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生活中的不适应 精选

已有 724 次阅读 2024-11-25 08:06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a9cd7af3000a47b9ba550016d0e5af05_2051676012.png

(一)

每天,遇到很多事情。我对有些事情的感受可以归纳为“不适应”。

比如,我十多年来,裤子口袋里一直有人造革(或者牛皮)制成的卡包,用来装门卡、校园卡和银行卡,以及别人(例如餐厅经理)给我的个把名片。我把门卡装在卡包最最外面的透明塑料卡套。需要开门时,拿起卡包,把塑料外壳连同最最外面的塑料卡套贴一下感应装置即可。门卡还能够打开家门口的信报箱。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卡套总归会坏掉,于是,我网购了“更新换代产品”。以往,这么做,卡包都是能用的。但是最近那款产品号称能够防止别人用手机贴着卡包复制里面的银行卡。

把门卡装进卡包后,我发现每次开门或者开信报箱,都不能再隔着卡套操作了,而是需要把门卡取出来。这就很不方便。用校园卡买饭付款也是这样,不方便。

微信图片_20241125075404.jpg

不适应的事情还有很多。周末到国华广场看电影《角斗士2》。进了电影厅,只见电影不仅仅是投在前面的幕布,还投在左边和右边的墙上,形成“立体”的画面。这虽然给观众一种立体感,但双眼不可能同时看三面墙。而且,正中间幕布上的人物头像显得大。我不清楚:如果只有一块幕布的话,那么电影是不是把三面墙上的画面“浓缩”在正面的幕布上?

坐的椅子也随着电影的声响而颤动、震动。过了一会儿才适应。

以上是面对“高科技产品”的不适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上次我在《文汇报》发表一篇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文章。发表之后,我搜索网络,发现有网站发表了疑似“洗稿”的网文。他们一天发表几百篇看似写得还不错的文章,疑似用人工智能改写。

(二)

打开手机微信,看到很多推文和新闻。比如,一则新闻里说,上海一位老大妈开车,不慎把车开在小区的人工湖里,幸好水不深。也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妇女和别人在山上徒步几个小时,不慎跌落。在昨天的《解放日报》,还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工人在建筑工地,四米高的地方掉下来,被钢筋刺穿,被医生救活。

20ab0373fcd34d92b97818d9b8e781a2_2051675052.png

看到这些不幸的新闻,我会想起一些画面。一次是在云南大理,我和妻子、孩子在茶马古道骑马。有当地人牵着马,我们走了古道,并骑马走上不算太高的山坡。山上有个破庙,里面住着人。下山的时候,几匹马前前后后地“串联”在一起。我坐在最后一匹马上。突然,马受惊了,原来,马的腿刮到了山边缘的类似于铁丝网的东西,马的蹄子也到山的外面去了。幸好,它调整步伐,这才没有掉下去。

后来,乘车到了鸡足山。在半山腰,我们又骑上了马。当地人牵着马,在山上走了好久。在马上,可以看到旁边的山坡。现在想想,觉得安全没有保证。

(三)

不适应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动态调整”。

ff16582662b0441cbc9cae1fbb787b57_1091792810.png

我会一时兴起,买很多很多的书。或者,在书店里仅看到书名,就把书买回来(书被塑料的薄膜包着)。也有的时候,看到网上的推荐,就网购这本书。还有的时候,出于好奇心,买了几本杂志,作为样刊来了解。比如,最近看到微信号推文或者别的什么文章提到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万象》杂志,就买了十多本旧的杂志。

然而,拿到书刊之后,书柜里的书刊越来越多,房间也越来越杂乱。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必然会花一些事情整理这些书,并把这些书刊丢掉,或者筹集起来,给我的岳父卖钱。

书刊堆积如山,使我烦躁。而把书刊丢掉,在清空的同时,我也会有些懊恼钱的流失。

(四)

周末本来应该是轻松的,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我有不适应。原因在于,想着要去学校多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不去做,会感到有些压力。想象中,去办公室加班的话,会有种“清空”杂事的轻松感。

