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铭文和铸客——从青铜器读出的历史 精选

已有 13009 次阅读 2020-11-1 09:18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933年寿春楚墓因洪水而暴露,大量青铜器出土,各地都有收藏。从《故宫青铜器图典》发现,署名铸客的器物及一件大府盏适用秦尺23.1 cm,而幽王熊悍即酓(干/心)的器物适用周尺21.5 cm,写出博文剑客和铸客。其后继续寻找图片、阅读文章。

1    读到殷涤非.寿县楚器中的大府镐.pdf文物,1980,(8): 26-28”真有些感慨。文章的前四段如下。先介绍作文的缘由,次给出铭文的释读,再说明“殷涤非关于寿县楚器考古通讯, 1955, (2)”中欠妥之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gao.jpg

2  殷先生文章的主体内容是考订“秦客王子齐之岁”的含义,主要内容撮录如下

F04BF271-C09A-410F-9F01-B88048DC6282.jpeg

王子齐是后立为考烈王的熊元——“齐、元、完”同义。秦客就是客于秦,楚人把王子质于秦改称客于秦即把楚太子在秦国当人质之丑事粉饰为在秦作客而以其事系年 ,应是情理中。镐铭“秦客王子齐之岁很可能即是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1)

又,论文上器物图片不清楚,网上找到一张形制相似的“战国青铜镐”以供参考,其器壁较薄,约为口径的1% 量级。口沿外有铭文如下(原作一行横刻)。请注意,尽管字体大小不等,间距不均,但笔划干净,而“客、侩、镐”之中的“口”更是刻划仔细。或许铭文是𣎴熟悉楚国文字者所刻。


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确实是如此呢。我对青铜器关心的只是尺寸。大府镐适用秦尺23.1 cm:高25.3 一尺一寸欠1.1 mm,口径与底径之差 54.2–26.5 = 27.7 则是一尺二寸整。考虑到器壁厚度,可以猜测内径设计尺寸是:口部二尺三寸53.1,底部一尺一寸25.4。

下图是故宫博物馆藏 大府盏,同样用秦尺23.1:口径23.3一尺过2 mm,测算内径9寸铭文是“大府之馈盏”,字迹工整美观

B2F44632-5F07-49C5-A932-1DEB1389BF53.jpeg

CD4126B2-B463-42A4-80DB-D1AD8DE63679.jpeg

如前文所述,故宫博物院藏标示铸客的三件器物都适用秦尺,而安徽博物馆所藏两件铸客鼎的腹径以秦尺23.1 计算,则与四尺、二尺的偏差小于 1 mm,绝非巧合。请注意,秦尺23.1 mm 也有 0.1 mm 量级的偏差,四尺之偏差可达到1 mm 以上。这就是说,器物实际腹径对设计值的误差与尺长本身的误差相同。冶师控制尺寸的能力令人惊叹一一这可是范铸制作的器物啊。非基准长度则可能不是整尺寸。

(下左) 铸客大鼎 400 kg,通高113四尺九寸欠2 mm,口径87(图上测算内径三尺五寸),耳高36.5,腹围290即腹径四尺整(3.1416*4*23.1=290.28),深52二尺二寸半整足高67二尺九寸整。该鼎重量仅次于后母戊鼎,是存世最大的圆鼎。鼎口沿刻划铭文如下图,目前释读似为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但含义仍有多种说法,说是楚国负责饮食的三个部门;字迹似欠工整,并无庄重气象。

9807A164-A256-45BC-90CE-C0C89E248ECA.jpeg

06309487-1567-428A-A8D4-55F2ED4A4753.jpeg73C488B3-DC7A-4FD3-94CA-40D0A90DBD7C.jpeg

(上右) 铸客升鼎 38.5 kg,通高 51二尺二寸2 mm口径48,底径45.5,足高33.5一尺四寸半整,腹围145 腹径二尺整(3.1416*2*23.1=145.14)

4  现在要问:这些适用秦尺的器物是何人何时何地范铸的。

1BECC20D-F466-49A2-99F1-BA0FC8A5EC13.jpegF2F9D5A3-EC92-4AF0-B3CC-BC2E8100349F.jpeg3B504127-5DA2-4D76-B4E6-ACBD012219B8.jpeg11C7CAC7-5336-4182-925F-ABC562DC97F2.jpeg

(左) 铸客缶  (中铸客豆  铭文释读: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右两条) 铸客盉  铸客为(酉詹)为之。已做馆藏链接,请点击。

青铜上刻划铭文若有笔迹之说,则这些铭文出自非一人之手:“王、客、为、之”四个字重复出现,可资比较判断。两件大府器物的铭文刻划仔细,以直线为主,曲线也比较规整,如同孩童初习写字;铸客笔划则自如圆润但并不(只是感觉如此)而最后“为之”二字明显不同,显示三人乃至四人所刻;此外,缶铭从右向左而豆铭从左向右,也为铸客实非一人提供了佐证

