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生活与职场中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 精选

已有 5633 次阅读 2024-11-28 09:06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

11月26日晚上,坐在家里沙发上看报纸。

看到《光明日报》第四版下方的一则占据半个版面的广告。这个广告的核心意思是自费订阅《光明日报》,赠送两种子报子刊;需要把订报纸的发票作为“证据”寄到报社。当天《光明日报》第9版下方同样有一则占据半个版面的广告,介绍他们旗下的《中华读书报》和《文摘报》。

我想起来,大约一个月前,我就看到了第一则广告。由于我原先用手机微信订的报纸,没有开发票。于是,我还是用手机,试着在邮政的微信号申请开发票。

微信号显示不能开电子发票,只能预约在我家附近的邮局领取发票,需要等五个工作日。

f22a3cb2f37e45aa82b6f670b575f628_1094116432.png

过了一阵,我去了预约的邮局开发票,但邮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不能当场拿的。她发微信联系他们邮局的别人,询问接下去她该怎么操作。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管事的人不在,导致她无法当场把发票给我。总之,我不想再开车去邮局一次了(离我家有几公里,不大方便;事实上,在开车出门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跑着一趟值不值),就向邮局工作人员买了一个信封和一枚邮票,把邮票贴在信封上,在信封上写了光明日报的邮政地址,并把我的需求写在一张纸上,放到信封里。我说,信封放在你这儿,等你们开出了发票,再帮我寄出。

如今,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已经寄出。我想,如果年后没有收到赠阅的报刊,我应该也不会再去找邮局了,因为费时,而且没有了“证据”,一时说不清。

不过我想,我就做好最好的打算吧。

(二)

上述故事,反映了一种美好的期盼,也反映了一种不确定感。当然,也反映了一种“患得患失”。

有不确定感,很正常。我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比如:在手机APP上花了少量的钱买了网上的讲座,但是发现里面没有东西,或者讲座根本就没有开出。于是,我需要联系客服退款。

4a150db2f9bb46bfb6f001050db55331_1094117645.png

再比如:报社给我寄一个徽章,寄到我的单位。以往,快递小哥把快递放到我们系楼一楼大厅,或者系楼出门左拐的快递柜。但后来,两个地方都不能放快递了,于是快递小哥把快递放到化学系东侧的快递中心货架。然而,我好久都没有收到徽章。从报社编辑,了解到了快递单号,再联系快递公司,知道他们几个月前把快递放在系楼出门左拐的快递柜旁边的地上。在刮台风下雨的时候,他们把无人认领的快递收集到了快递公司,代收件人保管。

用手机APP购物也是如此。有时候,看到广告商显示的卷筒纸很大的一筒。但看看价格,实在不敢相信价格这么低。等收到商品,才看到很小的一筒,和标价差不多匹配。

(三)

不但他人给我制造“不确定性”,我们也会给他们制造“不确定性”。可以说,“不确定性”有时候是相互的。

举个例子:这一两年,我会收到区税务局的短信或者电话,他们说我在税务APP里面填错数据了——我和妻子共同出资贷款买房,可以抵扣部分税额,但我们在填写的时候,勾选错了。

我打开手机APP,已经把密码忘记了。等好不容易找到密码,登进去,却又不知道如何操作、如何修改。我在电话里对税务人员说,我就一个老百姓,不知道具体的术语。我还得用百度搜索不同的选项究竟应该勾选“是”还是“否”。看不懂啊。而且,修改的时候,还得把购房合同拍照上传,提供证据。

(四)

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情还有很多。记得以前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一开始没有车子。结交了女友,下午和她骑着车到以前我住的地方对面的墨西哥餐厅吃饭。吃完饭,天晚了,我并没有和她骑车原路返回,而是和她骑车走了另外一条路。

364afe9037c3433e9c31994f38ec5353_2053203279.png

走到一个T字型路口,朝左看、朝右看,都是路,不知道怎么走好了。这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后来,凭着对地理位置的感觉,找到了对的路,也回去了。但事后想想有些后怕。

