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两年前猜测《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至四之日”为秋分~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四季,而月份是周历;当然得先编排金文历谱以确定周历建正,4月30日贴出“西周王年及金文历谱的改定稿”。西周岁首目标冬至,正月朔可以在冬至之前(建子),也可以在冬至之后(建丑)——倘若穿越到西周负责历法,岁首在冬至之后为平年,岁首在冬至之前则年底置闰,如此年初即可公布下年度正朔。 单纯建子的历法则有些难度。
2022年5月1日贴出两个月前写就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意与年历”,后贴出多篇博文回应姚老师的两点批评。
(1) 姚老师认为“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分属两个季节不合逻辑。
拙见,凿冰在二之日即冬至~春分之间的寒冷时段,凿出就送藏,而整个三之日即春分~夏至时段冰处于储藏待用状态,到了夏至举行用冰的祭祀——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主流意见,一之日~四之日为建子周历的月份,即岁首先于夏历两个月。不过,倘若大寒在夏历十二月底,可能该月无冰可凿;倘若大寒较早,则腊月凿冰也不能等到正月送藏。这里只有对“纳于凌阴”为送藏过程还是储藏状态的不同理解。
此外,至少部分夏历二月初地里尚没有韭菜,且没有用冰的必要——2023年2月20日为最早的夏历二月初一。贴出焦作市区(与西安纬度相当) 今年2月20~25日气温——2月4日立春,19日雨水,其后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温度0 ℃ 以下。
2024-02-21 16:00 仍在下雪,早晨所见预报欠准。开学后在左前方二号教学楼上课。
(2) 现在以“四立”分隔四季在气候上有些欠妥——雨水后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温度0 ℃ 以下 ,且“四立”属于人为定义的时间节点;而二分二至有明确的天象含义,如正午日影长短以及日出没方位等,用于分隔一年,则寒冷时段皆在二之日,炎热时段皆在四之日,一之日和三之日为过渡时段。不过,在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1746.html 后面讨论,
2024-2-16 23:17 姚老师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一之日和二之日都特别冷。如果解释为两个不同的季节,在中原地区是不可能的。基本出发点错了,别的都不必谈了”。
看到“基本出发点错了,别的都不必谈了”,真有些特别的伤感,故而请教
2024-2-17 08:47 诗中何处可见 一之日 特别冷。还请姚老师明示。
2024-2-17 10:19 一之日是秋分至冬至,并不是真正的冷;真正的冷是二之日冬至至春分中间的小寒大寒时段。
2024-2-18 19:51 姚老师,麻烦您解释一下您所说“ 最大 的问题是:一之日和二之日都特别冷”的含义。是诗中“ 一之日和二之日都特别冷”,还是我所定义的“一之日和二之日都特别冷”。
2024-2-18 21:54 得到回复 诗中的啊,您所定义不是根据诗吗?应该是一回事啊
因为没有能够理解而再次请教
2024-2-18 22:56 姚老师,我所定义的一之日是秋分至冬至,不是特别冷。
请您明示诗中何处的一之日 是 特别冷。我所见版本一之日只有两处
“一之日觱发”,都是理解为风大,深秋和初冬的风可以很大。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冬至之前已经完成农业的收获是肯定的,在初冬打猎没有问题。
2024-2-19 11:29 回复:七月中的一之日是很冷的。
博客提醒姚老师有回复,故而做饭、吃饭的过程中在ipad 上多次刷新,见到只是一句“七月中的一之日是很冷的”,在楼下客厅、餐厅来回走了三圈,才上楼写字。
2024-2-19 12:46 以冬至分隔一之日和二之日,似乎没有难以解释的问题。冬至之前打猎制备寒衣,真是合理。
又,我所说诗中月份为周历,并非早于夏历两个月的建子;只是岁首目标冬至:以阳历为基准,对于较晚的夏历月份早两个月,对于较早的夏历月份早一个月。
如此能够协调诗中的气候和物候。
再次谢谢姚老师耐心的讨论。
2 现在主流意见来自汉儒——诗中月份为夏历、一之日等为建子周历(早于夏历两个月)的月份,或许与“华锺彦.‘七月’诗中的历法问题. 历史研究, 1957,(2):87-94”有关。
夏历与周历都属于阴阳合历,岁首是变动的,故而某月的公历日期跨度可达六十天,《七月》中部分物候、气候不能用于判断岁首或历法。不过,七月食瓜、十月获稻以及蟋蟀“七月在野、十月入我床下”等,以夏历解释真是太晚,而周历解读恰好。
关于“七月鸣鵙”,周历解读也是恰好,而以夏历解诗伯劳七月而鸣不符物候。华先生说“孔疏引王肃说‘古五字如七’,故七月当为五月之误”不能成立:“五”是两横中间X,或笔画不清而误为“二”;“七”本是横竖相贯,与后来的“十”相误则是多见——“十”原本为一竖。
汉朝发展完善的夏历固然是建寅,只是称作夏历,并不是夏朝的历法。说殷历建丑、周历建子,都是没有证据。殷历岁首在秋分前后、周历岁首在冬至前后,证据是充分的。西周只能使用政权属性的周历和自然属性的四季——源于殷商而以秋分、冬至、春分、夏至分隔,“之”本意为草生长的样子,类于表示谷物成熟的“年”。
王英娜. 《七月》诗 兼用殷历 考论.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9, 25(1):66-72
汉儒以夏历解读《诗经·豳风·七月》;不过,基于汉时天象将“七月流火”说成大火星西沉,却不知道西周天象并非如此——汉儒尚没有理解日食机理呢,诗中七月也就不是夏历七月。周历七月相当于较晚的夏历五月、较早的夏历六月,就是天热。
顺便说一句,传世文献的夏朝在何时何地,尚没有真正确定,《史记 • 夏本纪》所载真是不能相信。甲骨文中未见“夏”,但有说上面的字形为“夏”——太阳几乎直射,可惜句中字义未明(可能为贞人之名)。偃师二里头、武汉盘龙城等使用尺长15.8 cm 的 地域或许就是夏朝,但并不是传世文献所说;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宫殿建筑尺寸严谨,想来也该有历法设计,猜测岁首目标夏至,传说的炎帝或许与此相关。
3 我不知道此前是否已有上述见解;不过,感谢技术的进步,感谢科学网的博客,拙见已经得到充分展示。当然,“一之日” 等仅见于《七月》,其含义需要等待其他用例的佐证。
2024-02-15 旧话重提:《诗经·豳风·七月》的历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1746.html
2023.02.24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文后有较多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77742.html
2023.01.17 猜测也是有理由的:《诗经·七月》中的四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72388.html
2023.01.08 从《诗经·豳风·七月》说古代历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71140.html
2022.05.14 《诗经·七月流火》中历法及"一之日"含义 (文后有较多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36845.html
2022.05.0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意与年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3653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