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李老师的这一席话,真的让我震惊。我一定读读《进步简史》这本书。
李:像《进步简史》这样的书其实并不少,我再推荐一本,就是《人类简史》(Yuval N. Harari,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它说:对于整个生物界来说,人类的进步其实是“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物种“第一波的灭绝浪潮是由于狩猎采集者的扩张,接着第二波灭绝浪潮则是因为农民的扩张;这些教训,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观点来看今日的第三波灭绝浪潮:由工业活动所造成的物种灭绝。”“智人的第一波殖民正是整个动物界最大也最快速的一场生态浩劫。”举例来说,澳大利亚原有24种体重超过50公斤的动物, 在智人抵达后的短短几千年之后,其中的23种全都灭绝。美洲亦然:智人抵达两千年后,北美失去了原有47属大型哺乳动物中的34属,南美失去了原有60属中的50属。有道是1:按定义,在非洲之外,我们都是入侵者。每一次智人进入任何其他地方,物种就灭绝。
教:人类是从非洲走出去的,如果人类是美洲和澳洲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根源,而非洲的大型哺乳动物好像并没有大规模灭绝。如果这是真的,那又怎么解释呢?
李:区别如下:在非洲,人类和这些动物是同时演化的,在人类逐渐提高狩猎水平的漫长时期中,这些动物也相应地演化出有效躲避人类打击的生存手段;在美洲和澳洲,具有高水平狩猎本事的人类突然抵达,这些动物缺乏警惕和足够的时间演化出对策,也就难免“惨遭毒手”。这也为以下事实一再证实:从外地引进一个没有天敌的新物种,会泛滥,一些其他物种因此灭绝。所以,突现或突变与渐变对于生物圈有本质差异。
农业革命中动物的驯化,其实就是打破其天性和社会联系,抑制其天然的暴烈性和攻击性(所以要阉割雄性),控制其性生活,并限制其行动。野生鸡可以活好几年,野生牛可以活十几二十年,而肉鸡和肉牛一般在几个星期几个月后就会被屠宰。蛋鸡、奶牛会活得更长一些,但也很痛苦。比如,为了多产奶,我们让奶牛频繁怀孕产仔,不顾它和小牛都想相聚的强烈需求,残忍地把它们强行分开。没有那个物种天生愿意给人“当牛做马”。牛、马、驴、骆驼等为人辛苦劳作,也是违背其天性的。
工业资本主义勃兴以来,虐待动物变本加厉:只顾产量盈利,根本不顾动物的正常需求。比如,在养鸡场、养猪场等生物工厂中,家禽家畜终生呆在仅容一身的狭小空间内,既动弹不得,毫无自由,又可能传染病肆虐,惨不忍睹。现代科学已证实:情感并非人类独有,而是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乃至某些爬行动物和鱼类所共有;家禽家畜都有各种行为和心理需求,比如蛋鸡天生有强烈的冲动,想要东张西望,了解环境,了解彼此,筑巢抱窝;猪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四处探索;“它们不仅能感受到生理上的痛苦,也同样能感受到心理情绪上的痛苦。”不少富于同情心之人,正是在了解到这些残忍之后,才成为素食者的。“2012年7月7日,许多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专家权威齐聚剑桥大学,签署《剑桥意识宣言》,其中提到:‘……证据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非人类动物,包括所有哺乳动物、鸟类,以及章鱼等其他生物,均拥有这些神经基础物质。’……2015年5月,新西兰议会开全球国家先例,通过《动物福利法修正案》,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加拿大魁北克省也已经通过类似的法案。”
地球生物圈正进入一个全新时代。随着生物、基因改良等科技的发展,缺乏仁慈的道德、和谐的思想、对贪婪的制约,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仅会剥削、虐待、利用自然界已有的物种,还会变本加厉,改造现有物种,创造全新物种,只为自身的享乐、贪婪等“一己私利”。人类真的只有这么一种自私邪恶的未来吗?人类在保证基本温饱和健康之后,为什么要如此日益贪婪,而不设法让自己变得更仁慈善良一点?
电影《黑客帝国2》中人工智能Agent Smith对其人类俘虏莫菲斯(Morpheus)说:“地球上的每一种哺乳动物,都与周围环境达到了一种自然平衡,而你们人类却没有。你们每迁移到一个地区,就开始繁殖,不停地繁殖,直到把所有自然资源都耗尽,最后你们也迁移到其他地区才能活下去。地球上还有一种有机体也是这样。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病毒。所以人类是一种病毒,是地球身上的肿瘤,你们就是一种瘟疫,而我们就是治病良方。”我们被冤枉了吗?假设超级智能也这样宣判人类,我们何以为对?人类对待生物的现代行为,难道不像这样一种只顾一己私利的巨型病毒吗?不正因为如此才有人努力寻找类地星球,作为我们在毁坏地球弃它而去的备用之地吗?
