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遇到厦门大学的长江和杰青白敏冬教授。她曾是鞍山钢铁学院机84(2)班的本科学生。我在她入学第一年即1984-1985学年当那个班的班主任。在《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4年》我曾回忆过。
我们叙旧时说到我除了当班主任,是不是还给她的《理论力学》课当过助教。我们都记不得了。我记得给她的年级中一个班当助教,但记不准是不是她的班。
后来我查了一下记录,确实是给她那个年级的另一个班当助教。我给机84(2)班当了一年班主任。我当助教的班级,如果不是特别挑选的话,应该是84(1)班或者机制84班;如果特别挑选,我肯定不会选当过班主任的班,学生熟悉,难免有亲疏,不容易一视同仁。
我的助教工作如下:
1984-1985学年
第一学期,夜大机械83(1,2)两个班理论力学,120学时。
第二学期,电气自动化83(1,2,3)三个班理论力学,60学时。
1985-1986学年
两个学期,机械84(1)一个班理论力学(共三个班机械84(1,2)和机制84),共110学时。
1989-1990学年
第一学期,机械87(1,2)和机制87三个班机械振动,60学时;选矿87一个班机械振动,50学时。
1990-1991学年
第一学期,机械88(1,2)和机制88三个班机械振动,60学时。
上述都有文字记录,应该正确无误。中间缺的1986-1989三个学年,我读研究生去了。当时一个班似乎是40多人。
至于助课时的主讲教师,只能凭记忆回忆了。也许当时日记里有,但我懒得查了。比较有把握的是,1984-1984学年的两门课都是做叶会达老师的助教。叶老师也是我的理论力学课老师,因此他说不用我随堂听课了。同样有把握的是,后面的三门机械振动,都是跟高老师(名字突然想不起来了)。记得不是很清楚的,1985-1986学年的助课,可能是跟周瑞礼老师。几位主讲老师对我都很照顾,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温暖的感觉。
助课的工作是改作业本和答疑,机械振动课还包括指导学生实验。
后来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博士时,也当过助教。助教工作包括:
1995-1996学年
第二学期,动力95理论力学,72学时,50人;力学93工程动力学,30学时,20人。
1996-1997学年
第一学期,建工95理论力学,72学时,90人;力学研96振动力学,54学时,12人。
第二学期,动力96理论力学,72学时,40人;力学94工程动力学,20学时,30人。
理论力学的助课是当有薪酬的教学助手,属于学校改善博士生待遇的措施。具体工作只是改作业。主讲教师已经不记得了。我们很少见面,每周到办公室取作业,批改后再送去。工程动力学和振动力学的助教,是帮导师的忙,他正在写相关的教材,因此要试用一下。工作包括改作业和答疑。这些教材就是后来的《高等动力学》和《振动力学》。也许导师以助研费的形式,从科研经费里也给过我报酬,我不记得了(应该有文字记录,但懒得查了)。
上述就是我教师职业生涯中担任的全部助课工作。当到上海大学力学系时,我还申请过助课任务,因为我还是认为新教师应该从助课开始教学工作。系里报上去了,但教务处不同意,说是教授不能助课,只能主讲。我博士后出站就当教授,因此在上海大学没有助过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