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界机遇:互联网青少年模式的网关APP平台
王永晖
我在接触年轻大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北京市学生,因为我们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北京市的,我就经常笑话他们,虽然从小在首都长大,首善之都,但是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却很狭窄,跟农村孩子,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
因为知识结构狭窄,因为思维能力不足,这些年轻人,看不到未来的机遇,随着高科技的到来,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这里,我们就稍微讲一个,因为我肯定是不做这个的,所以可以公开,想法就是宝藏,就是机遇,所以是不能随便跟别人说的,要留着自己将来可能用来发展的.但是,这种想法,因为我反正不做,我就当作科幻构思来说说,供IT界有心人士参考,以及年轻同学们受此案例激发,也去畅想未来,想想看自己三四十岁的时候,可以有什么东西,靠此安身立命。
互联网的使用,对于小孩子未成年人来讲,一定是要有所限制的,这个观念本身就不用在本文讨论,但怎么限制,并把它落实成为一种网关APP,以及一种平台呢?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原则是,一个小孩子想要阅读的网络信息,必须是他/她的家长会同意的,也许,各家的标准不同,那是后话,但总是要家长同意,这是不变的原则。
所以,青少年模式的网关APP,最雏形的不成熟做法,就是这个孩子要阅读的每个互联网网页,他/她点击之后,都不会立刻出现,而是会先提交到家长端,家长授权之后,孩子才能阅读。
这种做法,对于少数特别勤奋,特别专注孩子的家长是成立的,但是,还有大多数家长,不见得愿意操作起来这么麻烦,这就给网关APP带来更多的机会。
互联网IT界,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靠用户的懒,来赚钱,有些商业模式,表面上看是不成立的,只要用户稍微勤快一点儿不就行了么,但是,人性就是懒,就是愿意为自己的懒而付费,所以,那些预先并不被看好的IT界生意,就还真地能够生存下来,运行的很好。
类似道理,网关APP不光有最严格模式的功能,以及一些常规功能,譬如,一天最多使用多少时间,什么时间段可以使用,同时,在内容许可权上,允许成立很多群组,就像淘宝平台上,有很多不同的商家一样。这些群组,也可以是由不同的小公司在运行的。
每个群组中的家庭,共享同样的内容许可权,也就是说,这个内容,只要A家长同意A孩子使用之后,那么B家长的B孩子,在点击链接的时候,就可自动获得阅读许可权,而不再需要B家长来授权。
所以,这个APP,实际上是网关,而不是浏览器,因为它需要对所有在线信息进行把关。
这个网关,在内容许可权的基础上,其实还可以暗含着群组的内容推荐权,即把家长推崇的信息,通过隐形的方式,推送到孩子眼面前。
这里,就联系到我每天最常用的网站工具diigo,国内用的人不多,它是中国创始人利用四川的IT团队打造维护的,但用户主要在欧美,其功能就是对网页进行收藏,收藏时可以highlight涂色,如果没有diigo,我真的没法在互联网上处理信息,这是一个基本工具。
如果把diigo功能也加入到网关APP中,那么tag(做标签)时候,就可以顺手点击,青少年模式允许权选项,是否允许以及是否推荐。
那么青少年的客户端端口,也有diigo功能之后,就可以不光出现自己收藏过的内容,也可以出现所在群组收藏和推荐的内容。这是目前diigo还不具有的功能,它目前在社交化这块儿还没真正开始做。
当然,青少年客户端,也加上时间窗口的允许权之后,那么,有些内容,是可以全时段阅读,从而让学校里的老师,也不会担心中国学生使用计算机设备,而有些内容,虽然赋予了允许权,但必须在时间窗口允许权范围之内阅读。
当然,也许会有些极端人士,会觉得这样就不自由了,太限制孩子了,我们就不用做形而上的讨论,哪些家长爱用就用呗,但我们要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的新式信息源的出现,我们人类进化了上百万年的大脑,是适应不了这种新式信息源的,进化赶不上变化,我们成年人需要自己重视练习自己的自控力,了解自控力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书很多),同时,对孩子进行监护,行使监护人的责权。
当然,网关APP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成年家长们,不至于那么辛苦,可以尽量偷懒一些,效率也更高很多,青少年模式下,信息来源,不仅仅是限制,也有更多打破信息茧房,带来新机遇视野的推送。
附注1. 各个IT界大厂,都高度重视输入法APP,就是因为它具有端口特性,与此相比较,其实,网关APP平台的端口性更强,似应更加高度重视。
我认识Diigo创始人好些年,一直跟他反馈,Diigo的重要性,很值得深耕,因为一个很明显的理由是,我所遇到的大学生们,都会在他们的书本上划道道,highlight,这种群众基础,是一个APP得以风行天下的理由。
附注2. 这个网关APP,在国家建设上,实际上也非常重要,很可能会成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第二个词,开放的一个基础工具,这一点就不在本文多说了,想做这个的,可以到我办公室聊一下就知道了,相当于一种国家允许和赞成鼓励的新式VPN,政治上,也会让我们国家,获得越来越多的文明社会各个国家的理解和认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