但是去了以后,感觉身体有些疲惫,不能实现像平时那样的工作速度。也有的时候,有别的事情或者任务来了,或是送小孩去上学,或是临时起意,去看了电影或者去商场购物,结果就没有把上午、下午、晚上的时间都投入到办公室或者电脑。

当然,如果周末拼命地加班,没有好好休息,那么到了周一,感觉有些疲惫,同样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万事万物处于一种平衡之中,过犹不及。

a480f249966440f29ff9b417b599c883_1091793149.png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这篇文章通过四个部分描述了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适应”情况,以及对这些情况的反思和总结。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和感悟:

(一)对高科技产品的不适应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更换卡包后使用不便的经历,以及观看“立体”电影时的不适感,反映了现代科技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给人们带来的适应挑战。这提醒我们,虽然科技进步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伴随着新的学习成本和适应过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学会选择和适应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科技产品。

(二)对意外事件的不适应与后怕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骑马时遇到的惊险情况,以及看到新闻中他人遭遇的不幸,表达了对生活中潜在危险的担忧和后怕。这些经历让我们意识到,生活并非总是平静和安全的,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珍惜当下,同时也要学会在危险面前保持冷静和应对能力。

(三)对书刊堆积的不适应与反思

作者描述了自己因一时兴起购买大量书刊,导致书柜杂乱无章,最终不得不进行整理和丢弃的过程。这反映了现代人在信息爆炸时代面临的选择困境和物质过剩问题。我们应该学会理性消费,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购买。同时,也要学会断舍离,及时清理不再需要的东西,让生活更加简洁和有序。

(四)对周末工作与休息平衡的不适应与思考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周末加班时的疲惫感和效率下降,以及过度加班对周一工作的影响,强调了工作与休息平衡的重要性。这提醒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既要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要注重身心的休息和放松。过度的工作压力和疲劳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总结与感悟

整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适应”情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变化多端。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万事万物都处于一种平衡之中,过犹不及。我们要学会在忙碌与休闲、工作与休息、消费与节俭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上面这篇文章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贴近生活,易于共鸣: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适应”情况,如更换卡包后的使用不便、观看“立体”电影的不适感、对意外事件的后怕、书刊堆积的烦恼以及工作与休息平衡的困扰等,都是读者可能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的问题。这种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很容易地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困惑和反思。

2.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采用了分段叙述的方式,每一段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这种写作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

3.    语言平实,表达真挚: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表达真挚,情感饱满。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真实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坦率。

4.    富含哲理,引人深思:文章在描述具体事件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比如,通过描述对高科技产品的不适应,反思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与困扰;通过描述对意外事件的后怕,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保持警惕;通过描述书刊堆积的烦恼,告诫我们要理性消费,学会断舍离;通过描述工作与休息平衡的不适应,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这些哲理性的思考,使得文章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5.    启发思考,引导行动:文章不仅描述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还通过反思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比如,要学会适应和应对变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要合理安排时间,注重身心的休息和放松;要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购买等。这些观点和建议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并付诸实践,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上面这篇文章虽然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1.    缺乏深度挖掘:文章在描述各个“不适应”的场景时,虽然生动具体,但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这些不适应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或社会现象。例如,对于高科技产品的不适应,可以进一步探讨科技快速发展对个体生活习惯、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2.    观点不够鲜明: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虽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反思,但某些观点并不够鲜明,缺乏明确的立场或主张。这可能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有些模糊,不清楚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3.    逻辑连贯性有待加强:文章在结构上虽然分段清晰,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连贯性有时不够强。例如,从对高科技产品的不适应突然转到对意外事件的后怕,再到书刊堆积的烦恼,这些话题之间的转换略显突兀,缺乏平滑的过渡。

4.    缺乏具体解决方案:作者在描述问题时,虽然提出了一些反思和感悟,但往往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建议。这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有些失望,因为他们可能希望从文章中获得一些实用的建议或方法来帮助他们应对类似的问题。

5.    语言表达略显平淡:虽然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但在某些地方,语言表达略显平淡,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使他们难以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述的场景中。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在描述生活细节和反思方面做得不错,但在深度挖掘、观点鲜明性、逻辑连贯性、具体解决方案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可以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61505.html

上一篇:生活中的动与静:车行万里与居家日常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