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言
前篇博文比较了笔者与断代工程的初吉历谱,恰巧朋友研读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蔡侯尊铭文,对“元年正月初吉辛亥”是周敬王元年BC519还是蔡昭侯元年BC518 有些犹疑。我此前贴过相关博文,说蔡昭侯元年正月朔BC519.12.12丁酉(34),则辛亥(48)为正月十五,且为冬至——次日BC519.12.27壬子(49) 凌晨4:59 交节,当然是吉日。巧合是不容易的。
蔡侯尊盘的历日以及年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1150.html
《春秋》和《左传》似乎表明东周诸侯多已各自纪年。《史记》年表与世家中个别年代可能有一年之差,陈美东先生认为与新君次年还是当年改元纪年有关。春秋小国可以当年改元,西周乃是大国,需要有统一的年代和正朔,想来不会年中改元。又,唐朝可以一年多次更改年号,但有干支纪年并不会引起很大的混乱。
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0870.html
说西周有四时八节,尚待学界确认。
正 文
西周青铜器铭文有许多年月和日名干支的历日,只要确定西周诸王元年,就应该排入月朔表,或者说确定相应的儒略日。可惜,学界至今也没有排出公认的历谱。大约有两个原因:有少数铜器乃后代伪作,历日并非真实;历日中初吉、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的含义不明。
笔者觉得,金文历谱只是确定昭王以降的九个元年而历日众多,且部分铜器有多个历日限制很强,可暂不考虑或伪历日和初吉含义,以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对应于月相的增加、持平和消减,排谱确定可能的诸王元年,再将初吉历日排入铜器的大致王世。
1 幽王元年之外,笔者所定皆与断代工程不同。实际排谱表明,初吉是丁亥之日,新月之朏、月圆之望,以及四时八节。查看所有历日有时节如下表。《史记》、《古本竹书纪年》可确定武王克商在受命十二年BC1027,基于《逸周书•武儆解/作雒解》武王崩于该年十二月,而“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与金文历谱所得共王元年BC938相符,且年代建正以及相关历日能够协调。义尊彝可理解为武王临终赏赐殷遗贵族,送达山西略有延迟,作器于武王崩后。
年月日俱全的初吉历日有30个, 6个历日为四时八节也是难得。膳夫山鼎三十七年正月庚戌只能入拙谱宣王世——其余王世皆短于37年,即使不考虑建正,庚戌恰为该年立春的几率为1/60;卅年虎簋盖多说穆王世而恰为春分。
2 永盂脱漏月份,有说是正月,正月朔BC928.12.03,丁卯廿七日恰为冬至。我觉得,该月本该为闰月,脱漏月份乃是有意。倗伯簋出土明确,多说穆王世,脱漏月份,不过排入三月恰是月圆之望且是春分,真是吉日。
班簋“八月初吉甲戌”,从铭文中事件和人物可以确认为穆王世早期,三年八月癸酉23时立秋;绅鼎“八月初吉庚寅”,张懋镕先生说其与穆王卅年虎簋盖相近,而该日为廿九年立秋。匡卣有懿王之号,六年“四月初吉甲午”三日,恰为春分,而拙谱懿王世仅七年。倘若师汤父不能早到穆王世前期,则历日十又二月初吉丙午很可能(下表未列)是懿王二年冬至。
静簋为昭王世是主流意见,有两个初吉历日而引起许多讨论;入昭王十七年可以为三日朏和廿七日立秋前一日。静卣四月初吉丙寅则是十六年春分。
3 上表给出18个历日与现代天文推算的时节,望簋历日偏后一天,其余为交节当日或偏前一日。不过,地球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基于黄道均分的时节间隔不等。如BC901 冬至己丑后185天3 小时夏至甲午,再180天3小时 BC900冬至甲午,时节相隔44天3小时~47天5小时。西周的四时八节肯定不会如此设定。
先人观测日影、日出和日落方位可以确定二分二至,但四立乃是人为定义。准确与便利难以兼顾。对于北纬34度(西安)而言,1 m 立杆冬至前后三天、夏至前后五天正午日影变化2 mm,而春分、秋分前后的日影变化一天可达10 mm。若冬至为第 1日,记录第86~96日即春分前后5天计11天的日影,可以判断逐年变长(秋分时则逐年变短);四年或五年达到一天的数值,即需要闰年。
春夏时段较长,而秋冬较短,可依照上表右列设置时节:秋分~冬至90(89)天,冬至~春分92天,春分~夏至94天,夏至~秋分90天。在春分和秋分校核回归年,调整其后冬至的日期,同时发布次年岁首和大小月。四个冬至之外,对其余14个时节向前推出相应的西周冬至日。与实际交节时刻相比,两个偏后一天,4个为当日,12个为偏前一天。六个立秋的历日,偏后、当日、偏前各有两个。
还请注意,这是基于多个假设得到的结果,未必是西周实际的冬至日,但西周冬至与天象偏差一天之内似可肯定。又,绅鼎只是立秋之后的月圆之日,也能称为初吉;班簋也可能并非立秋。期待更多有年份的历日,确定西周冬至等四时八节的设定规则。
结 语
编排金文历谱、阅读《诗经•七月》猜测西周已有四季,到今天做出最后的这张表格,前后有三十二个月近千天。就研究而言,第一层是从初吉历日排谱发现西周有四时八节,第二层是以“四时八节”确认部分初吉历日的月份或年代;第三层是悬想西周时节的设定。简而言之,就是发现、检验和应用、解释的过程。更进一步的工作是,到殷商甲骨中追寻时节的起源,到先秦文献中探究时节的扩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意与年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36531.html
了犹未了:《七月》历法之终结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248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