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从《诗经·豳风·七月》说古代历法

已有 4230 次阅读 2023-1-8 22:27 |个人分类:文史闲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有说《豳风》乃武王弟周公旦所作,而《七月》在文学、史学、社会学乃至农学、气候学更有着非凡地位,研究颇多。诗中历法学界意见尚未统一;似乎主流意见是:四月至十月为夏历;而一之日至四之日为周历的一月至四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至次年二月。

A2585985-3936-4D3F-8F08-DF4EBCB6EFCF.jpeg

笔者觉得,历法具有明确的政权属性,西周只能使用文王BC1038 年受命建元所定周历:以冬至为目标设置岁首,早期建子及正月朔靠近冬至的建丑,岁首大致在公历121日至31日;而诗中一之日至四之日是秋分~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四季。四季属于自然形成的阳历,殷商已用于指导农业,其以秋分为目标设置岁首。拙见尚未得到《诗经》专家的认可,故而不避累赘再作申述。

1    公  历

地球绕轴自转而见太阳东升西落,其间日影最短的时刻为正午;与正午相对之时为午夜;从午夜至午夜成为一日,长24小时。1小时为60分,1分为60秒。

地球绕太阳运行,因地轴倾斜而日照方向变化,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移动,正午日影也就周期变化,最长之日为冬至,最短之日为夏至。冬至相距365366 天;一个确定的地点冬至日影长度会稍有变化,或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刻不同。北京时间2023122211279秒冬至,意味着我们将获得接近极限值的日影。又,确定冬至正午日影长度的变化特征,可以计算地球绕日运行周期即岁实365.2422;而地球因潮汐等而自转变慢(年长每过百年增加约0.6 ),地轴也缓慢转动,累积效应使得古今天象不同(注)。

公历的元旦和大小月都是人为设定,只是闰年设置满足回归年。

2    农  历 

现在所说夏历即农历是汉代以后逐步完善的阴阳合历,过节之外已没有用处——民众没有年历就不能知道具体日期,社会生活使用公历并辅以星期。

月亮绕地球运行,在地球与太阳连线之间称朔,在外侧称望而夜晚可见满月;因受太阳影响而轨道复杂多变,朔望月长达2917小时而短仅299小时,朔望月平均29.5306,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即通常所说夏历,以朔为月首,大小月不是间隔设计;连大月、连小月每年都有,三个月连大偶尔可见,2015年乙未年三、四月小而七、八、九月大,而1990年九至十二月竟然四个大月;依农历BC976年也有四个月连大。

回归年或岁实相当于12.368 个朔望月,三年一闰略少,十九年七闰正好。现在农历采取“无中()则闰”的规则。为此得先介绍二十四节气。地球绕太阳转动——因地轴方向不变而本应说平动,也可看作太阳绕地球转动,其轨道在天球上投影称为黄道,以冬至太阳的位置为起点,将黄道分为24等分,对应于二十四节气,即地球与太阳连线每扫过15 度为一个节气: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位于奇数序的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等列称为中气,分别对应于十一月起的各月。两个节气长于一个朔望月,节气在月份中位置逐月后移;中气到达月尾,则下月将没有中气而作为闰月。如2023年春分在二月三十日,下个月没有中气而闰二月,中气谷雨在三月初一。又,现在地球13日左右达到近日点,其前后时段运行较快,故而腊月不会有闰,正月几乎不闰。

且不说上述闰月设置不可能为西周采用,农历或夏历与《豳风·七月》的物候明显不符,如夏历七月的中气为处暑,说七月吃瓜也是太晚——立秋前的大暑总有瓜吃夏历十月初一总在公历1023日之后,如2022.10.252023.11.13,收稻、蟋蟀到不了公历10月底,更不用说11月中下旬。其他物候不再细说。

3   殷商和西周的历日

月亮圆缺盈亏,构成一月;天气冷暖炎凉,构成一年。殷商有甲骨卜辞记录历日和物候,西周有青铜铭文记录历日和月相,可供推想古代历日。制作精美青铜器的先人肯定能够掌握日月运行的大致规律。

