔兼及中国之长,因为人们所知甚少。”
不应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该因科学迄今的巨大成功而忘乎所以。在历史上,几大“精神鸦片”(宗教)也都曾极度辉煌,信徒遍地,信徒们也都认为它们是终极真理。
我们的整个系列,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付相对简单的事物,西方思维和科学方法明显比中国传统思维和方法更有效,而对付复杂事物,后者比前者大有优势。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与师生漫谈科研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