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曾认为阿尔巴尼亚与自己并列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北京取代台北得到联合国席位,仰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投票支持。两国关系很好。文革后期,最先引进的外国电影都是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先看的几部是地下党故事。正面人物都有个切口,“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宁死不屈》写两个女游击队员被捕后受拷问,最后牺牲。情节切换似乎有些复杂,我那时也小,没有看懂。只记得有个小贩吆喝得很有意思,至于那个小贩是什么人或为什么吆喝,完全不知道。《海岸风雷》写一家渔民参加地下反抗。老大好吃懒做,成了坏人。当时有顺口溜,“老大沙依木,捡钱喝烧酒,意大利的尖皮鞋,踩了他的手。”去喝酒之前,抱怨家里的饭,“又是咸鱼。”我很茫然,咸鱼还不好吃吗?中间有些挖地道越狱等情节,也不是很理解。《地下游击队》好像情节也差不多,两部电影都有位女游击队员被抓获,但似乎没有那种血肉模糊的用刑场面。《地下游击队》结尾时,卧底不忍心枪毙被抓获的女战士,转而枪击敌人,但枪里其实没有子弹。对此父亲还评论说,那个卧底不够机智,如果是杨子荣,肯定事先看好枪里是否有子弹了。确实,权谋方面,洋人差远了。不过,他们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因为游击队已经埋伏在周边了。
真正完全看懂的是战斗片《伏击战》。从头到尾就是枪战。印象深的镜头是开场不久,意大利的军官在小汽车里,突然被一枪爆了头。还有快结束时,游击队方面有个女卫生员之类的人中弹牺牲。战友抱她尸体时,完全是直的。第一次注意到死人身体僵硬。
还有部更复杂的战争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几个人抬着铜像走呀走。不同的人不断地回忆,形成好几个似乎独立的故事。最后一个就是铜像本尊的故事。故事转换复杂,再加上洋人面孔认不很准,让我很糊涂。
非战争片很少。看过《创伤》,讲医生的故事,但没有太看懂。只能想起来,有人开门就骂一句,“混蛋,某某某(一个洋人名字,忘记了)”。还有我没有看过的《勇敢的人们》,学生的故事。许多同学们都说其中有个胆小的胖子像我。因此有抵触情绪,没有看。据说电影里有跳木马不敢或者是骑在上面的情节,那个木马我到了初中也不敢跳,从来没有跳过。
当时说阿国电影的风格,“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我有许多内容没有看懂,也毫不奇怪。
观影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