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尺长是国家的制度。已经用众多青铜器以及少量玉器论述商尺19.7 cm 和周尺21.5 cm,当然需要研究周灭商之前是否尊崇商朝的制度,或者说周尺制定的时间。目前笔者没有发现标称商代器物适用周尺,而西周初期出土明确的器物都是适用周尺;不过,周尺是否为武王灭商后制定,尚需要博物馆和考古界专业人士的研究。
本文解读西周初期器物的尺度,并对天亡簋制作年代提出设想。除标注馆藏链接的器物之外,其余均从论文 “胡智生, 刘宝爱, 李永泽. 宝鸡纸坊头西周墓. 文物, 1988, (3): 20-27” 引用.胡文介绍的(弓鱼)国最早出土器物与周武王时代相当。以下讨论单位cm 予以省略。
1 西周初期的器物适用周尺21.5
1.1 天津博物馆藏西周太保鼎——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梁山,同出的另六件铜器不在国内。鼎腹内壁铸“大保铸”,或是成王时召公奭所铸。通高2.679、口长1.665和宽1.060尺,皆非设计基准长度,如通高含耳上浮雕,且立面偏后而视高增加。结构尺寸解读如下。
(1) 口长宽之差 35.8 – 22.8 = 13,即六寸(21.5*6 = 12.9)。图上测量,口内长1尺四寸半、宽8寸半。范铸控制口沿下方外侧尺寸,长一尺六寸、宽一尺。(2) 鼎体高七寸半,鼎面距地二尺;口沿厚度半寸;耳高四寸半,宽外四寸、内一寸半。(3) 鼎足柱中间的圆盘外径三寸半、厚一寸,其下端面距地面五寸。
1.2 (弓鱼)国伯方鼎,内壁腹部铸“白乍宝”三字。基于胡文测绘图,将比例调整为1 : 2.15,即图上1 cm 相当于一周寸。在word 下添加界线和尺寸线,后者都设定为整值。显然,相关部位与整尺寸的差异与线宽相当。据此可确认对太保鼎图上测算准确。
双耳方座簋,纵横各给出4个整尺寸,当然可以标出更多。注意到底座高11.3不整,而据五寸10.65可以判断底座顶面厚三分6.5 mm,即泥芯高度是五寸整。
四耳簋,口沿外侧圆化也增加半寸;圈足或许原设计底径九寸,外范制作出现了偏差。此外,腹深15 七寸包含了簋体底厚,即底圈泥芯高度是三寸整。
据胡文介绍, 1981 年宝鸡纸坊头一号墓出土铜簋五件,形制各异,造型奇特,如带盖四耳方座簋(6),通高38.7 一尺八寸整(盖四寸、簋一尺四寸),其它尺寸不再细述。总而言之,(弓鱼)国器物适用周尺21.5。
从发掘报告复制器物测绘图,调整比例使图上10 cm相当于一周尺或商尺,而后纸质打印用尺量读,即可找到整尺寸部位。说来简单,自己却是研究尺度一百天后才知道。
1.3 方座簋出现在西周。前篇博文介绍1971年泾阳高家堡墓出土夔纹方座簋:馆藏介绍尺寸通高34.5 一尺六寸过1 mm ,口径21.5一尺整,腹深13六寸过1 mm。
有说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檀公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藏国家博物馆。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利簋适用周尺21.5:通高28一尺三寸(21.5*1.3=27.95),口径22一尺过5 mm,源于口沿圆化。从正视图确认,底座边长一尺而高五寸稍多(顶面厚度),簋体高八寸,底径八寸。
2 天亡簋
又称大丰簋、朕簋,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后屡经辗转入藏国家博物馆。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录了周武王伐纣灭商后祭祀祖先和父亲文王的大典,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及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不过,“孙作云.文物参考资料,1958,(1)”、“于少特.宝鸡社会科学,2004,(1)”等认为天亡簋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通常称“天亡是协助祭祀者,太公望或者文王之子霍叔受到赏赐而作簋纪念”,但其它说法也是有的。
2.1 适用尺度及型制特点
天亡簋似乎适用秦尺或汉尺 23.1:高24.2 一尺过11 mm,口径21九寸过2.1 mm、底径18.5八寸。基于底径八寸,可以判断底座边长一尺。
又,“张书棠. 青铜世纪——宝鸡青铜. 三秦出版社,2005. P12”,以及网文所引《陕西古代秦铜器》,称大丰簋通高24、口径20.5厘米。注意到耳尖略高于口沿,则簋口沿面高一尺23.1;而口径设计值九寸20.79。有网文和书籍介绍底座高9.8,则四寸过5.6 mm即底座顶面的厚度二分半,与前述双耳方座簋相同。
基于馆藏介绍及众多图片可以判断天亡簋适用秦汉尺23.1——口径九寸、底径八寸、底座边长一尺,簋体高六寸而底座高四寸,五个基准长度都是整尺寸呢。又,周朝之前曾有尺长18.5(暂称为夏尺)——已证例于众多陶器和玉器,而夏尺恰巧为秦汉尺的八寸。汉朝知道古尺长18.5(注2)。天亡簋以夏尺计高度、底径以及底座都是整尺寸,但口径不整。不过,如果夏尺以八寸为尺,则口径是1又1/8 尺,也是整尺寸。
众多方座簋适用周尺,底座边长与口径相同或略小;天亡簋适用秦汉尺23.1,且底座宽于口径。此外,四耳簋比较特殊,数量较少,如故宫藏品介绍列出多种器形铜簋21件,未见四耳簋。“梁彦民. 西周时期的四耳青铜簋研究. 江汉考古, 2009, (2): 75-80”称总计有四耳簋30件,“有确切出土记录的七器,馆藏的国内外合计九器,其他的仅见于各类图书著录”。四耳簋似乎使用略欠便利,也就很快被淘汰。
2.2 铭文字迹
已有多位学者指出铭文字体与周朝初期器物如利簋等全然不同。笔者注意到,铭文78字中“王”出现11次而笔迹不同。不仅如此,“不”四见,“又、祀”三见,“大、天、亡、文、于、降、顯、衣”各两见,笔迹都有所变化,想来是有意为之;“丑”字略有欠缺而近于“又”。
3 结语
秦始皇陵出土的大鼎、长剑、地砖,以及河南泌阳秦墓的铜器、漆器,适用周尺21.5 是容易理解的——秦并吞列国而虏获器物。寿春楚墓出土铜器兼有周尺和秦尺——后者除大府镐和大府盏之外署名铸客,已基于器物刻铭的内容及笔迹做出说明。
周朝初期尺长为21.5 没有疑问。尺长是国家的制度,作为重要礼器的天亡簋其青铜范铸应该适用周尺。当然,实际情况复杂,基于照片和几个特征数据所作分析可能是错误的。不过,若国家博物馆测量天亡簋各部位尺寸,就能判断是尺长21.5、23.1 ,还是尺度不清。若非尺长21.5 cm,则可猜测,当然仍只是猜测,天亡簋是秦汉以后仿作,铭文笔迹变化也就易于解释。正如“杜廼松. 青铜器所见伪器伪铭之略说. 艺术市场, 2012, (7)”所说,战国以来就有专业人士仿造和伪造三代青铜,而汉代已“不断有青铜器出土"。
注1:《韩非子·说林》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乐正子春为战国初期鲁人,曾参弟子。
注2:《礼·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不过,步长属于人体,不应随着朝代变迁和尺长调整而变短!或许删了两处“周尺”就行:18.5*8=148而 23.1*6.4=147.84。现在国庆阅兵步长15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