C5732CB4-6354-4B4A-B087-D0F27F80450D.jpeg3EDC4F51-E374-40EB-AE99-29A2048416DD.jpeg

A9C875C7-AA06-4846-9060-A529934D67A3.jpeg12048160-0510-4966-91B6-9CD683E86C50.jpegCC820275-B5BD-463A-9322-89EDF8081E71.jpeg

楚幽王三年战胜秦魏联军,或许次年正月熔兵铜铸器物。盘口铭文如上,释读为:楚王(干/心)战获兵铜,正月吉日,煎铸炒盘,以供岁尝。字迹工整,笔画流畅,欣快之意可见。鼎体和盖上各有铭文,更是工整美观;其正文字数较多,不便贴出,请点击链接

鼎体和盖上以统一格式刻划“冶师某某佐某某为之字迹非常工整,与上方铸客的刻划不同——请注意字体中“口”的书写冶师是有地位的,留下姓名以彰显业精。器物图片、尺寸分析见“铸客和剑客”。 

5    依笔者目前所见,标示楚王酓胐和(干/心)的器物全部适用周尺 21.5 ;而标示大府或铸客的众多器物则适用秦尺 23.1()。就此而言,铸客似乎不会是楚国负责铜器制作的官职;但是,铸客真是楚国招聘的、带着秦尺而来的他国冶师吗?他们有着精湛的技艺而不求名姓——大鼎腹径四尺、升鼎腹径二尺真是毫厘不差,却潦草地刻划以示铸客之名。我不相信,真的不能相信。请放大图片核实。

考烈王熊元即酓胐(或肯、前)就位之前,以王子身份就质于秦,那么标示大府的那两件器物或许在秦地由秦人所铸标示铸客的器物或许是国亡之后楚人在寿春所铸——国已成秦,此身是客。他们在大鼎的足前和腹下,人所难见之处,刻划“安邦”,或许只是在国破之后企求民安。考烈王的王后即幽王和哀王的母亲,或许在亡国之后方入葬朱家集之墓。

当然,这些都只能说是“或许”。不过,楚亡之后王室诸人犹存、奉秦国之令而熔兵铜以铸器物,其可能性全然否定并不容易。此外,尺长是国家制度,众多器物尤其是铸客大鼎使用秦尺,需要一个合理解释呢。

前辈能够坦然地修正铭文释读,源于对学识的自信。后学如我基于此刻所知的事实,斗胆作出上述猜测,将来发现有错亦可坦然地更改。

注1:  目前已发现一个例外。《故宫青铜器图典》铸客簠(P222),其铭文内容和字迹与铸客豆完全相同;通高12.5,长 31.6,宽21.7,重2.18 kg,与楚王酓胐簠形制相同。后者通高12,长 31.9,宽21.7,但重5 kg宽一尺过2 mm,或为纹饰;长度一尺五寸欠 4 mm。照片变形较大,器物也已变形而略有损坏,未能仔细解读各部件尺寸。不过,两者都应该适用周尺。或许该铸客簠是思念故国而以旧物为模所作。

注2:  猜测 "铸客之器乃亡国之后楚国的冶师所铸——国已成秦,此身是客,即铸客并非手持秦尺从他国而来,以及朱家集楚墓是考烈王的王后——幽王和哀王的母亲在国亡之后入葬封土“的具体理由如下:

(1)  《程鹏万·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称,公布有铭文的朱家集铜器72件,其中署名“铸客”有40件: 为太后、王后、迅臸*为之。其中“集* ”有六种以上,含义不明,如集脰在九件器物上出现12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没有铭文表明器物与楚王相关

(2)  楚考烈王在位25年,幽王在位10年,哀王在位2月有余,负刍王在位5年,楚亡(公元前223年)。

(3)  幽王继位时年龄不能确定,但未成年是肯定的,倘若在十五岁左右,则上述太后和王后或分别为考烈王和幽王的王后。负刍王固然要利用她们稳定朝局,而秦灭楚之后也需借其在楚地实施统治

(4)  楚王铜器不能再用,或许熔兵铜而再铸器物,当然适用秦尺。各种*”或许是原楚国或秦国派驻寿春的不同机构。铸客大鼎并非楚国祭祀之器,而是“能煮一头牛”的实用物件。鼎口的铭文刻划真是随意呢。

(5)  考烈王的王后即前述太后在朝时间较长,或有较大墓室;楚国铜器随其全部入土,王室不再存在。

(6)  或许,当然只是或许,将适用秦尺的铸客大鼎称为楚国重器并不恰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56557.html

上一篇:制度的尺长是精确的
下一篇:中山国的尺度确认和兆域图的尺寸解读(修改稿)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17 刘炜 许培扬 康建 范振英 朱晓刚 郑永军 杨卫东 姚小鸥 杨正瓴 张晓良 黄建斌 王从彦 段含明 宁利中 陈满荣 谢钢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