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liusd07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iusd07017

博文

理论不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理论是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认知

已有 899 次阅读 2024-11-17 09:13 |个人分类:微波吸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 很多人误以为理论仅仅是对实验的解释

很多人认为理论只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因此他们认为实验结果就是真理,

理论解释是可有可无的。

他们认为实验结果永远不会被推翻,

理论往往会被推翻。

所以他们认为理论没有什么用,

理论是画蛇添足。

2 很多研究论文提出的理论仅仅是对实验现象的一种肤浅解释

的确,很多研究论文都对所报道的实验现象给出了他们的理论,

他们的理论大多数仅仅是为他们得到的实验结果的一种解释。

这些解释往往牵强附会,不得要领。

因此很多人误以为理论就是可有可无、对实验的解释。

很多主流科学家不承认90%的期刊文章是错的

很多时候研究热点就是大家都在为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提供“存在”的实验证据

3 错误的理论仅仅是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理论是对自然现象的理论认知

正确的理论绝不仅仅是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错误的理论才是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错误理论的解释不得要领,牵强附会。

错误的理论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

【新提醒】科学网—[小资料] 阿诺德原理、复杂的模型几乎毫无用处:出自 1998年《On teaching mathematics》 - 杨正瓴的博文

当我们还不能理解时,它是很复杂、很不可琢磨的。

但是

当我们理解之后,实际上背后的原理很简单。

当我们需要用很多话去表述时,说明我们对它还不理解。

当我们理解之后,一两句话就深入骨髓。

=================

正确的理论不是实验的简单观测结果,

正确的理论是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认知、是对实验结果的洞悉。

正确的理论是很深刻的东西,

正确的理论使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是理论使这个世界变得简单了、更容易把握了

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到错误的结论。

如实验观测的结论可能是太阳围着地球转,

前进的火车中的观测者的实测结论是地球上的树木向后运动,

实验结论可能是错的、是假象。

正确的理论不是实验的简单观测结果。

被实验反复证明的东西一定是真理吗

燃素理论是通过实验建立的,是通过数学逻辑推翻的---检验理论正确性靠逻辑,不是靠实验验证

科学界能搞出大量实验数据支持错误理论

垃圾文章的大量产出导致的问题不仅仅是虚假繁荣 

为什么大多是期刊论文是错的--包括物理学科 

而对实验数据的正确理论认知是认识到实验数据中包含的本质信息。

所以理论是理论认知,不是理论解释。

科学的本质是理论,不是实验。

如果实验就能验证理论是否正确,那么要理论还有什么用

科学的精髓是数学,科学的精髓是理论逻辑。计算机算法(而不是化学实验)将成为解决科学问题的主要手段

反对现行主流微波吸收理论的一篇综述

很多颠覆性的科学研究的结果都说明理论研究比实验研究更重要 ---- 重大科学进步,都是以建立学科理论为标志

实验不是科学,一项实验不能因为被科学项目基金资助了就变成了科学研究

科学更是提高实验技术、堆积实验现象,还更是提升理论认知,建立学科理论

数学是科学;科学更是逻辑,科学更是理论

伟大的物理理论是比诺贝尔奖奖励的东西更伟大的人类成就

科学研究就是建立科学理论,而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

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是理论研究,而不是实验研究

有能力取得正确的理论认知,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化学不是实验科学、物理不是实验科学、正确的理论才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个鼓吹创新、蔑视继承的时代是标新立异、不承认他人工作的时代

做学问更是为了继承人类最优秀的成果,其次才是创新

坚持基础研究,做有科学意义的工作

“只有实验验证了的理论才能被认可”的意思是不认可理论研究

科学研究可以是不科学的

现代科学研究欠缺的是对理论研究的重视

如果没有动力,你很难坐下来推导公式做理论研究 

伟大的科学常常因为需要超越主流公认的科学而被嘲笑

在索然无味和热火朝天的有趣工作之间,前者更值得投入毕生精力

科学界是一个保守的体系,科学家并不愿意接受新思想

实验的目的是取得理论认知

教材和期刊文献,前者更值得下大功夫研读

现代学界,只看期刊文章不读专著、只做实验不学理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60352.html

上一篇:反对现行主流微波吸收理论的一篇综述
下一篇:用实例说明:正确的理论才是检验实验结论的唯一标准
收藏 IP: 73.140.27.*| 热度|

22 许培扬 刘进平 杨正瓴 王涛 钱大鹏 李毅伟 王从彦 郑永军 孙颉 池德龙 高宏 汪运山 宁利中 郭战胜 钟炳 张忆文 晏成和 崔锦华 冯兆东 朱爱军 钟定胜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