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太好了,儿子变笨了 精选

已有 10578 次阅读 2011-1-20 05:12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妈妈, 女孩, 陕西, 小人书, 三原县

儿子马上就6岁了,从去年夏天开始,就尝试用华德福的一边拍手、一边数数的方法,从1数到120。
 
儿子这方面不是太擅长,比他小半岁的女孩,去年夏天就可以很轻松地数到400,儿子直到现在,也还是数的磕磕巴巴。
 
儿子的表现,其实比我当年好很多,我5岁的时候,还数不过3,1、2、3,怎么也数不到4,只好外婆和妈妈出招,1、2、3,三原的“三”,然后再往下4、5、6。(我在陕西三原县陕柴厂长到16岁)。
 
后来的数数,完全是自学成材,妈妈做了引导,提供了必要的道具,一根扁担,扁担格里装沙子,一格一格的装,不就是数数吗。另一个道具是小人书,每一页都有数字。
 
这么笨的我,最终怎么走上数学研究之路了呢?
 
我记得,自己当时应该是有个“顿悟”,明白了进位制的道理,明白之后,什么数都能数出来,不管它有多大。相反,当时数100很轻松的孩子们,自小学一年级之后,就在算术上再也比不上我了,实际上,我印象中,起码是小学低年级阶段,老师在黑板上刚写出算式,我就立刻心里有了答案,总是控制不住想喊出来,为此似乎挨过老师的枣栗,那么小的事,记不清了。
 
因此,接触华德福教育之后,我很认同其中的道理,比如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节奏,让孩子慢慢长大。
 
儿子很喜欢跟我 a. 一边走一边讲故事,b. 讲完故事后再画画的方法(a 是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学方法,b 是华德福提倡的),但不是很喜欢华德福的拍手数数法,看来可能跟我当年一样,当年母亲一教我数学,我就直打瞌睡,只好作罢。
 
拍手数数法,对儿子现阶段吸引力不大,即使晓之以利,拍一次2元钱,也作用甚微,懒得去挣这个钱,人的天性,胜过了金钱之诱惑,估计自己也得放弃这个方法了。
 
儿子数数自然比我当年强,他数数时磕巴的地方,都在进位的地方,比如,49下面是什么数,有时候就会讲不出来,这次是49,下次可能是59,再次可能是39,总是这个地方。
 
我很高兴他有这个反应,儿子在我面前一直显得智力比我高很多,能记住歌词会唱歌(我到现在都没这个能力)。现在,数数数不下去,说明他也遗传了我当年的那种“笨”,是不是这跟偏重于“理解性”有关,因为不理解,所以老记不住。
 
只能放弃这个华德福数数法,使用别的方法了(注:华德福的边拍手边背九九表的方法,其实可以让那些爱练拍手功的大爷大妈们学学,健身又健脑,想必效果更好。如果有人习内家功夫,懂得在按摩中使用分经定数之法,也可以把里面的数,换成乘法来数,按摩时走过一遍河图之数,正好是一个完整的10进乘法表)。
 
我准备:
 
1. 让他明白20就是两个10,30就是三个10(实际上,两个10就叫20,三个10就叫30),今天下午散步的时候正好讲个故事,给妖精山挖个100米深的游泳池,正方便我把这个“学问”嵌入进去。实际上,孩子好大喜功,最后建的游泳池是10万米深。
 
(注,两个10就叫20,三个10就叫30,我认识到,要教孩子的不是逻辑和推理,只是教他把人类通用的记号,跟他天性的认知,联系对应即可,下午散布时通过故事中的几个回合就学会了,也不知真会还是假会)
 
2. 9后面是10,这个孩子非常清楚,19后面为什么是20,估计他可能是在这里糊涂,所以后面的就老记不住。下一步,再找个机会,教会他这个。当然,要先把第1步巩固。
 
他要是第1步没有真正学会,我还真没办法了,只能让他像我当年那样,自然而然地“笨”下去了。跟我妈妈当年的直觉处理相比,我有点进步,大概明白放弃的原因:
 
幼小阶段的数学教育,最关键的、最“硬”的能力,还不是知识,而是孩子在数学上的集中注意力,如果提升了知识,却以打掉孩子的内发注意力为代价,就实在得不偿失了。
 
孩子以前数数困难的时候,我采用的方法就是遵循这个道理,不是把念不出的下个数告诉他,而是眼睛看着他,同样露出困惑的表情,希望以此维持他的注意力,只要多维持那么几秒钟,他自己就把下个数念出来了。
 
不过,最近因为牵扯到奖励,孩子平常攒得钱少,临到用时只能现场挣,结果念上5、6轮之后,就不太容易使用我原来的“瞪眼”教学法了,遍数多了之后,孩子反而念不下去了,挣钱时的现场就是商场,也比较嘈杂,更难以维持住注意力。
 
这个方法,使用不当,时机不当,算是不能用了。后来者可以吸取我的教训,即,
 
a. 常规性活动,应该是可以跟物质奖励相联系的,我当初之所以如此,就是认识在此,拍手无疑是一种常规性的活动。
 
b. 物质奖励,不要搞突然积累,这跟常规性活动的本意相违背,也容易让这些常规性活动,被异化至不良情绪,我就是在这儿犯错的,把一个教学好方法给搞得不能用了。
 
Fields奖得主Bombieri(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工作就引用了他的成名文章),写过一篇科普文章,被翻译成中文,读者似乎定位是小学生,写了11页,我不知道小学生能看懂不,大意是,如何证明
 
2+3=1+4=5
 
第二个等号不用证,其实是定义,要证的其实是第一个等号,
 
2+3=(1+1)+(1+2)=...
 
这样杀鸡用牛刀,不知道小孩子真能接受吗,但我敢说,要是哪个小孩子喜欢这篇文章,爱不释手,那绝对是未来的数学家。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这样的孩子肯定还是有的,但目前的机制,却不能保证这样的孩子走上数学之路,反而很有可能被数学老师认为是“差生”。
 
我在Stanford访问那年,有个应届毕业的女博士生得了AIM的5年Fellowship,很是了得。后来上网一搜,果然来历不凡,父母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似乎妈妈的学术地位比爸爸还高。
 
她爸爸有个爱好,就是教自己孩子数学,他女儿的成就,已经证明其成果斐然,值得学习和效法。这位爸爸出了三本书,专门研究如何教小孩子数学的,
 
Wayne Wickelgren (3 books on math training 1 2).
书链接地址是Google Group,可能翻墙才能下载。这里试着上传到科学网一下,不成就算了。
 
他书里的内容,对目前中国数学教育界有益,因为他所批判的,正是数学教育界某些人士正在学习美国,准备/正在移植入中国的东西。
 
不过,对于孩子在数数时候进位制上的问题,书中似乎未讨论。
 
 


我们的下一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406069.html

上一篇:推荐译文:为西方母亲的内疚、矛盾和偏见辩护
下一篇:一封关于幼小教育的书信:以家长培训为基础建个大学???
收藏 IP: 89.134.194.*| 热度|

18 赫英 卓晴 廖聪维 刘庆丰 唐常杰 李学宽 姜洪洲 吉宗祥 丁甜 黄晓磊 武夷山 柳东阳 陈国文 金小伟 陈绥阳 齐霁 李宇斌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