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意与年历

已有 5783 次阅读 2022-5-1 18:07 |个人分类:文史闲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日子过得真快,贴出“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诗意与年历”已近两个月当时曾对史老师说“等确认西周建正之后,准备再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一之日、二之日’实在是复杂难解”。昨天贴出“西周王年及金文历谱的改定稿”,正好读到姚老师的文章“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读 《豳风·七月》 与《小雅·天保》的一点体会”,真是高兴。故而对两个月前写就的草稿再作修改,贴出来请大家批评。

1    “篇关摘:七月流火”CNKI 可得1204 条,其中学术期刊606、特色期刊562、报纸17条等。这是《诗经·豳风·七月》的首句,从“姚小鸥. 诗经译注.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 P242复制第一段及相关注释如下。 T6.jpg

T7.jpg

《咬文嚼字》2005年第11期“百家会诊”栏目刊登七篇文章讨论“七月流火”,最后“编者附言”称:“我们总觉得(表示天气炎热)这种用法给了传统的‘七月流火’一个新的生命”。

传统的认识是,每当夏历或农历的七月,天气转凉,大火星就会向西而去。不过,这首诗作于西周时期,而大火星西下的解读来自汉唐的学者,其时天象与西周不同;为此有说 “火”应是鹑火星。陈大同先生认为,“流火”可理解为取消火禁,而“授衣”则是分发衣料[1],但不是主流意见。

冬至所在月称子月,其后为丑月、寅月。农历冬至总在十一月,正月在寅月,称为建寅。笔者基于金文历谱判断,“西周初期建子及正月朔靠近冬至的建丑,后期建丑及正月朔靠近冬至的建子”。如武王克商在BC 1027年,正月朔BC 1028年12月29日在冬至前一日,建子;穆王廿七年BC 946年,正月朔1月2日在冬至后三日,建丑。公历日期是儒略历。

《七月》若是西周早期周公所作,则周历七月相当于今农历即夏历之五月或六月,或已进入雨季而可以自由用火。这样的解释似乎更为合理。

2   这首诗真正的难解之处是“一之日、二之日”,古代说法很多,近来解读更多。容我不列出相关文献。对此感兴趣的博友看一下[2]就可以有个大致了解。不过,多说四月~十月为夏历即今农历,而一之日至四之日为周历一四月,即夏历十一~次年二月。下面扫描自笔者四十年前所购“蒋立甫. 诗经选注. 北京出版社,1981. P159”。

T5.jpg

 说“周人兼用夏历”,两者都是阴阳历而相差两个月,难道不引起混乱吗?又有什么必要呢?文[3] 设想“一之”乃是“十一” 的合文,而“日”为“月”之误写。不过,年底置闰,十三月是常见的,而十四月则是偶见,似乎不该如此写入诗中。

有说周人用一年十个月的阳历,每月36天,所余“一之日、二之日”就是过年的第一天、第二天等。许多文章提及郭沫若《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解读为“一来呢, 二来呢”,也是有趣。不过,最后一段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总不能过年也要去凿冰,或从“二来呢”开始说话。

3   我觉得,西周的历法是统一的,不会有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岁首同时使用,更不会写在同一首诗中。阴阳合历之岁首对冬至的变动,可以达到30,考虑失闰,则变动范围达到40天以上。请注意,气候仅与“太阳运行”有关。西周想来也是知道的。又,夏历称为农历,但不能依据其月份日期耕种,只有与阳历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才能指导农业生产。

测量日影变化就能知道“太阳运行”周期,即岁实365 天稍多;确定中午日影最长的冬至总是容易,偏差也就两三天。据此能够以冬至日为基准判断日期,将一年分割为四段、八段。容我猜测,一之日为秋分~冬至,二之日为冬至~春分,三之日为春分~夏至,四之日为夏至~秋分与现在所用的春夏秋冬相比,如此分隔对气候描述更为准确。相当于四季的“之”,还需文字学家考证。

第一段“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就是春夏辛劳地耕种,夏秋快乐地收获——作物不同,收获的时节也会有所差别。姚老师称“田畯”为田神——收割之前确实应该祭祀田神。此外,周历九月相当于现在农历七月或八月,与秋分开始的“一之日”前后相贯。

最后一段“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就是说冬天凿冰存起来等到盛夏再用;其后就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4]说“十二月里凿冰, 正月里藏到深山,二月取出祭献”,二月似乎没有用冰的必要。

4  西周早期建子及正月朔靠近冬至的建丑,《豳风·七月》表明其时已有“四时成岁”的概念,据此从事农业生产


[1]  陈大同.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辨. 学术月刊, 1981,(11): 80-81+37

[2]  尹榮方. 《詩经·豳風·七月》雜用“陽曆”“陰曆”說. 国学, 2019,(1):183-205

[3]  俞忠鑫“一之日”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57-59

[4]  芮增瑞. 《诗经·豳风·七月》试解.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53-5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36531.html

上一篇:西周王年及金文历谱的改定稿
下一篇:《诗经·七月流火》中历法及"一之日"含义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7 李宏翰 申明乐 杨正瓴 周少祥 张晓良 杨学祥 李学宽 康建 刘钢 史晓雷 孔玲 孙颉 王林平 程少堂 史永文 张鹰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