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在我职业上的重要性,除了拿到了博士学位和晋升了正教授职称外,还有在上海大学做博士后,使得两年后入职上海大学。
生活上,在上海大学做博士后,迈出了留在上海的第一步,可以算是1987年后最重要的一年。当时并没有一定在上海大学工作,最初的计划是过渡一下,回到交大。现在回顾,留在上海实现了,进入交大则没有实现。
博士与博士后都是集体户口,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上海人。两者的区别是,博士住集体宿舍,博士后是独门独户的公寓。因此,在上海做博士后比读博士多少要更接近上海人。
回忆1997年的最后部分,写进入上海主要是到上海大学作博士后的往事。也附上与此无关的休闲部分和照片。
博后
博士答辩虽然郑重其事行礼如仪,其实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找到合适的平台,继续发展。或者某种过渡,使得还有机会继续寻找。
当时自己对到交大工作和留在上海还是有些畏惧,对可行性也有疑虑。因此联系的是长三角的二线城市。写信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海岩教授询问博士后可能性。因为出国他没有及时收到信,2月2日给我答复。说对我的工作感兴趣,评审过我《力学进展》的稿件。但又说已有95、96、97年进站的三名博士后(我后来知道他们是吴志强、金栋平和韩强,现在分别在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当教授),到了教授可以接受博士后的上限。可以为我争取98年的进站指标。也具体询问了我的委培身份以及夫人情况。
我当时推测,如果98年入站,可能性非常大。但我年龄已经不小,能早毕业当然更好。诛心而论,当时虽然很敬仰胡教授在控制混沌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也没有想到他10年后就荣膺中科院院士。很久以后才知道,96年胡教授获得了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我当时根本不懂这些,那一切离我一个准备毕业找工作的博士生,太过遥远。这或许是大龄博士生的弱点,年龄已经大了,但见识眼光还停留在博士生层次。当然,也是当时信息化不够发达,现在从个人主页上能看出很多。
收到胡教授98年才可能入站的答复后,我做新的尝试。希望从控制理论角度深化控制混沌的研究,联系了两位控制领域的院士。3月都有了否定的答复。东南大学冯纯伯院士回信说没有名额专业也不对口。浙江大学孙优贤院士的秘书回信说名额有限专业不对口。
导师刘延柱教授给我带来好消息。上海大学的程昌钧教授正在研究黏弹性结构的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需要个有动力学和控制背景的博士后。记得上海大学力学所博士后入站条件是几条中满足一条就可以。我可以满足两条,一条是著名学者推荐,另一条是重要期刊上有文章。导师算得上著名学者,《力学学报》当时就可以算是重要期刊了。
3月下旬我去了趟力学所,见到了当时的副所长刘宇陆教授,正式递交了申请材料。所长是钱伟长院士,只管大事。刘教授是交大的硕士,在钱伟长院士和蔡树棠教授指导下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所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从副所长任上任研究生部主任。又历任两办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书记。我入博士后站的申请4月中旬有了结果。当时博士后进站竞争还很激烈,据说我那批有32位申请者,只有2个名额。这个比例只是听说,我当时和现在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尽管我有种种不利,如定向身份,又如实际上博士只作了1年7个月成果积累尚少,我还是被预录取了。只能推测是程昌钧教授积极促成,另外还有导师和交大的声誉,当然我自己的工作也说得过去。
