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热点探源:中国数学为什么还不够强大II

已有 1928 次阅读 2024-7-10 15:57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热点探源:中国数学为什么还不够强大II

王永晖

热点探源:中国数学为什么还不够强大 I 这篇主要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讨论的,中国孩子中,胆大的不多,不是基因,还确实是文化民俗的影响。

我们这篇,主要提到是教育原因,孩子们从小学习的一个习惯,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包括那些很优秀的学生。

这些学生,因为从小到大,学习是有老师的情况下,一本书,如果是在有老师的情况下读,那么,读上一两遍基本上还都是能读懂的。

这就导致,中国的科研队伍中,不少科学家吧,可能不是所有,但是也是有很多,非常多了,如果他们读一本书,或者一个系列论文,读上一两遍、三四遍,读不懂,就放弃了,这辈子就都不会碰了。

其实,何至于此。主要其实,孩子时期的读书习惯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小孩子时期读书太顺了,因为有老师领着,就把它当做默认事实了。

这样长大的中国孩子,占大多数,绝大多数。这让我想起,以前认识的一位数学小天才,他见我的时候,是小学五年级,随身带了本华罗庚写的小册子,那本书的封面都已经磨破了,是他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读的。

我考了他一道题,跟那本书后面的一段内容有关,他会做,用的正好是书上方法,说明他读懂了。这就可以算是,华罗庚的隔代学生了,以书传人。

像这种学生,能把一本书翻来复过去地读,书皮都磨破了。他长大了,如果仍然能够保持这种心理状态,就不会像常见的中国科研界的好些学者,不会因此而轻易动辄放弃。

另外一个原因,则主要还是功利心,孩子们从小到大学习,优胜者继续,这种选拔机制下来,学者们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功利心的。

真正心态像牛顿,在科学的海滩上捡个小石子的,像爱因斯坦,真正去探索世界宇宙真理的,还是少,甚至很可能是极少。

其实,人是不可能离开功利心的,但是,功利心也分短期和长期,不少中国年青科学家,得了杰青或者得不了杰青,之后心态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缺少了年轻时候的心劲儿,再想往上攀,也就不容易了。

其实,还是我们以前说过的,一个年轻人,只要把一件事情研究十几年,几十年,专心地琢磨,那么发现出一些洞见,产生一些关键性工作,达到世界级,也是大概率会出现的事情。

所以说,不是说功利心不对,而是较为短期的功利心,反而容易让人丧失大志气,只安于眼前安稳,小富即安。

希望年轻科学家们,有鉴于这两篇文章的分析,能够内心更为坚定,把学术之路坚持走下去,走好!

本篇的结论是:家长和老师们,还是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读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啊! 这个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是在本科生期间,期望和假定可以完成,但是,对于优秀和极为优秀的孩子,则可以期望是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就养成了这种习惯。

所以,选拔人才时候,不光要看他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看看,他是怎么获得这些知识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441736.html

上一篇:万分之一教育的战略思路(百分之一为精英教育)
下一篇:百分之一教育和万分之一教育的战略不同
收藏 IP: 223.104.194.*| 热度|

3 杨正瓴 王涛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