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看我,我就先讲吧!与多数同学不同,我从读大学起就没有离开过高校。在学校里当学生,然后当教师,去读研再当学生,继续当教师。如此循环,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校园中。
毕业40年聚会,见到各位同学,很开心。回想在八十年代初读书期间,受学校尤其是我们机80班积极向上的整体氛围感染,像邹积国同学起早贪黑学习梦里都背单词,我也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这是在钢院读书的第一点收获。还有点同样重要的收获,通过坚持参加长跑和踢球等体育运动,提高了身体素质。体育是机80班强项,两届运动会班级男子总分全校第一。毕业时,学校和机械系领导考虑到我本人兴趣,给我留校理论力学教研室工作的机会,我的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在此起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留校工作后,有幸得到多位学有所成的前辈李培廉教授、刘证教授、林炳昌教授等的指点,提升了眼界和认知。在学校政策支持和鼓励下,先后到东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定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特别是我博士毕业时,有机会进入钱先生领导的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学校和学院领导综合考虑学校学科布局和我个人成长前景,同意我转为非定向的博士后,表现了教育家的胸怀和气度。同时为我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在上海大学期间,仍得到母校的支持。我们课题组有两位来自辽宁科技大学机自学院的学生。2007年入学2010年毕业的王波是我的学生,现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2020年入学今年六月毕业的郝荣彪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內聘副教授,他导师是我的博士后留校工作。这次返校,在同学欢聚之外,再次感谢母校的培养和支持。也希望能有机会为母校的发展尽力。愿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附注:这是座谈会上的即席发言,发言前没有文稿。因为有职业生涯回忆的成分,放入这个准备命名为“如露如电”的系列。整理成稿时有文字的润色,并且删去了个人现状介绍一段。不提肯定不合适,甚至太谦虚都不合适。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团队”入选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