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谈现代化32:优生学

已有 5745 次阅读 2022-8-6 10:4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教:我感觉李老师这么说,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道德的进步可能会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可我觉得,科技的发展会改变我们的道德观念,这种改变会与科技的发展相适应。比如我们现在的观念与古代的观念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大多数都是科技的发展导致的。

李:的确,科技发展改变了道德观念,比如现代人比古人总体上更个人主义、更自我中心。但我不认同你的如下观点:道德观念应该适应而不是指导科技发展。我不否认,道德观念应该随着社会、包括科技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但关键是:科技是否应该不受道德约束而自由发展,道德只能适应它,即科技应该是主人,人类和道德只该是俘虏和奴隶。是什么智慧让我们放弃主导权,把它交给科技?现代科技的自由发展就这么可信赖?更别说它其实是由资本主导的。离开了道德的指导,会发生什么?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强大深刻,这类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了。让我们看看优生学(eugenics)发展的前车之鉴吧。

  自从1883年高尔顿(Francis Galton)正式开创优生学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半个多世纪中,优生学是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大势所趋,一直为众多科学家乃至知识分子所青睐,他们的著作中充满了种族主义的论调。那时,西方人普遍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世界上充斥着白人优越的种族歧视。欧美多国通过了大量的优生学法律,允许国家对弱智低能者强制绝育,鼓励高质人群多生。比如,爱尔兰文豪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科幻小说之父、人类史学家威尔斯(H. G. Wells)等不少令人敬佩的国际知识精英都是优生学的积极支持者。就连拉美、亚洲多国也都提倡优生。优生学在中国,前有严复、章太炎等先驱,后有潘光旦、周建人等人的大力提倡。

  二十世纪初叶西方人,尤其是德国遗传学家、人类学家乃至知识分子,都普遍认为白人、特别是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人种,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的种族,德国是欧洲的中心,欧洲是文明世界的心脏。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它是十九世纪末叶泛日耳曼主义以及泛日耳曼同盟等团体的核心观念,早就有些精英人士相信并大肆鼓吹。比如,戈尔诺《人类种族的差异》(Joseph Authur de Gobineau, An Essay on the Inequality of the Human Races, 1855)、张伯伦《十九世纪的基础》(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899)、格兰特《伟大种族的逝去》(Madison Grant, 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 1916)、莱纳德《大自然科学家》(Philipp Lenard, Grosse Naturforscher (Great Natural Scientists), 1929)等书鼓吹种族活力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并把世界文化的成就都归功于雅利安人,其他族裔天才的成就也是因为他们身上的那部分雅利安之血。对此,雅利安人、尤其是德国的知识精英如此深信,这才出现了《九三宣言》(见框)。再如,著名德国生物学家、进化论学者海克尔1在其大作《器官的普通形态学》(Ernst Haeckel,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1866)中,在大力阐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且适者要防止劣化的同时,也论说日耳曼人的优越性。

九三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时,93位德国最杰出的知识精英(包括伦琴、普朗克、奥斯特瓦尔德等著名科学家,其中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几乎囊括了德国最优秀的知识精英)联名发表了一份《告文明世界书》(又称《九三宣言》),坚决支持德国的军事战争,并要全世界接受德国的领导,因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伟大最优秀的民族,最有资格领导世界。而爱因斯坦等人针锋相对的《告欧洲人书》,总共只有区区4人签字,后来也没有得到多大响应。

  另一方面,一个“纳粹优生学之父”1939年在就任柏林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说2当一个民族想要保留其本质时,就必须拒绝外来种族成分。当这些成分已经潜入混进时,就必须压制它、清除它。这是自卫。另一个“纳粹优生学之父”甚至说3现在的情况是,在我们的国民伙伴中,只有少数人的禀赋如此之高,以至于其无约束的生育有利于我们的种族。即其他人的生育应该受限制。这是当年纳粹残暴的种族政策的大背景。比如,希特勒的种族观念深受这些优生学家以及英国人张伯伦著述的影响。

  二战期间及前几年,利用科学家的优生学理论、特别是种族优劣和生命价值的理论,纳粹在“优生”名下的邪恶政策造成了空前的灾难(见框)。当年德国民众反犹情绪普遍高涨,不少甚至支持种族清洗灭绝。优生学正是这些惨绝人寰罪行的主要科学依据。当时德国遗传学家、人类学家都支持优生学理论和这种优劣划分,积极为纳粹的“种族保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德国科学家大都支持希特勒征服世界的战争计划,以致于当时爱因斯坦就公开指出4德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的所作所为并不比群氓暴徒好

