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废掉自主招生之后的改进做法:更优选项是什么? 精选

已有 8197 次阅读 2020-1-16 16:26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废掉自主招生之后的改进做法:更优选项是什么?

王永晖


很多年前,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的校长,在闲谈中当着我们的面,就嘲笑过自主招生。今年,这个制度在各种肯定结论之下,被教育部废除了,说明制度建设是一个非常精细和巧妙的设计,不是光靠理念,同一种理念之下,还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选项,从中选择出最优才是。


我的系列博文,讨论过如何建设精英级选拔的高考制度,比目前的强基计划要触及面更大一些,其中有些具体的操作手法,感觉比强基计划要更好些,所以再次成文解释一下。


现在强基计划的操作手法是:「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


我的方法则是:分层选拔,而不是把各个层面的成绩,加权折算成综合成绩。

第一步,先有一个精英级别的高考,由教育部组织,全国学者监督和建议。

第二步,精英级高考选上来的同学们,譬如是所有考生中的20%,再参加各个高校自己组织的笔试和面试,这一步的决定权,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教育部仅仅起到监督作用。

也就是说,这两步的成绩,不需要折算在一起。


我们方案中,还有另外的闪光点在于:


第二步由高校选择出来的精英级学生,各校有各校的入选名额,用完为止,由教育部按照名额人数,配给精英级教学经费和奖学金,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级选拔出来的精英学生,可以免费上大学,免去学费,甚至是生活费、计算机学习用品费用、假期旅学费用。


国家在教育上投入的钱其实已经很多,关键是要用到刀刃上,用的公平、正义。据我所知,前几年北京市给每个普通大学生的投入是一年五六万人民币,最近几年又施行了外培计划,大二大三去国外学校读书,北京市提供经费。这几个外培学生的选拔机制并不好,有些学生甚至在大一考试就不及格,也就是说,并不是学习好就得到北京市的经济资助的,具体判定准则是什么,我们这些普通大学老师也不得而知。


另外一个闪光点是,全国统一的精英级高考,是自主招生所必须的。这个任务,是各个中国大学自身承担不起的,他们也用事实做了证明,自主招生也终于被取消掉了。


但是,强基计划没有意识到的是,精英级选拔,必须有一套独立的精英级高考,这也是目前的普通级别的高考承担不了的,需要重新弄一套新的精英级高考,放在普通高考前面。可以考虑,放在高三第一学期的十一期间。


精英级高考跟普通级高考,分开设立,这也促进了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合理进行,这两个教育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就要有不同的教改方式,如果只有普通级高考,那么教育改革方式,只可能是适应后者,而忽视了前者,从而无法给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精英级人才。


我们方案的最重要的闪光点恰恰是,这个精英级高考,不仅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好的精英级人才,更可以成为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减负的抓手。这是因为,精英级高考若是有以下两个配套措施,则能一阴一阳,相辅相成。


首先,全国各个普通高中,可以结合学业水平测试,以及校内成绩,在每个学校中最多推荐出20%的学生,参加全国精英级高考,这样就促进了教育公平,名校再有名,各个实体分校也只能推荐该校的20%学生,就促使好学生不会扎到一个学校中去。


现在教育部的电脑里掌握着中国所有学生的学籍,信息掌握力度是非常强的,这是过去非信息化时代所难以想象的。教育部如果想做的话,是有能力做出一些非常强大的事情的。


其次,全国各地按照人口比例,从初中起,即小升初,就建立一些国家级的精英班级/精英学校,人数不能超过1%,即只去起到教育示范作用,而不能试图把精英人才一网打尽,要留出很多来给社会。


这些精英班级/精英学校,由教育部,或者国务院成立的精英教育办公室,统一掌控,统一政策,要点是:

a. 必须全员参加国家级精英级别高考,而不像是普通学校的20%,从而检验其教学成效,优胜劣汰其资格。

b. 必须带着紧箍咒参加人才竞争,即,学生要有充足的日常体育锻炼,日常社交性学习活动,尤其是日常睡眠时间,以及周末的徒步活动和社会活动,不能把时间都花在考试上,不能成为学业恶性竞争的动力源。

这样做的好处是,国家在教育减负上,就有了抓手,有了真正可以去操作的对象,减负要从最聪明的,最有培养价值的学生开始,同时,也用这些学生的成就,来教育社会上的家长们,让他们看到好的教学方法的威力。


这样,才能真正带动整个社会的教育减负,同时,也真正给整个国家培养出栋梁级、领袖级人才,一箭双雕!


