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诗经·七月流火》中历法及"一之日"含义

已有 9176 次阅读 2022-5-4 11:09 |个人分类:文史闲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这首诗在史学、文学以及社会学和气候学的研究中常被引用,“七月流火”的含义偶尔也成为媒体热点;真正的难解之处是一之日~四之日的含义[1]。前篇博文说,“农业生产需有阳历,容我猜测,一之日为秋分~冬至,二之日为冬至~春分,三之日为春分~夏至,四之日为夏至~秋分”。这或许是新说,恳请大家批评。若他人已有此说,还请朋友告我youmq@hpu.edu.cn

[1]  尹榮方. 《詩经·豳風·七月》雜用“陽曆”“陰曆”說. 国学, 2019,(1):183-205

[2]  姚小鸥. 诗经译注.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

[3]  甘大昕. 讀“七月流火”. 文史哲, 1957,(2):7-14

1   从文[2]复制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及相关注释如下。 

TA1.jpg

TA2.jpg

冬至所在月称子月,其后为丑月、寅月。通常说周历以子月为正月即建子,现在农历即夏历则为建寅。主流意见是:《七月》中四月~十月为夏历,一之日~四之日称为周历一至四月即夏历十一月至次年二月[2]。不过,周历和夏历都是阴阳合历,只是岁首有两月之差,西周怎可能同时使用而不引起混乱?此外,青铜器铭文中月份肯定是周历,尚未见到“一之日”等历法是政权属性的标志,诗歌与青铜器应该有相同的年历。

一之日~四之日有多种解读[1]前篇博文已略作介绍。最为有趣的是,郭沫若《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解读为“一来呢二来呢”。从文[3] 复制郭译的两章。请注意,译文已将原诗的月数减二,即将建子的周历转换为夏历即今农历

 TA3.jpg

 TA4.jpg

[3] CNKI 上最早的相关论文,用语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值得一读;其说“这篇‘七月流火’,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来,似完全保存着它原来的面目的”。故而以下假设诗中所述就是西周早期的实录

2   阴阳合历的岁首对冬至日是变动的。笔者基于金文历谱判断,“西周早期建子及正月朔靠近冬至的建丑,而后期则是建丑及正月朔靠近冬至的建子”。冬至在现公历1221日、22日,西周早期岁首先于公历元旦大致在现公历11.25~12.30 之间,多在12.2~12.22 之间。这与诗中的物候协调。倘若诗中四月~十月为夏历,那么十月初一 2022.10.252023.11.13,说“十月获稻”也是太晚。又,西周时段冬至在儒略历12.30~12.28,月朔表也用儒略历

史记·历书》称,“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西周之后诸侯各有年历。鲁国史官撰写、孔子删定的《春秋》中,244年内载有年月及日名干支的日期共393个,且有若干朔、晦、闰月及日食的记述,陈美东先生据此复原鲁历,前期多建丑,后期多建子,但约10% 年份有游移;而春秋各诸侯国的历法多建子,但建丑者也不乏其例[4]。就此而言,认为西周使用夏历即建寅似乎欠妥。

[4] 陈美东. 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0,(2):124-142

[5] 冯时. 殷代农季与殷历历年. 中国农史, 1993,(1):72-83

3    原始农业需要与气候协调,需要阳历来指导耕种。冬至和夏至肯定是重要的、也是容易注意到的时间节点,再用春分和秋分就可以分割一年。文[5] 称(武丁时期)殷历正月朔日在寒露前后,即收获季节;那么西周从秋分开始划分季节也是可以理解:一之日为秋分~冬至(凉),二之日为冬至~春分(寒),三之日为春分~夏至(暖),四之日为夏至~秋分(炎)。与现在所用的春夏秋冬相比,如此分隔对气候描述更为准确。又,春天并非指具体的一天,而是指一段时间。

TA5.jpg

《说文解字》对“之”的解释是“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就此而言,表示季节的“之”与谷物成熟“年”或许有内在关联。

4    通常不会在一段话中混用公历月份和农历月份,但星期与公历、农历与四季的混用则是常见。《七月》中四~十月是周历,岁首大致在现公历11.25~12.30 之间;秋分在现公历 923日左右,故而四之日、一之日的交接点在周历九月、十月间,如此诗中时间转换是协调的。二之日凿冰是在较冷的大寒时段,凿出就会送去储存;三之日纳于凌阴,表示冰储存待用的状态。此外,三之日耕种、四之日或稍后收获也是合适——不同的农作物时间不同,而“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如姚老师解释为祭祀田神。


附录: 竺可桢先生(1890.3.7–1974.2.7)名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提及《诗经·豳风·七月》。

TA6.jpg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气象科技资料, 1973,(S1):2-2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 1973,(2):168-189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 1972,(1):15-38 

上列三篇文章的内容相同,部分叙述需略作说明。

(1) 网上以及超星电子图书馆已见今本和古本《竹书纪年》的多个版本,关于孝王的内容相同:“孝王名辟方。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七年冬,大雨电,江、汉水(牛马死,是年,厉王生)。八年,初牧于汧、渭。九年,王陟”。这里“江、汉水”或为“江汉冰”,但并无“汉水两次结冰”。懿王的内容也未涉及汉水。若《竹书纪年》有其他版本,请朋友告我。

(2) 关于孝王和成王的年代不知出于何处。

(3) 周初的阴历是以现今阳历的十二月为岁首的”,与青铜器铭文协调;如此,周历二月初一则在阳历元月,“所以《豳风》的八月等于阳历的九月”有笔误,应是周历八月等于阳历的七月

(4) 文中有注释,或许对建正的含义理解有误

有人以为周正建子应与今日阳历相差两个月。但“周建子”不过是传统的说法。据《豳风》“七月流火”,大火星的位置加以岁差计算,和春秋时日蚀的推算,可以决定周初到春秋初期的历是建丑,而不是建子。 参看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下册,533-534 页,世界书局,1937年。TA7.jpg

既然说“周初的阴历是以现今阳历的十二月为岁首的”,而冬至在122122;则岁首在冬至前是建子(正月包含冬至),岁首在冬至后则是建丑。此外,认为“周初到春秋初期是建丑,而不是建子”也是不能成立;可参见文[4]

最后要说的是,周初建子或岁首靠近冬至的建丑,与今天的农历即夏历相差两个月。当然,夏历绝非夏朝的历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36845.html

上一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意与年历
下一篇:牧簋的年代:铭文数字之外的考虑
收藏 IP: 39.144.22.*| 热度|

19 史晓雷 刘炜 孙颉 张晓良 杨正瓴 李宏翰 史永文 王安良 籍利平 李学宽 刘钢 姚小鸥 张鹰 杜占池 陆仲绩 许培扬 周少祥 马鸣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