纳粹“优生”的邪恶记录

二战期间及前几年,纳粹强制绝育了大约三十多万人,占适龄人口1%,以安乐死之名处死了七万多心理病人,并人为嫁接了一大批优生儿,后来造成大量人间悲剧。最终还尤其可恶地发展到施行种族灭绝,屠杀他们认定的劣种人,包括六百万犹太人和大量波兰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其他不配存活之人,并在不少这些人身上做惨无人道的医学实验。

     从二战前开始,不少优生学结论陆续被质疑或证伪,特别是在经历了纳粹在优生名下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惨痛教训之后,再加上战后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优生学理论及应用研究、特别是人种学,成了禁区。“优生学”臭名昭著,今天仍旧名声不佳,会引起心理不快,尤其是在欧美。人们逐渐认清,谈优生搞优生,就会对人种和个人区分优劣。而现代社会公正的一大原则是:人人平等,不该有高下优劣之分。

学:谢谢李老师。我原来就纳闷,优生学看来是好东西,为什么好像就不受待见。

李:不过,随着二战的远去,人们日益遗忘当年的惨痛教训。种族优劣的论断从未真正断绝,它不时浮现。比如,由两名美国知名社会学家所著的《钟形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和阶级结构》(Richard J. Herrnstein and Charles Murray, The Bell Curve: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 1994,不知有无中译本)一书,轰动一时。它的一个主题是: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智力水平确有差异,这是他们的生活境况差异的一大根源,这个差异有基因基础。大量研究的确证实,美国黑人的智商比白人平均大约低一个标准差(15分左右),即:多至84%美国黑人的智商低于白人的平均智商,只有16%美国白人的智商低于黑人的平均智商。此书试图论证:这一差异主要不源于后天差异,而更可能根植于基因差异,这体现了种族的智力水平的差异。我觉得其论证偏颇,不足为凭。比如,尽管它承认,条件好的家庭从条件差的家庭收养子女能平均升高其智商6分左右,但仍拒斥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智商的影响,理由是智力(基因)差异也会影响这种状况。这恐怕反映了作者有意识或下意识的的偏见(全书隐含不少偏见)。照此理归谬,既然基因差异有可能影响所有后天因素,我们可以直接拒斥所有后天因素,而不是慎重考虑如何研究其影响。

  其实,上述智商测试差异可有众多非遗传根源。比如,穆克吉《基因传》论证说5在智商相同(比如得分为105)的非洲裔美国人和白人中,考察他们在测试的不同组成部分的表现,黑人小孩在某些部分(例如短期记忆与回忆)得分较高,而白人小孩在另外一些部分(视觉空间与感知变化)得分更高。换言之,智商测试的架构设计会极大地影响不同的种族群体(及其基因变异体)的测试表现:在同一测试中,只要调整变量的权重及其平衡,就会改变智力测试的结果。而且6:智商测试真正测量的并非智力,而是考试能力、自尊、自我感觉和焦虑。在一个黑人日常普遍受到隐秘歧视的社会里,这种倾向可以充分地自我强化:黑人小孩得分较低,因为他们在测试前就被告知会是这样,这使他们在测试中表现差劲,而测试结果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智力不佳的看法,如此这般恶性循环不已。这样用智商这种片面指标来度量智力,就像历史上布罗卡、高尔顿等人用脑的轻重、大小、脑商等片面指标来度量智力,进而论证人种优劣的丑闻一样,都是一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偏狭做法,不足为训。

