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山大数论学派的特点:导师请学生吃饭 精选

已有 20775 次阅读 2011-8-5 09:01 |个人分类:研究生数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数论, 山东大学, 西北大学, 潘承洞

我的师承,硕士导师张文鹏虽然是在西北大学,但是他本人是山东大学潘承洞老师的弟子,所以入他的门,就是入了山大数论学派的门。读了2年后,张文鹏老师又推荐我提前攻博,跟展涛老师接着学了3年,98年博士毕业。

潘承洞老师很少接触,毕竟隔了一代,不过我从自己的两位导师身上,领会到潘承洞老师传下来的学风与教风,对于年轻的我来说,感受最深的还是,导师请学生吃饭,在西大跟张老师就是如此,在山大跟展老师也是如此,学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有一次饭局是必不可少的,刚刚从本科生阶段出来,真得感觉很新鲜。

所以,我现在有时候也使用请客吃饭这种形式,对待我主持过的本科生讨论班的核心成员,以及名下的研究生,就是从他们那儿学来的。

山大学派还有另外一个教学特点,就是导师并不手把手地教学生,要点提示过了,学生就自己闯去吧,闯的结果拿来给老师看,建议和帮助,给提高一下。

这个特点,也有历史的原因,一个是,山大数论的这几位老师,有重要的行政工作,实际条件上也不可能手把手地去教,估计潘承洞老师就是这样对待他的学生们,而他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导师们,也这样对待我们,也能培养出人才。

像密码学的王小云,还有解析数论和自守表示的刘建亚,也就是这样出来的,是我的师叔辈,不光是他们两个,还有其他好几个。

我当年主要是想学纯粹数学,所以跟刘建亚老师接触得更多,我在学业上的努力方向,跟刘建亚老师的指点共鸣最大,我觉得自己还算是孺子可教之类,真得会把刘建亚说过的几句话,放在心上,就是这么几句话,去实践几年。

所以,山大这种教法确实有合理之处,如果一个学生智力足够,用心,老师指点那么几句,其实真也就够了,像我这种资质的都可以这么做,比我资质更高的中国学生大有人在,当然更是可以。

刘建亚除了指点之外,花时间教我最多的,就是两个小时教会我使用Latex,他本人条理极为清楚,书法又好,真的是两个小时就把我教会了,现在,利用Scientific WorkPlace软件,我可以在1个小时之内教会本科生使用Latex。

刘建亚后来也曾花过更多的时间,在更具体的学术内容上教过别的学生,好像还是手把手形式的,效果不理想,教学时间越多的学生,反而没有教学时间少的学生成就大。

展涛老师真正教过我的,估计也就是2、3个小时。话还得从张文鹏老师那儿说起,当年跟他学的时候,张老师先给我一本潘承洞潘承彪两兄弟编的《初等数论》,然后对我说,王永晖,这本书简单,你就把它当作小说来读,两个星期就能读完,然后我就真得当小说来读,真得两周就读得差不多了,还包括做了一些基本的习题。

张老师接着掏出下一本书,《解析数论基础》,也是两个潘老师的著作,本来,张老师的功底是在Apostol写的解析数论书上,这件事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但是张老师让我的师兄看那本Apostol的书,觉得我应该看更难一点的,就对我说,王永晖,你看这本《解析数论基础》吧,这本书很难。

结果,我真得就难得看不下去了,直到今天,这本书我也没有完全掌握,据很多老师讲,也不用完全掌握,它的作用更像是一本工具字典,我也就找到了借口。

这真的就有点像气功大师传法了,说简单就简单,说难就真难。这种现象在我跟张老师之间还发生过几次,Iwaniec的教科书上有一个Selberg公式,但是没有证明,如果去查原始资料,也没有证明,按说是很简单,但要自己按他们的提示去证,我至今也找不到那种证法,后来只好用笨办法做,但有一个地方卡住了,正好张老师到北京开会,见面请教,几乎是在张老师开口的那一瞬间,我就明白了证明的全义,真有点佛家所说的“以心指心”的感觉,话说回来,张老师实际上是我所求教的那种证法的高手,也许他身上笼罩了的那种灵气,足以使我调整思维状态,悟到他想要说的内容。

这种情况,我记得在本科阶段也出现过一次,是西大数学系的一位美女问我数学问题,西大数学系很怪,我们那一级,最漂亮的女生就是学习最好的女生,漂亮跟学习水平成正比,我跟这位美女的纯洁友谊一直保持到现在。

