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aol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baolian

博文

飞机被吸上天还是被压上天?揭秘飞机升力的空气动力学真相 精选

已有 5331 次阅读 2025-4-13 08:1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几百吨的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来探索升力来源,带你了解流体力学__财经头条 

飞机是如何飞上天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困扰了无数人。有人说是机翼上方的气流“吸”起了飞机,也有人说是机翼下方的气流“顶”起了飞机。事实上,飞机的升力源于空气动力学中压力场的精妙博弈。要揭开这个谜题,我们需要借助风洞试验的“火眼金睛”,以及伯努利方程的“数学魔法”。

一、风洞试验:飞行器的“时光机”

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工程师们就意识到直接试飞风险太大。1894年,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文丘里发明了现代风洞的雏形:通过固定飞机模型,用高速气流模拟真实飞行环境。今天的风洞能以超音速吹出气流,还能用烟流可视化技术让无形的空气显形。

在风洞中,当气流经过机翼时,我们能看到:

机翼风洞实验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前缘气流分裂成上下两股

上表面气流加速形成低压区

下表面气流减速堆积成高压区

翼尖产生的涡流如同空中指纹

飞机螺旋桨旋转产生拉力能让飞机上天,为什么电风扇却只能吹风?_升力

这些现象为伯努利方程提供了生动的实验证据。

二、伯努利方程:压力与速度的跷跷板

丹尼斯·麦奎尔的生平简介 - 传播星球

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1738年发现:流体的速度越快,其静压越小。这个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两张纸在吹气时会贴在一起——高速气流在纸间形成了低压区。

应用到机翼上:

上表面弯曲的路径迫使气流加速(速度↑→压力↓)

下表面相对平缓使气流减速(速度↓→压力↑)

压力差形成净升力:F = (P - P) × 机翼面积

三、升力的双重起源:吸与压的协奏曲

现代空气动力学认为升力是“吸”与“压”的共同杰作:

低压吸力(占升力60-70%

上表面气流加速形成的低压区如同无形吸盘,实验显示某些翼型在特定攻角下,上表面压力甚至能达到环境气压的70%

高压推力(占30-40%

下表面气流撞击机翼产生动态压力,类似手掌推水时的反作用力。当飞机大迎角起飞时,这种效应尤为明显。

攻角的魔法

机翼与气流的夹角(攻角)改变压力分布:5°攻角时,上下表面压差比可达3:115°时下表面高压贡献显著增加,但超过临界值会导致失速。

四、超越伯努利:升力的完整拼图

牛顿第三定律在升力产生中同样关键:机翼将气流向下偏转,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原理,空气就给机翼向上的升力。

科安达效应则揭示了气流如何“粘”在机翼表面:弯曲的上表面引导气流持续贴附流动,避免过早分离。这种附壁效应能提升30%以上的升力效率。

飞机的升力既不是单纯的“被吸起”,也不是简单的“被顶起”,而是大气压导演的一场精妙双人舞。下次坐飞机时,不妨想象自己正乘坐在一个由10/平方米高压区和真空吸盘共同托举的魔法飞毯上——这正是空气动力学赐予人类的飞行奥秘。动平衡压差,导致压强差持续增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2260-1481764.html

上一篇:飓风来临,紧闭门窗还是适当开窗?
下一篇:“忽悠”是第一生产力
收藏 IP: 124.202.168.*| 热度|

17 王涛 崔锦华 张学文 蒋大和 汪育才 木士春 郑永军 晏成和 白龙亮 张成岗 杨正瓴 雒运强 武夷山 黄荣 李学宽 逄焕东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1/0 | 鎬昏:0 | 棣栭〉 | 涓婁竴椤� | 璺宠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