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说说在副教授岗位上主讲过的课程。真正全职做副教授有3个学年。然后就去交大读博士生两年。这两个阶段都有教学工作。读博士时不仅主讲课程,也助课。后者已经在《助课生涯》中说过了。
1992-1993学年
第二学期,机90(1,2)机械振动,50学时,80人;电92(1)工程力学,70学时,40人;机制91理论力学,34学时,40人。
1993-1994学年
第一学期,机92(1)理论力学,74学时,40人;机92(1,2)机械振动,50学时,14人。
第二学期,机92(1,2)理论力学,30学时,80人;电92(1,2)工程力学,70学时,80人。
1994-1995学年
两个学期,机电一体化93工程力学,120学时,40人。
第一学期,机93(1,2)机制93机械振动,50学时,70人;夜机专升本机械振动,50学时,20人。
第二学期,机制93(1)理论力学,70学时,40人。
多学时理论力学还是用哈工大第四版。机械振动换了教材,北航出的张世基主编《振动学基础》。换教材的原因我不记得了,可能是买不到过去用的就换了。我甚至不清楚是不是任课教师定的教材。也许高老师选的。再后来用浙江大学出版的程耀东《机械振动学(线性振动)》。内容比较简明,就是离散系统的确定性线性振动。我自己编写了补充讲义,包括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和连续体振动的简介。工程力学的教材我记不住了。
教学内容有些单调,就是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和机械振动三门。不过,也有不少老师整个教学生涯只讲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两门课。当时我所在的教研室是理论力学教研室,材料力学和只有静力学的工程力学,还有弹性力学,都由材料力学教研室的老师讲。另外还有流体力学和液压教研室,开的课有工程流体力学、热工原理和液压传动。
110学时的理论力学课,前面74学时比较基本的内容,后面34学时是动力学中比较专门的内容,如分析力学基础。我更喜欢讲后面的内容。我特别不喜欢讲材料力学部分。计算比较繁琐,而且往往有数字。我们那时候原则上都要脱稿讲授。理论力学课可以推导出来,不用背教案。材料力学那些例题,在课堂上现用计算器不合适,只能记住。后来人越来越少,三个教研室在内部就合并为一个力学教研室,对外仍是三个教研室。
当时我30岁。夜校的学生比我大许多。他们可能是担心不及格,还请我参加次活动。其实教研室老师已经跟我说过,夜校学生很不容易,都给及格算了。我忘记了是不是吃饭,也许只是在答疑教室聊聊天。确实请我吃过顿饭,但不记得是在考试前还是考试后。好像还送我个礼物,一个挂钟。大不吉利,其心可诛。真不知道这些老学生是怎么想的。
这三年教学工作量可谓相当饱满。期间还考了TOFEL和GRE,申请国外学校等。后来准备国内考博。而且女儿也小(91年出生)。现在想想,当时真是不容易。
到交大当过助教也主讲过课程,但不多。
1995-1996学年
第一学期,工业设计双学位理论力学,45学时,6人。
1996-1997学年
第二学期,汽车大专班97理论力学,45学时,47人。
印象中,这两门课都用吴镇的教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