所以,这位美女问的数学问题,并不容易,当时就把我难住了,正好要下自习回宿舍,只好跟她一起下楼,但心中闷闷不乐,正要出教学楼门口的时候,突然一瞬间看到了全部答案,也就是一秒钟,但是我把它写下来,却花了十几分钟,总算是护住了自己的面子。

可惜的是,这种灵光闪现的顿悟,在我身上还是太少了,二十年数学学习旅程中也就这么可数的几次,若是能一年有两三次,那可就是质的不同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么多年下来,我可以说,我的这几位导师,确实是本性善良的人,他们给了学生很多帮助,但是,在学生有成果之后,毕业之后,都不愿意麻烦学生。

他们对待学生,甚至会有少见的内省精神,我博士毕业到首师大工作之后的两三年里,展老师出差到北京,还召见过我两次,一次是带我去五洲大酒店混饭吃(Java公司面向教育界的推广活动),另外一次,则对我说,觉得没有指导我很多,言辞中有抱歉之情,我当时真的很感动,我的博士论文,其实就是展老师指导下做的,没有他的题目,我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一个好的题目,是成功的一半。

我觉得,展老师的说话,是有他的想法在里面的,中国的学术搞不上去,确实跟导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而且往自己身上说,这就是“内省”的精神,让我把这件事情能记住这么多年。但是,我自己的反应则是,我们只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走,展老师在这方面对我的指点,就是我的基础,这个指点,就真得在那关键的两三个小时。

话说,张老师说《解析数论基础》难,结果对我来说就真得难了,我在猜想,如果当年他对我说,这本书容易,你就当小说来读,不知道情况又会是怎样。

展老师呢,接收我作为博士弟子之后,才发现我对《解析数论基础》的底子很差,虽然已经录用了一篇国际杂志的文章,所以叫我先别急着写文章,好好读书,结果,我真的在博士阶段就只写了一篇文章。

《解析数论基础》这本书,真不是好读的,真正能够有感觉,就是靠了展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讲了两三个小时,也许不到三个小时吧,往事在记忆中已经不精确了,这本书的要点是什么,这些要点的意义是什么,我方才醒悟,几年之后,我申请一些初期科研项目时,里面的话就取材于展老师的这两个小时内容。

如此看来,我不算是个笨学生。现在我很想用这种办法,来教自己的学生,却很难成行,首师大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我带的硕士生,还都必须手把手地教,花的时间多,有些话要说好几遍,他们才听得进去,但是,你要是不说呢,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放在哪儿,他们不是不想学,但就是懵懂,既然他们已经是那样长大的,为了负责起见,我还得是像个唐僧一样。

话再回到张文鹏老师身上,我的这几位老师,虽然学术特点不一样,但是为人处世之道却很有共同之处。张文鹏老师,于我有很大的恩情,提前攻博,就是提前一年毕业找工作,真是享受到了不少好处,可是我到北京后,却从来没有麻烦过我一次。

我到北京有十三年了,请他来聊表学生之心,张老师都还没成行过一次。前年,张老师送女儿从西安到首都机场,然后他女儿再飞往澳大利亚求学,也没有说提前一两天到北京,让我招待一下,他们也可在时间上充裕放心一下,早晨他们飞到了首都机场之后,在女儿转机之前,才跟我打电话,通告一声。

张老师对我,真是至清至善。

我赶忙打的到了首都机场,只是看到了张老师女儿在登机口的身影,遥遥挥手几下,想当年读博士的时候,他们这批导师子女,还都是3~5岁之间,张老师是下午1点的飞机,只能请他喝杯咖啡,聊了不到一个小时。

张老师,出身陕西的农家子弟,身上带着很多朴素的性格,惠益学生而不取之,是山大数论这几位导师的共同特点。王小云老师后来成名,到清华大学工作,召见我议学,我把这事告诉了张文鹏老师,张老师就对我说,王小云老师是个“好娃”,陕西话,很朴素,我信。相反,如果张老师认为哪个人是“坏娃”,我也信,也就不去跟这样的人交往。

这几年,因为心念被凡尘所累,数学研究上的步伐慢了很多,以前的奋斗目标是赶上这几位老师,没想到,追了这么多年,却还没有追上,像刘建亚老师,他最近的一篇文章我竟然都读不懂了,失了力气。

前面的没追上,后面又来了追兵,师弟师妹们进步很大,有几位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工作。

数学,还是会有胜负心的,有点像武林高手的比拼,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数学可能有时候像前者,但更多的时候,对于亲历者来说,后者的感觉更多。

