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笔者编排的金文历谱共王元年BC938,其后注意到,《古本竹书纪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则受命元年BC1038,“自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幽王末年BC771而克商年BC1027,与《史记·周本纪》十二年克商构成闭环。武王沿用受命之元,十一年始伐殷(正月朔BC1028.1.9),十二年终克商(正月朔BC1028.12.29)。
《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于殷,俾监殷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即武王崩于克商年十二月。《逸周书•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校《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文及《宝典》”,亦可作为武王崩于克商年的佐证。前述《古本竹书纪年》两处“二百五十七年”似乎可理解为武王末年就是克商年。
西周以朏为月首(实朔次日或三日,偶有一日的偏离),干支纪日,下面所说日期从实朔计数,并不用于西周。
2 四月丙辰(53)六日,武王立嗣总得是个好日子,而甲寅(51)春分;倘若依据笔者设定西周春分上距冬至92天,则冬至在甲申(21),实际交节在前一天癸未(20)的12时。
回望来路:从西周时节说研究的层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58007.html
义尊、义方彝“隹十又三月丁亥,珷王易义贝卅朋……”没有年份,或可猜测武王临终赏赐殷遗贵族、安定天下。受命十二年十三月之丁亥为十二日——义在山西洪洞县收到赏赐,时间滞后也是合理。王号不生称,义器及利簋亦可佐证武王崩于灭纣后不久。此前说过,丁亥(24)或许为西周冬至,实际交节在戊子(25)的15时。
武王立嗣总得选个好日子,要说是春分,就得解释冬至BC1028偏后而BC1027偏前交节一日;或者说,四月丙辰(53)至十三月丁亥(24)为271天而不是笔者设定的春分下距冬至273天(平年)或274天(闰年)。倘若不能解释,最多只能说其一为四时八节。
3 殷商想来已有秋分、冬至。回归年是365.2422,四年一闰有些偏多,大致128年就会多出一日,冬至等时节会逐渐偏后。
文王受命,“制正朔矣”而弃用岁首目标秋分的殷历,BC1039.12.30 乙酉20时冬至交节,31日丙戌17时实朔。受命元年元旦为(朏日?) 丁亥,似无疑问。阳历,也就是时节,想来沿用殷商的法则,其时冬至可能就是丁亥。其后三年想来为平年,冬至仅偏后交节一天。BC1028冬至当然也是偏后交节一天。
武王克商之后,西周要颁布年历于天下:年底置闰,次年正月朔1026.01.17;BC1027本来要闰年即推迟冬至一天,但提前两天而为丁亥以修正时节的偏离,干支纪日没有中断。格里历替代儒略历则是使日期中断。修正的观测点很可能是秋分,年历总得提前送到封国。
4 西周初期已能确定冬至在交节前后一天,知道回归年为365又1/4 天。研究西周历法或许需要有这样的认识。
附注:断代工程给出的殷商帝乙、帝辛(纣)年代,来自黄组甲骨和金文的历日排谱,帝乙二年冬至日在四月廿三日,连续十年不闰月,逐渐退为八月一日;再多闰月,冬至进为帝辛元年正月十九日。殷商岁首如此变化并不可信,只能说李学勤先生对黄组甲骨分期有误。
徐凤先. 帝乙祀谱、帝乙在位年与商末岁首.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3):189-20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