总之,随着现代的“进步”,地球日益被人类主宰,更加成为其他物种的地狱,人类对它们的祸害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十多年前的全球畅销书《人类逝去后的世界》(Alan Weisman, The World Without Us,不知有无中译本),设想地球在人类突然消失后会怎样。人类消失后,其他物种就会像进天堂一般,大自然也会如释重负,只不过人类对这个天堂的损坏会持续相当长:核电站和核废料造成的灾难会以地质年代的尺度长期持续,以塑料为代表的高分子化工产品等人类遗留物也会造成更大面积的长期祸害(越新进的产品,危害往往越大,假如人类在百年前消失,就不会遗留核电站、核废料、塑料等危害)。正因如此,美国名诗人康明士充分利用“kind”一词的歧义,创造性地把“人类”(mankind)称为“恶人类”(manunkind),在题为“可怜这个忙碌的大怪物——恶人类”3的著名诗篇中说:进步是一种舒适的疾病,人造的世界绝非自然孕育的世界。迄今人类的进步,都建基于众多其他生物蒙受巨大戕害,现代进步更是如此。风靡全球的现代“人权”(个人权利)观念虽然有理,却很片面,比如不顾自然和其他生物的权利。一句话,人类奴役着其他物种。将心比心,假如一种自私野蛮的外星人或科技导致的超人类也像人类对待其他物种一样地对待人类,其结果也必将是人类的地狱。
学:我觉得,人类不可能不以人类为中心。李老师上面说的虽然有理,但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佛教就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不过,我并不苛求大家放弃以人类为中心,正像不否认人都有私心一样。我反对的是狭隘极端、完全排斥其他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正像反对极端的利己主义一样。我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有也应当有利他之心。虽有私心,也要对人好一点,更不该为了自己的贪婪而害人。为了生存,非素食者的我们不得不吃荤食,那是生理需求,幸福需要物质基础,但这绝不意味着由此就不能尊重自然,就可以不珍惜、甚至肆意虐待残害其他物种。所以,要对自然好一点,向佛教学习,对其他物种珍惜一点、仁慈一点,适当考虑其利益和感受,至少不该让它们受到不必要的折磨,否则是残忍。这绝不是矫情,而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部分内容,也是西方近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涵,也可以说是儒家的“仁爱”这种有差等的爱由人类向生物圈的一种扩展。
教:我想,利他和爱护动物是有差别的。
李:的确有差别,所以我说爱护生物的“民胞物与”是儒家的“仁爱”这种有差等的爱由人类向生物圈的一种扩展,而不是基督教的博爱和佛教的普爱等无差等的普遍之爱。与我越像、越接近、越能与我交流,我的人性越要求善待之。所以,对他人要比对宠物好,对宠物要比对其他动物好,对动物要比对植物好。
教:我很迷惑,一方面,李老师说得有道理,但另一方面,既然我们都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只要对人类好就行了,那为什么还要对动物也好一些呢?
李:这大概是因为你觉得我们最终只能在乎一个东西,只能优化一个目标函数,这是被现代流行的这种追求单一的本质主义观念洗脑了。我历来反对把这种单目标优化观念用于处理复杂问题,其中包括功利主义的单一目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我历来提倡,即使在最终目标上,也要走平衡多目标的中庸之道。当然,这些目标未必同等重要,比如这儿的注重人类利益和不虐待其他物种,就是不同等重要的两个目标。一切问题只顾人类的利益,而不顾任何其他,就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就像凡事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就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我们都被洗脑了,但它其实只是一股强劲的思潮,并非牢不可破,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这个问题不小,以后有机会再详谈。
韦尔斯《潘多拉的种子: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Spencer Wells, 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在结论“从过去思考未来”中说:“当资源变得愈来愈有限时,发展与进步的旧模式也开始遭到了挑战。……理性在解释事情如何发生上很有用,但在回答为什么发生的问题上,帮助却不大。……你‘能够’做某件事,并不代表你‘应该’去做。然而今日情况正好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做某件事,似乎就提供了去做的‘正当理由’。我们学会做更多的事,也就要求更多;……在背后推动的力量,绝大部分来自贪婪。虽说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农业以前的时代,但我们或许可以把世上现存狩猎采集族的神话,当作道德指南,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需求少一些’。……人类想要继续维持过去几世纪来的扩张速率,简单说就是不可能的事。目前我们使用的地球天然资源,要比能维持长久使用的量多出了太多。……目前人类正处于关键时刻,是人类这个物种史上从来没有碰过的情况:我们的文化威胁着要摧毁生而为人的本质。……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掌控,而且我们是有史以来头一代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只不过怎么样才会让我们晓得,应该做什么?”现代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指出:19世纪是“发明”的世纪。人学会了如何发明,而“为何发明”的重要性反倒退居其次。它诞生了如下理念:只要能做,就该做。是啊,按此理念,凡是阻碍技术发展的,都不值得保存。不惜一切代价创新、发展新科技4,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不二信条。实际上,善于自我节制是一种少有的大智慧,人类若不尽快拥抱它,命不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es Knight, the founder of VHEMT—the Voluuntary Human Exitinction Movement—said: By definition, we’re the alien invader. Everywhere except Africa. Every time Homo sapiens went anywhere else, things went extinct. 转引自Alan Weisman, The World Without Us.
2.原名Matrix有“子宫、基床、孕育场、母式、原本、模板、点阵”等多义,含蓄而有韵外之味,译为“黑客帝国”可谓误译,它远离“信、达、雅”三标准,且点金成铁、化奇成腐。
3.e. e. cummings, pity this busy monster, manunkind: pity this busy monster, manunkind, // not. Progress is a comfortable disease: / your victim (death and life safely beyond) // plays with the bigness of his littleness / — electrons deify one razorblade / into a mountainrange; lenses extend // unwish through curving wherewhen till unwish / returns on its unself. / A world of made / is not a world of born — pity poor flesh // and trees, poor stars and stones, but never this / fine specimen of hypermagical // ultraomnipotence. We doctors know // a hopeless case if — listen: there's a hell / of a good universe next door; let's go.
4. 比如,因发明全息摄影而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Dennis Gabor就有名言:凡是技术上能够实现的,无论道德成本怎样,都值得实现。请问,如果我们能够发展一种技术,只要一按按钮,就能毁灭整个地球生物圈,是否要发展?这种技术发展是进步吗?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9: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 10:资本主义的修正与回潮
13:西化、现代化、全球化 14:现代化的本质
19:“化私为公”的隐形手 20: 进步的魔咒
与师生漫谈科研文化
5:生命的延续 6:成功与否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原文出自: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工程科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