目前多认为殷商和西周以新月初见即胐日为月首,也有认为西周后期转以朔为月首。胐日在朔后一日或两日。大月30天、小月29天总该间隔设置,出现偏差难免,且朔望月平均29.5306天,需要设置连大月或31天的大月,很可能利用延后岁首而调整。朝廷能否预定来年的完整历日不得而知或许只是确定岁首的干支,而月首可基于观测予以修正。殷商和西周不是从月首以序数纪日,而是独立于月份以六十天循环的干支纪日,有益于社会交流的准确性。

12个朔望月比一个回归年短近11天,每隔两年设置十三月是自然的,虽有些偏少。殷商岁首以秋分为目标,采取闰十四月补足也是可能(平均30年一次);而西周岁首以冬至为目标,如果先王在寒冷的年底辞世,为了改元而多闰乃至闰十四月也是可能。北赵晋侯M114墓地被盗墓者爆破而信息欠缺,出土“唯十又四月”叔夨方鼎或可猜测其事在康王末年或康王、昭王元年。

农业生产不能依靠朝廷颁布的历法,需要阳历。先民想来会注意到冬至和夏至,其后是昼夜平均的春分和秋分。殷商以秋分、冬至、春分和夏至分隔一年而形成四季,是自然而然的,岁首以秋分为目标,故而“一之日”始于秋分。《说文解字》对“之”的解释是“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就此而言,表示季节的“之”与谷物成熟“年”或许有内在关联。四季()阳历与政权无关,故而西周也会沿用。学界认为一之日至四之日为周历的一月至四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至次年二月,但没有展示实质性证据。

  《豳风·七月》的物候  

冬至所在月称子月,其后为丑月、寅月。西周只能使用周历:以冬至为目标设置岁首,西周早期为建子及正月朔靠近冬至的建丑,即岁首大致在公历的121日至31日。例外总是有的,如因武王崩于受命十二年(BC1027)克商的十二月,年底置闰而成王元年建丑,岁首在冬至后1819(公历元月十日)偏晚属于特例。西周年底置闰,某月的公历日期跨度可达六十天

十月初一大致在820日~920日,“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与通常所说的秋收相符;七月初一多在6月上旬,七月(开始)吃瓜合适;而蟋蟀“七月在野、十月入我床下”也是没有问题。此外,“九月肃霜”解读为“天高气爽”或“天高气爽,一说下霜,并不构成反证。始于秋分的“四之”也与物候相符,且秋分在公历923日前后,故而诗中在九月、十月后说“一之日”,在“四之日”后说九月,前后是连贯的

一之日:秋分~冬至;二之日:冬至~春分;三之日:春分~夏至;四之日:夏至~秋分

第一章:“一之日觱发”秋()风怒号;“二之日栗烈”冬日严寒;“三之日于耜”春分之后田间劳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即秋后祭祀田神、准备收获。若说“三之日”为周历三月、相当于夏历正月,用耜种地也是太早。

第四章:“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说秋末冬初猎狐制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冬至之后仍继续田猎、练武。

第八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就是说冬天取冰,藏在山阴之处,夏至后取用。学界主流意见“献羔祭韭”是祭祀司寒神以启冰使用,那么“四之日”就不应是夏历二月,而该将“四之日其蚤(早)” 理解为“到了夏至”才是合理。

E9EE97C5-3D42-4DB7-98CB-241D43649036.jpeg

5     为了政权运行,朝廷制定阴阳合历的历法。殷商岁首目标秋分,西周岁首目标冬至,采用三年一闰的定制,另有各种补闰;大月30天、小月29天间隔设置,所欠或添在岁末。为了农业生产或经验传承需要阳历,始于秋分的“四之”可看作24节气的前身。

注:传统的认识是,每当夏历或农历的七月,天气转凉,大火星就会向西而去。不过,这首诗作于西周,而大火星西下的解读来自汉唐学者,相隔千年的天象不同;为此有说 “火”应是鹑火星。陈大同先生认为“流火”可理解为取消火禁,但不是主流意见。

陈大同.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辨. 学术月刊, 1981,(11): 80-81+3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71140.html

上一篇:回望2022年
下一篇:“ 穆王即位春秋已二十矣”该是二十足岁吧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6 孙颉 张晓良 周少祥 杨正瓴 程少堂 李学宽 史晓雷 杨学祥 郑永军 宁利中 姚小鸥 杜占池 陆仲绩 王成玉 许培扬 卢东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