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下午好!
因为我马上有本科生课,所以先发言了。想到自己从教三十年了,有点激动。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一直担任本科生教学,除了读硕士期间外。就是在读博士学位和做博士后期间,我也在上本科生课。[按:本来想吐槽一下,交大允许博士生给本科生讲整门课,我们上大博士生上习题课都不可以。后来看书记、副书记都在下面坐着,没有说。]说实话,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三十年要发个证,是不是以后就可以算老教师了?至少不再是青年教师了。
教学需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教师(虽然当时还没有证)也可能遇到新问题。以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为例,要把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混沌及其对思维的影响能被各专业学生所理解、感兴趣、受启发,是巨大的挑战,为此自己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力求通俗化,可视化。我用两张图片概括课程要讲的混沌的科学和文化,一张是逻辑斯蒂映射中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的图片,另一张是东京时装节上用前述图片为图案设计的时装。自己制作了混沌玩具的视频,说明混沌的非周期性和不可预测性。网上收集双摆的混沌运动视频,播放时我自己把双摆的运动比喻为双节棍,用武侠小说长见的说法无招胜有招说明混沌(无招)与周期(有招,因为要重复)的区别。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议每个学生课后到物理开放实验区,动手玩混沌摆,实地看混沌运动。为感兴趣的同学安排课堂PPT报告,分享学习体会和混沌实例等。要求每个学生撰写阅读报告,包括内容概述、观点评论和阅读体会,作为平时成绩。要求学生撰写包括过程回顾、内容概述、收获体会和意见建议的学习总结,作为期末成绩。每个PPT我在报告前我都预审,必要时提出修改建议。所有学生报告我都是自己批阅。
第三,强调科学思想的起源与演化,追求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为此不仅介绍了庞卡莱、斯梅尔、罗伦兹、李-约克、费根鲍姆等主流发展,也发掘了麦克斯韦、阿达玛、波恩等与混沌概念相关的不稳定性、敏感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早期论述。
第四,提高课程的文化品位。收集相关经典语录。例如,用《礼记》的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尚书》的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和《指月录》的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等说明混沌。用《易传》的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明倍周期分岔。还讲了《庄子》、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希腊-罗马神话和希伯来神话中的混沌故事。
此外,素材也不断更新。原来用电影《侏罗纪公园》和《石破天惊》的情节和对白阐述混沌。后来看到许多同学在追的美剧《生活大爆炸》第7季16集中男主人公有段说明混沌概念的话,就拿到课堂上播放视频片段,并结合该剧相关情节说明生活中的初态敏感性。
这门的教学我自己还满意。每年讲3轮,近两年每轮都被学生选满,150的教室有150人选课,230人的教室有230人选课。学生来自理学、通讯、计算机、机自、材料、环化、土木、生科、经济、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社科、外语、文学、美术、影视、中欧等各学院。我是从选课学生名单上才知道原来我们学校有这么多学院!我希望是能用提高质量吸引学生,而不是降低要求迎合学生。因此,每次都有个别达不到课程基本要求的学生挂科。
当然,我主要还是从事科研工作。科研的习惯是我重视教学的总结和交流。结合课堂教学撰写一些教学文章。《中国古籍中的初态敏感性和混沌》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力学与实践》,《面向大学生的非线性动力学教学》发表于英国出版的EI源刊《机械工程教育国际杂志》。不同时期的教学总结分别在国际力学家大会教育分会场上做报告和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上做大会邀请报告。基于该课程的讲座“混沌的科学概念和文化影响”应邀到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报告。这些论文和报告不仅能把我们的教学经验与同行分享,也能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更有效地改进教学。
除本科生教学外,也培养研究生。这方面我也有一定成绩。2004年毕业的博士生担任北京市特聘教授。2008年毕业的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并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两人相继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该基金被称为“小杰青”,设立3年来,本人从事的动力学方向全国只有4人获该基金,整个力学学科有30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从教三十年,我才五十岁。今后还有机会更加努力工作。谢谢大家!
附注:当时是没有稿的口头发言,与上述文字稿可能略有出入。教书匠,这点本事当然有。所有会议发言都不用稿,当然事先打了腹稿。这个文字稿的底本,是为另个会议发言写的第二稿。第一稿交上去,没有通过,要求完全推倒重来。第二稿完成后,领导又帮忙润色一番,还加个标题(我自己实在想不出),形成了第三稿。我又重新修改了一番,原则上接受前稿,但有些文字修改。例如,领导加的标题是“倾力开启心智 潜心培育英才”,我改为“倾力开启心智 潜心培育人才”。这样形成的第四稿,在会议上宣读。照稿宣读,表示郑重其事。会议报道见:
http://www.shsjygh.org.cn/gh_detail.asp?articleid=7114&classid=8
关于该报道,涉及我的话,“市劳模、上海大学陈立群教授分享了从教30年来坚持从事本科生教学的经验,并希望青年教师始终将优秀人才培养作为己任。”还应该做些说明。我从来没有当过“市劳模”,层层上报,大概产生某种误解。我也肯定没有说过任何“希望青年教师始终将优秀人才培养作为己任”的意思。不是这话有任何问题,只不过不是我个人的风格。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行为准则等有两个基本原则:不宣扬,不辩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自信。一说便俗。领导在我第三稿中加上了“我深深感到任重而道远,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做一个引领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的教师。”我觉得很好,一字不改地照着读了。但这都对自己的期望,没有任何对他人的希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