我在这些师承中,自觉受到刘建亚的影响最大,也许是因为我们两人都有共同的爱好---哲学性的思考。那么,从哲学角度上来说,我其实还没有跨入数学的门槛。

遥想当年二十岁的时候,决定认真地学数学,哪怕自己的资质确实一般,但认为数学会给我一个人生修炼的平台,这么走下来,感觉与二十年前相比,思维水平上真得是有很大的不同了,如果说起当年的目标,其实也可假假地告慰一下自己了,确实是通过数学的修炼,已经将自己的资质很大地提高了。

但是,数学是如此之深,就像一所庙宇,有重重的大殿,一层门槛之后还有下一层门槛,用佛家的语言来说,我现在的状态是“悟道”,是“善知识”,知道什么是对的,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有所感悟,但是,尚未“证道”,没有“罗汉”般的法力。

陈省身在自传中说,他自己也就是罗汉的水平,我当年读到这段时不解,觉得是不是他在自谦,有点过份了吧,现在有点会意的感觉了,菩萨境界确实不是那么好当的,在数学上能证得罗汉果位,已经是人中龙凤。

我呢,今生读书已太迟,现在的努力,只能定位于修炼,把跨入数学的门槛,选定为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目标,督促自己静心立志,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福报,再用上十年功,看看自己能做到多少。

附注1.  心血来潮写下这篇博文,对自己的数学成长之路,在心情上做一个小节。没想到科学网这么给面子,推到首页头栏。这些老师,这些事情,都是真人真事,怎么解读,是一种心态。点击量现在已经有三千多了,比我通常在幼小教育方面写的博文点击量高多了,为助大家之兴,推荐阅读我博客上另外几篇博文。

一篇还是我写的,描述的是我的首师大数学系几位同事,是工作以后的事了,也是用真名真事写的。

一篇是我组织的访谈,是正式发表的文章,海外数论专家杨同海的,挺有新闻点的。

另一篇,是刘建亚老师写的《数学文化》发刊词,我的博文也摘录了,心有戚戚焉。



我的文章,心血来潮之作,既然那么写了,反应的就是我当时读博士时候的中国国情,真人真事,全部都是实名。我知道这么写,会招来一些人的反感,怎么导师请学生吃饭,就成了你们山大数论学派的特点了,这种咬文嚼字的心理,在陈安的博文中就有表现:

『陈安:可是,再宣扬美好的东西,也说不到学派的特点是导师请吃饭吧。据我所知,在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很多导师也不时会请学生们吃饭呀。当然,俺再理解一下,也许王永晖先生比较的是其他大学的数论“学派”而不是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其他教授的团队吧。

我之所以敢这么写,就是知道我认识的很多数论教授(乃至有点面熟的其他方向的数学教授),即使不是出身于山大,即使不是数论方向,也不会因此跟我较真,博文而已,关键是,导师请学生吃饭,这件事对不对,有没有。

至于我不认识的学界老师们,会不会跟我较真,那就不是我的事了,您觉得导师请学生吃饭不能算是特点,好事啊。我只是讲我自己的内心感受,讲一个本科生,1993年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涯,能得到长辈的饭局,这样一种心情。

『陈安:我的天,“学派”!多么强大的名字啊!』

这也是一个容易招人恨的词,正好陈安博文送了我个台阶,可以让我解释一下,在国外,数学家这个名词是比较泛的,只要是大学数学系教授,都当得起这个称呼。山东大学的潘承洞老师及其弟子们,培养的解析数论人才,人数在这个方向上是全国比例最大的,其中几位,像王小云老师的水准自不必说了,媒体报道很多,把密码学三大体系之一,干掉了一个。其他几位,媒体报道不多,比如刘建亚老师来说,我在国外访学的时候,遇到的国外数论专家,都知道刘建亚的名字,晓得他做了不错的工作。

这就够了,我们有我们的现实基础,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能做到这个程度,算是很可以了。当年潘承洞1998年逝世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很难过,觉得解析数论的人才不济,但是十来年过去了,这不,山大数论的人才就又出来了,又能拿得出手,立得下足。

所以,我这里说的学派,就是指培养出了很多数学家的地方,我本人,早已经不是山大的人了,我这篇博文又不是申请什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说山大数论学派,既是基于事实数据,又是怀有感念之情。