关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在博士后入站申请中有所计划。我比较老实,写了3个计划,因为还没有想清楚。计划A是结合所里课题,入站时还没有联系导师,因此这个计划只是存目,没有具体内容。计划B是结合航天器姿态运动作控制混沌。计划C是在控制混沌本身作些工作。事实上,上述3个方面工作都做了,而且持续到出站后两、三年。
程序上,办理博士后入站还需要两份推荐信。也就是说,推荐信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在讨论并作出决定时还没有提交。6月洪嘉振教授和导师刘延柱教授分别为我写了申请信。当时推荐信还是手写,因此都言简意赅。洪老师肯定我“有独到的见解,取得可喜的成果”,并分别用“很扎实”和“很强”形容基础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导师也说基础“很扎实”,“取得不少成果,完成了较高水平的博士论文”。说得有所保留,也不仅是谦虚。毕竟博士论文还没有写出来呢,只是种预期。
入站
有了前述努力,博士后入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0月初,办理了入站手续。16日正式入站,成为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力学所博士后的办公条件还算不错。在老图书馆二楼当时的大厅(现在已经间壁为小办公室)西北角有一个格子。有张大办公桌,一只小铁皮柜。很出乎预料的是,力学所实行坐班制。每天要签到。隔壁就是所里的资料室,常见的期刊都有,因此看文献比较方便。学校图书馆也不远。就专业资料相比而言,所里资料室其实优于学校图书馆。计算机条件似乎不太好,具体我忘记了。但导师让我从交大带去台当时所谓586的电脑,放在了宿舍,比我办公室用的要好。
在年底的时候,力学所博士后培养体系有所调整,博士后可以有自己的联系导师。钱老不设导师的初衷,是让博士后独立工作,有所创新。但博士后管理办法,很多时候要求有联系导师签字。因此没有导师很不方便。既然有联系导师,我就正式选了程昌钧教授为联系导师。
刚在上大作博士后,就参加在青浦开的“第7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MMM-VII)”。这个MMM会当年觉得比较高端。93年在徐州的会议我参加了。目睹钱伟长院士的风采,后来荣膺中科院院士的郭仲衡教授礼贤下士,爬了几层楼,到我住的房间找我讨论非完整约束的问题。如果没有记错,我与薛纭等3人住在一个房间里。95年在苏州的会议,我投稿被拒,就没有去成。97年的会,学术上倒是没有什么特别激动人心之处。学校有大巴接送,不用住会。还溜出去登了佘山,也进了教堂。
安家
伴随着入站,从交大蓁蓁宿舍中搬出,入住博士后公寓。如果我没有记错,是室友于清和师弟成功、屈求真帮我办的家。肯定是3个人帮忙,具体是谁我没有核对记录。行李书籍等东西比较多,当时要了辆小巴。
我住的博士后公寓在平型关路旁的一栋老公房的顶层6楼,同层共有5户。套间两室无厅,有个在走廊开窗的厨房和暗的卫生间。跟我父母家在太平村住的房子很类似,也是套间,但多个阳台。一时间,真有“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下回到文革前”的感慨。
房型之外,生活条件还是比过去好得多。有简单装修,要求不高可以提包入住。配置有简单家具。厨房有吊柜、抽油烟机和燃气灶。卫生间只有两个水龙头,无淋浴喷头,更无洗衣机。两个房间都装了吊扇,配有冰箱、仿羊皮高靠椅、四只钢折椅,双人床和小床。月租金六十元。虽然有厨房,我很长时间没有开伙,因为没有锅,只是在食堂吃饭,也比较省时间。直到有次参加什么活动,发了只砂锅,开始炖些鸡大腿之类的吃。
住处在闸北校区东北。离办公室不远,特别是校区东门还没有建成围墙的时候。方便之外,优点就有限了。小区有些荒凉,而且与闵行的原野不同,似乎是厂区。
