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样板戏是清晰的童年记忆。看得早,看的次数多,电台也常播放。因此许多对白不留意间都记住了。
最早的三部京剧印象最深。《红灯记》中鸠山的台词我基本都能记住,现在或许也没有忘。鸠山与叛徒王连举的对白,鸠山宴请李玉和的对白。我好像与母亲同事我称为尹叔叔的在他们上班时对讲过。我都是讲鸠山的词,虽然不完全懂,喜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之类说法。也挺欣赏鸠山的领导口吻,“勇敢的年轻人,你受苦了。”顺便一提,那位尹叔叔,为我刻了第一方印章,阳文草书我的名字,用一种透明的硬塑料之类的东西。挺长段时间,我都用做藏书印。《沙家浜》中《智斗》一场的台词,我也能记住,在家里与母亲对讲过。《智取威虎山》中台词记住的就更多了,尤其喜欢土匪的切口,
天王盖地虎!
宝塔镇河妖!
么哈?么哈?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脸红什么?
精神焕发!
怎么又黄啦?
防冷涂的蜡!
……
许旅长有两件宝,你可知道?
好马快刀。
马,什么马?
卷毛青鬃马。
刀,什么刀?
日本指挥刀。”
在哪里?
牡丹江穆和楼。
有时候与小朋友对讲。
还有两部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放映也较早,但没有对白,印象稍微差些。
再后面的样板戏,印象就淡多了。《杜鹃山》情节比较吸引人,对白似乎没有特别印象。开始有句话,“跟着雷刚,扯旗造反”,我把后者改为“扯蛋造景”,表达对从班干部到校领导“搞事情”的不满。看来我从小就服膺“不折腾”。还有战士与党代表的对话,“想不到,看不透,打仗干活儿,行家里手!”“风里来,雨里走,终年劳累何所有,只剩下,铁打的肩膀粗壮的手”。记住这句话,或许是我对“行家里手”的向往,用现在的话,要成为专家。《海港》有印象的对白是“工作证哪里来的?”“发的!”“发的?”后来解释不只是发的原因已经忘记了。还有段唱腔,“一步一颤,步步颤颤”,但走到哪里跌到哪里不记得了。还有段唱腔,“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轻轻一抓就起来。”《龙江颂》只记得女主角江水英书记让大队长,“往远看?”“再往远看?”大队长答,“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批评他,什么东西挡住他双眼。这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其实任何时候都需要。《奇袭白虎团》只记住美军的口令,“古伦木欧巴”。
都说是八大样板戏,上面怎么写了九个。实在不知道多了哪个。
观影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