中国的科学,应该是呼吁更多的学派涌现,还是不应该,这是第一个问题,山大数论能否算上学派,这是第二个问题,确实都是值得问一问的事,所以,心血来潮之余,我还是经过了理智的思考,才保留了原始标题。

这点胆气也没有,也不用活人了。

『陈安:恰恰俺也是在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读了3年书,所知道的情况和王永晖老师知道的有不少相悖的地方,潘校长有些弟子间的相互倾轧也是有的,而且力度还挺大。当然,这个负面的东西不宜宣传,宣传出来的应该多是美好的东西。』


我知道陈安在山大读过硕士,好像是我师妹那一级,跟我差2年,但是上学的时候不认识,不住在一个楼。陈安这种说法,容易混淆人的判断,以为真是有“相互倾轧”之事,符合中国国情。

这就是我在附注1说的,怎么解读,是一种心态。不仅有“倾轧”,还要加上一个“相互”二字,陈安这么写文章,公开发表,是否有点过了。

我作为博士弟子,能了解到的情况,为什么就跟陈安这么不一样呢。如果陈安认为自己所言为真,『力度还挺大』,如果觉得这么说还不算过,好,那我就接陈安的话茬来解读,相当于使用一个反证法,假设前提进行推论,不过角度仍然继续使用我博文中的心态,而不是使用陈安的,我的这些导师们,不跟自己的弟子谈人事之“相互倾轧”,不争取自己的弟子,来孤立自己的敌人,即使按这种标准,能这样做的人,是不是也像我博文所判断的那样,确实是本性善良。

我的博文把标题落实到“导师请学生吃饭”上,也正是想突出这个意思,那个年代,博导是稀缺资源,做基础数学的博导,也不用弟子给他们打工,我的两篇论文,一篇硕士的,一篇博士的,都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导师都没有署名,当时想着是自己份量不够,他们不愿联合署名而已,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就是我文章中的一句感言,惠益学生而不取之,如果有人对“特点”二字非常敏感,抱歉不能照顾您的心情了,这篇文章本来就不是按照您那种心态写的,只是个人的闲谈野议而已,存一份记录,对当时的国情人情能有点映照,所以还是保留原有的标题。



--------------------------------陈安原文备份-----------------------------------------------------------------

因为知道陈安有隐藏博文的习惯,这里备份一下,其实网络文章,只要一经发出就很难再自己隐藏或删除,陈安博士以前的一篇博文,曾经被黄岩宜博主痛批过,他自己后来就删了,其实所写内容在网上还能找到。

这里备份一下,以保护多元化的心态共存,以资大家对这篇博文的兴趣。


大学里成长起来的有些研究生、博士生们的可怜之处就在这里了。看王永晖先生文章,连导师请吃个饭都能当成团队文化来宣扬,都值得写到博客的题目中去,而且更有趣的是,还能说成是整个“学派”的特点。
 
  我的天,“学派”!多么强大的名字啊!
 
  恰恰俺也是在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读了3年书,所知道的情况和王永晖老师知道的有不少相悖的地方,潘校长有些弟子间的相互倾轧也是有的,而且力度还挺大。当然,这个负面的东西不宜宣传,宣传出来的应该多是美好的东西。
 
  可是,再宣扬美好的东西,也说不到学派的特点是导师请吃饭吧。据我所知,在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很多导师也不时会请学生们吃饭呀。当然,俺再理解一下,也许王永晖先生比较的是其他大学的数论“学派”而不是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其他教授的团队吧。
 
  尽管你可以解释说那只是亮点之一,甚至你可以说那仅是噱头,根本不是文章的要义,不过有趣的是,“请吃饭”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中,还特意被编辑部精选。
 
  我无语!
 
  【顺便说一下,我的硕士和博士阶段也都是在大学里度过的,与中国科学院无关。不过好在我还知道中国科学院是怎么回事】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472032.html

上一篇:教学结构的一种理解模式与课程时间表
下一篇:7年制教育的理由:学徒型研究生
收藏 IP: 92.62.224.*| 热度|

40 罗广营 逄焕东 孙根年 陈飞 靳宗振 杨华磊 蒋迅 胡努春 吕泰省 尹华杰 曹建军 魏晨 高建国 雷栗 黎在珣 王亚娟 张毅 谢鑫 陈国文 张亮生 刘全慧 王修慧 麻庭光 姜宏斌 严晓文 徐营 杨立泉 王瞧 张建勇 龚鹏飞 刘广明 宋铁成 laokanke ycjyf zhangcz07 dashitou dailiangren tanzhjin mqp heibao0518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