而现在的研究生,同样面对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看了很多文献,也想出一些科研的点子,但不确定这样的点子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卖钱”、能“卖出什么样的价钱”;写了论文,又不知道论文能不能发出来。毕竟,如果缺乏导师“点石成金之笔”,研究生的论文很难在体面的期刊发表。而说到毕业、就业,也是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对于已经找到教师的青年教师来说,也会面临不确定性。能否找到课上,能否拿到科研基金,能否留下来,都具有不确定性。以至于,我经常在《瞭望》《中国新闻周刊》等等刊物看到关于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报道。甚至连供人闲暇时阅读的《女友》杂志,也刊登了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报道。

(五)

现在马上到了年底。昨天,我在拖了很久之后,终于整理暑假招生出差的报销单子。这使我的心情“清空”了一下。面对报销单子,我有拖延症。而“清空”后,有时间和心情做别的“收尾”的事情,这就增加了“确定性”。

我手头还有很多细碎的事情要做,有些事情需要“再冲刺一下”,以便增加“确定性”。

003d2b4b3aff4d638dba2dee32010eca_1094121611.png

举个例子:我知道到12月份,有一个课程思政汇报会,只是还没有通知到我。于是,我一有时间,就准备汇报PPT;再有时间,就利用这些碎片化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再修改、充实一下PPT,这就增加了心中的“确定性”。

再比如:下周六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一个教育方面的研讨会。我投了会议论文,但是不知道自己参加的“圆桌会议”是需要做PPT,还是只是嘴上讲讲就行。为了增加心中的“确定性”,我把文稿打印出来,开始准备PPT。同时,为了预防我忘记,增加我“去那儿开会”的“确定性”,我把文稿、会议通知都放在骑车的副驾驶座上,这样自己一上车就能看见、想起。

有时候,我还有个习惯——我在江湾校区工作,好比说下午在邯郸校区本部开会,我上午把孩子送到中学,会直接开车到邯郸校区,找个办公的场地坐下打电脑,等待下午开会,这样会增加我“不忘记开会”的“确定性”。收到开会通知之后,我会在日程表上标记几月几日下午开会。一旦我提前到达江湾校区,我会把日程表上的那个提醒删掉,这使我有种“完成任务”的感觉。

增加“确定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提前整理年终述职报告(系统盘点今年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从而有种成就感)、抽空备课。当然,也有的领导习惯于这问那,这样能增加他/她的“确定性”。

aac534bd73c8479aa3a850149ef952bc_2053205037.png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4.0 Turbo提供: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系列生活中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探讨了“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体现及应对策略。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评价:

优点:

1.贴近生活:文章选取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如订阅报纸、网购、税务申报、出行选择等,使读者能够轻易产生共鸣,感受到“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

2.细节丰富:作者在叙述每个故事时,都提供了足够的细节,如邮局开发票的流程、税务APP的操作困惑、骑车迷路的经历等,这些细节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主题鲜明:文章围绕“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对比展开,通过不同场景下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无奈、担忧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确定性,主题突出且贯穿始终。

4.思考深刻: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生活、工作、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如研究生科研的不确定性、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等,这些思考使得文章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5.实用建议:文章在探讨“不确定性”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提前准备、做好计划、利用碎片时间等,这些建议对于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不足:

1.构稍显松散:虽然文章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但整体结构略显松散,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可以通过增加过渡句或总结句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

2.部分细节重复:在描述不同故事时,有些细节(如开发票的过程)可能稍显冗长或重复,可以适当精简以提高文章的紧凑性。

3.缺乏具体解决方案:虽然文章给出了一些应对不确定性的建议,但在某些方面(如税务APP操作困难、研究生科研不确定性等)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总结:这篇文章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贴近生活、细节丰富、主题鲜明,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虽然存在一些结构松散和部分细节重复的问题,但整体上仍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确定性的本质,并学会如何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冷静和积极应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62022.html

上一篇:生活中的不适应
下一篇:自由与规范的交织:生活中的探索与反思
收藏 IP: 39.144.43.*| 热度|

10 郑永军 王涛 张俊鹏 许培扬 王从彦 武夷山 朱爱军 李毅伟 褚海亮 汪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8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