基因上帝的科学家代表——沃森

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发现者之一、著名生物学家沃森(James Watson)一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2007年的公开演讲和新闻采访中宣称7,黑人的智力水平低于白人,政策应做调整:我们的社会政策全都基于这样的事实:他们的智力与我们的一样。然而,所有测试都表明,事实并非如此。针对有人指责生物学家要改变人的基因是想充当上帝,2000年他在英国国会的一次演讲中宣称8然而,完全坦率地说,要是科学家不充当上帝,谁当?他为人类能充当上帝而自命不凡,并随后在其《DNA》一书中特辟一章充当上帝:定制DNA分子,用以倡导我们能充当上帝,操控所有生命的分子基础,并探讨有关事宜。因频繁发表关于种族间智力差异的言论,他的声誉和事业每况愈下,美国私营研究机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在2007年解除了其领导职责,并于2019年终止其全部荣誉头衔,尽管这一实验室正是在他近40年的领导下创造了辉煌。在他看来,这大概是“过河拆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在大学期间读过其名著《宇宙之谜》,相当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2.Eugen Fischer: When a people wants to preserve its own nature it must reject alien racial elements. And when these have already insinuated themselves it must sppress them and eliminate them. This is self-defence. Quoted in Benno Muller-Hill, Murderous Science: Elimination by Scientific Selection of Jews, Gypsies, and Others, Germany 19331945, translated by George R. Fraser, Oxford, 1988, p. 12.

 3. Fritz Lenz: As things are now, it is only a monority of our fellow citizens who are so endowed that their unrestricted procreation is good for the race. Quoted in Benno Muller-Hill, Murderous Science: Elimination by Scientific Selection of Jews, Gypsies, and Others, Germany 1933-1945, translated by George R. Fraser, Oxford, 1988, p. 10.

4. Albert Einstein: The conduct of German intellectuals — as a group — was not better than the rabble. Quoted in Ruth Lewin Sime, Lise Meitner: A Life in Physics, Berkeley, 1996, p. 137.

5. Siddhartha Mukherjee,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New York: Scribner, 2016, p. 348: If you take African Americans and whites with identical IQ scores, say 105, and measure their performance in various subtests for intelligence, black children often score better in certain sets (tests of short-term memory and recall, for instance), while whites often score better in others (tests of visuospatial and perceptual changes). In other words, the way an IQ test is configured profoundly affects the way different racial groups, and their gene variants, perform on it: alter the weights and balances within the same test, and you alter the measure of intelligence.

6. Siddhartha Mukherjee,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New York: Scribner, 2016, p. 348: The real variable being measured, then, is not intelligence but an aptitude for test taking, or self-esteem, or simply ego or anxiety. In a society where black men and women experience routine, pervasive, and insiduous discrimination, such a propensity could become fully self-reinforcing: black children do worse at tests because they’ve been told that they are worse at tests, which makes them perform badly in tests and furthers the idea that they are less intelligent—ad infinitum.

7. James Watson: All our social policies are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ir intelligence is the same as ours—whereas all the testing says not really. From Cahal Milmo, “Furry at DNA pioneer's theory: Africans are less intelligent than Westerners,” The Independent, October 17, 2007. http://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furry-at-dna-pioneers-theory-africans-are-less-intelligent-than-westerners-394898.html.

8. James Watson: But then, in all honesty, if scientists don’t play God, who will? From Steven Connor, “Nobel Scientist Happy to ‘Play God’ with DNA,” The Independent, May 7, 2000.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2:发展必好无疑?    3:发展的恶果      4:科技进步果真进步?      5:科技的罪责 

6:开发进步善哉恶哉?7:现代化恶果之因    8:现代化恶果之因2    9: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     10:资本主义的修正与回潮

11:全球化的好歹   12:全球化的好歹     13:西化、现代化、全球化 14:现代化的本质        15:文化全球化?

16:妈的奶贼腥     17:多元优越     18:四大主义        19:“化私为公”的隐形手   20:进步的魔咒

21:进步的陷阱     22:进步的后果     23.成功的反噬       24:进步的残酷          25:进步到恶神末日

26:自造成恶神     27.不贪科技       28.求知的贪欲        29.善人科技与强人科技     30. 全球管控

31.世务政廷       32.优生学


谈人工智能:

1.智乎哉?                      2. 奢求精确之误                3.精确定义之病            4.图灵测试     5.强人工智能

6. 能而欠智                      7.深度学习的短板       8.深度学习对老牌AI         9.深度学习的实质 10.与外界交互

11. 环境之复杂                 12系统≠内部元素及联系     13. 总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14总体≠部分之和   15. 分析还原的威力

16. 还原论科学的威力所在   17. 宇宙的本性                         18. 实验:超实?欠实?               19. 技术的威力      20. 现代人造的新主人?

21. 递归的威力                  22. 递归主义                       23. 逻辑的克星——莫氏环带       24. 悖论的克星:同质律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1350033.html

上一篇:[转载]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
下一篇:谈现代化33:人种优劣
收藏 IP: 98.163.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