分层选拔的好处,从下面这个数学公式中也可以看出

21.5%×21.5%×21.5%≈1%

各高中校内学生前21.5%==>国家级精英考试的前21.5%==>各高校自主遴选出21.5%=入选的精英级本科生


最终选拔出来的人数比例极少,只有1%,比80年代的高考入学率还要更低,但是,每一次分层的选拔率并不低,高达21.5%,从而也就降低了出试卷和选拔的难度,特别精细的区分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但是,21.5%的这种范围的区分度,就相对容易很多了。


每个中学,在这个制度面前,既享受公平性,同时又具有竞争性,公平性在第一个21.5%,每个中学(实体校区)的名额都是一样的。21.5%的人数比例,对每个中学的影响面也是很大的,足以起到带动作用,精英教育对于普及教育,对于整个国家社会,都产生出带动作用,而不会成为闭环温室,不会只被大城市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们享受到。

竞争性在于,第二个和第三个的21.5%,国家级精英考试以及各高校自主遴选的优秀学生,必然在各个中学是不太均匀的分布的,从而帮助国家教育部门,看出真正的好校长,好老师,给予他们更高级别的重用。


教育部的最新政策出台后,感觉各个群体都是很关心的,也许是我人微言轻,以前发布的文章,关注的人不多,愿意跟我讨论的人也不容易找到。所以,这里最后再次表述一下,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小的网络会议,用zoom app互相讨论,录屏到B站留存。有些事情,虽然知道人微言轻,但是,教育部也不见得就有那么些好想法的前提下,我们提出来,或许改变历史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也许影响到几十年后能改变,也行啊。


做学问的人,不着急于一时,关键是把学问真正研究透,高考制度本身,既是实践,又何尝不是学问,需要精巧设计,就必然需要集思广议,精细构思。


联系电邮: taiji.yonghui.wang(圈a)gmail.com 每信必复,如果没有收到回复,请再发一次。


延伸阅读:美国孩子的数学为什么会普遍比较差? 因为没有小升初。

博文目录 页面中的搜索框,输入“精英教育”或者“奥数”,都可以查到我们的观点和操作方法。


附注.  这篇文章的想法,在以前博文中都表述过,这次只不过是借机会重新整理一下。不过,现在附注里写的,是以前没有写过的。即,我们怎样检验这种精英级高考选拔机制的效果。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就很难检验,而且,大学课程五花八门,教育部也很难再组织起一场大学生的统一考试,去验证这些精英级本科生的学业情况。

       我们这里提出一个办法,恰恰跟教育部文件里的强基本科生班级不同,而是这些精英级本科生,不要形成特殊的班级,就跟其他普选上来的本科生一样,混编学习,至少是在大学第一学期,并且之后的大学各院系推动的精英班级,也不应该以精英级高考生的名头为准,而应该按照大学各课程实际成绩为准。

      精英级高考生,仅仅拥有的特权在于准入权利和奖学金。如果精英级高考生在大学课程中,挂科了,或者几门课程成绩低于某位普选本科生,则可以施行进一步的优胜劣汰,取消该精英级高考生的奖学金,要有末位淘汰机制。

     大学课程虽然多样,教育部也因此很难组织起一个统一的测试。但是,只要我们不把精英级高考生圈起来,始终有普选本科生在共选的课程/项目中做比较,那么我们就会有充分的数据,看出精英级高考生的优异。

     这样做,也就形成一个机制,去检验第三个21.5%的选拔效率,即各个高校的自主遴选的能力。自主招生之所以被普通老师们所诟病,其实原因之一就在于,自主招生,并不是各高校教授们的真正自主,而只是各高校行政机构的自主。新的精英级高考选拔机制,要把各高校的自主遴选权力,真正落实到各高校的教授们手中,至少是那些感兴趣,愿意负责、愿意付出的教授们,让他们形成能力迭代,形成慧眼选材。 

     精英级高考生,跟普选本科生,在各个课程中的成绩比较,在教授们面前的学业表现,这种迭代反馈,会让教授们的选材慧眼,越来越亮。

    这些数据,也最终汇总给教育部,使得他们了解各校的选材能力,并结合本科生阶段的国家级竞赛和奖项,从而灵活调配精英级高考的供给名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214509.html

上一篇:美国孩子的数学为什么会普遍比较差?
下一篇:谈谈-读书做笔记
收藏 IP: 72.235.193.*| 热度|

8 武夷山 尤明庆 李学宽 孙学军 文克玲 左小超 赵凤光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