配偶的工作,学校只是协助解决。工作岗位还是需要自己找。我先后到闸北区防疫站、铁道医院、上大幼儿园、铁道大学护理系为妻子联系工作,均不成功。妻子女儿到上海,是下一年的事情了。
不管怎样,我成为了上海市的新市民,只有集体户口的市民;也成为了上海大学的新员工,只有临时职位的员工。对种种困难我有充分的估计。自己有心理准备,从头开始,从零开始。这应该算是种适合移民的心态。
休闲
在4月下旬,上海大学博士后的入站申请、鞍山钢院的调离和上海交大的提前答辩申请都已经完成。渡过了最为紧张具有不确定性的几个月。放松一下,接待妻子女儿来上海,并准备一起去苏州和杭州玩。我去车站接她们。见面后,女儿太兴奋,我抱着她,她手舞足蹈,把我眼睛碰到地上打碎了。先到徐家汇配个眼镜。
全家在上海时,我们住在康平路100弄的二姑妈家。给导师助课已经结束。但上课和助课还没有结束。因此每周至少要有一天在学校。换言之,出去要在一周之内。全家去苏州一趟,住在曹观法家。游了虎丘、狮子林、曲园等。具体玩那些地方已经记不准,但记得在某景点女儿大哭不止,大人们很无奈。还有晚上睡觉女儿脸上被蚊子咬了许多包,有二、三十之多。去朱泾一趟,看望我姨妈一家,也许还看了其他亲戚,舅舅一家,中姨妈一家,小姨妈一家。去杭州一趟,住在妻子堂弟家。游了西湖、九溪十八涧等。看望妻子叔叔,她家里有条大狗。女儿一直很小心,拿瓶狗害怕的花露水(狗怕花露水,过去真是闻所未闻)。快要走时,狗终于找到机会,扑上来,爪子打在女儿胳膊上。这种过分亲热,把她吓哭了。在上海去了豫园,上海博物馆,还有交大的两个校区,看看我的宿舍。好像还住了一夜,于清出去了。去的地方记不全了。
她们总共住了有三、四周。刚来时,导师到徐州中国矿大讲学,正好不在。后来听于清说,导师也有些着急,跟他说,“陈立群爱人来这么长时间还不走,我有很多事情要找他办。”确实,那段时间我真有些以私废公了。
8月下旬,我到北京参加会议。在会议前几天,妻子带女儿与我在北京会合。我们去了故宫、天安门、前门、天坛、北海等处。似乎是住在妻子堂姐家里,也可能是住在我的堂哥家,记不准了。然后她们回鞍山,我继续开会。
入站后,博士后也有些休闲活动。年内只有保龄球比赛。我第一次摸保龄球,过去只在影视剧中看过。这其实是个受摩擦作用的刚体空间运动控制问题,当然经验更重要。11月中旬参加市博士后保龄球比赛。上午练三局,下午比赛。所在队在18个单位22队中列第6。我得了113分,另两队友分别得141和75分,我得分略高于平均。翌年还有更多更大的活动,明年再回忆。
读书还是我主要休闲方式。这一年,读了不少书。主要是散文随笔,《陶庵梦忆》《明清清言小品》《梁遇春散文全编》《魔鬼夜访潘铭燊先生》《野狐禅》《假如我很有钱》《书巢漫笔》《说梦楼谈屑》《负暄三话》《钱钟书散文》《我的精神家园》《悠闲颂》《一个自由人的崇拜》。也有小说和诗词《金瓶梅》《黑眼睛蓝眼睛》《天眼》《热狗》The Sun Also Rises by Hemingway, The Advertures of Tom Sowyer《宋词选(胡云翼)》《宋诗选注(钱锺书)》《稼轩长短句》Romonce of the Western Bower《元曲三百首》。还有些历史包括传记回忆,《中国近代史大纲(蒋廷黻)》《容斋随笔》《哥德尔》《回忆苏格拉底》《昨日的世界》《一个数学家的经历》《一个非政治家的政治生涯(海森堡夫人)》。也有些科学哲学社会学的书,《探索复杂性(普利高津)》《偶然性与必然性(莫诺)》《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钱伟长学术论著自选集》The Republic of Plato《自由主义》《代价论(郑也夫)》。
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在北京故宫拍摄。第二张在苏州虎丘。第三组是上海博物馆前。
回忆1997年就在此结束。我通读后觉得没有充分反映自己有时候担惊受怕忧心忡忡的心境,但也不改了。也应了句古诗,忍过事堪喜。
过去已经写过24篇的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