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中国科学报今天报道了吕乃基博主

已有 3617 次阅读 2013-2-22 13:37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今天, 科学报 |文章来源:转载

“我有一双挑剔的耳朵”

在音乐中徜徉的同时,吕乃基还从音乐中悟出了跟他专业研究相关的一些思维方法。
东南大学教授吕乃基是个西方音乐的“狂热分子”,欣赏音乐是他业余生活中的第一大乐趣。而且,他的“欣赏”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本报见习记者 于思奇
各种偏好
吕乃基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喜欢音乐,正是受到家庭的良好熏陶,幼年时,吕乃基就接触了钢琴、小提琴。虽然吕乃基说自己“当时只是学习了一些皮毛”,但这也激发出他对音乐,特别是对西方音乐的浓厚兴趣。
工作以后,吕乃基就很少“玩”乐器了,但他对音乐的喜爱却与日俱增。不过,吕乃基喜欢的音乐范围很窄。“我只喜欢从‘音乐神童’莫扎特时期的古典主义音乐起,经‘乐圣’贝多芬到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音乐。”而对于之后的现代音乐、之前巴赫及中世纪时期盛行的宗教音乐等,吕乃基却自感听不懂或“听不习惯”。
例如,很多人喜欢的巴赫的曲子,吕乃基觉得除了个别作品外,在总体上显得平淡和单调;有的人觉得瓦格纳的作品不错,吕乃基又说它似乎太满,没有回旋的余地,如同一幅画作没有留白。吕乃基所钟爱的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作品,尤其是后者。吕乃基的自我感觉是,这一点或许正与他骨子里的理性加浪漫,并且偏向浪漫相吻合。
吕乃基还对欣赏的音乐的时长略有所好。“我一般都喜欢听介于‘大部头’作品和短小曲目之间的作品。像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那种创作构思宏伟、篇幅庞大的曲子,我可能欣赏起来会比较吃力。”有趣的是,吕乃基觉得这一点似乎与他的研究成果有相通之处。与有些大家动辄洋洋万言不同,他发表的一百多篇论文没有几篇过万,出版的几本专著也都在30万字以下。
对吕乃基而言,他欣赏西方音乐除了音乐类型、乐曲时长还有音乐体裁上的偏好。相比于声乐体裁,他更喜欢器乐体裁,特别是器乐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等等都是他常常欣赏的。吕乃基认为协奏曲中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同时又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而这也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中等篇幅以及协奏曲,这两个特点或许与吕乃基的专业有关。“我从事的是科学技术哲学,既不是如纯哲学那么抽象难懂,也不是直接面对各种自然现象。所以,音乐也是喜欢中等时长、有主奏乐器的。”
音乐中的情感认同
与多数人听音乐能够从音乐中得到情感认同,将音乐和自己的人生、心情联系起来一样,吕乃基也能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心境。
冬日的午后,漫步在南京玄武湖边的长廊,吹起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慢板或者是理查德的《黄昏鸟鸣》的口哨,心情就会非常愉悦。用吕乃基的话说,就是“听着安详的音乐,听着听着就会让躁动的内心平静下来。”
而当听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时,虽然音域不宽,但却这般悠长和深远。“他的曲子附点音符用得比较多,所以曲子有一种内在的张力。除此以外,他的曲子调性之间的转变也非常自如,所以听起来就很有空间感。”
除了能在音乐中进行思想上的徜徉,吕乃基还从音乐中悟出了跟他专业研究相关的一些思维方法。
比如说,作研究时思绪要松弛有度。“当看别人的东西时,你就要思绪紧绷,用自己严密的思维标尺去衡量这其中有价值,找到能够给你带来启发、为我所用的部分。而如果你没有紧绷的思绪,这时候可能就会被别人的言论牵着走。”吕乃基解释说,“思绪松弛则是指随时能接受新的东西,不固守自己的一些东西,要不断地吸收新的养分,有所变化和创新。”
“有段时间我听维尼亚夫斯基的某支变奏曲,其中的一段就非常发散,大概也就一分多钟,接着又回到他自己惯常的套路上。听这段我就觉得整个身心罩着的外壳都去掉似的,格外松弛自由。”吕乃基说。
“挑食”的背后
吕乃基独爱西方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不但对音乐如此,对于文学等其他艺术亦是最为钟爱这一时期作品。
这种“挑食”的背后,吕乃基有他的取舍之道。在他看来,人类知识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意会知识”阶段,在那一时期,古人限于当时的各方面条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知识逐渐从意会知识衍生出了编码知识。“比如早期的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演变成勾股定理的概念和欧氏几何,就是从意会知识演变成编码知识的过程。”
“编码知识超越个性,超越时空,所以不同时代,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性别的人都能从中有自己的体会。而编码知识的全盛时期所形成发展的音乐,就正是我所喜欢的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虽然这段时期的音乐像‘高山’一样‘曲高和寡’,但它具有永恒的价值。”听听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回荡在高墙内外的莫扎特歌剧中的女高音吧。这样的经典音乐,不仅穿透高墙,而且唤醒灵魂。
“音乐,就像是作用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吕乃基说,“所以,你用多大的感悟去聆听音乐,就会得到多大的收获。”
《中国科学报》 (2013-02-22 第16版 雅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64139.html

上一篇:发明专利:排名背后的区域博弈(转载+原创)
下一篇:[转载]朝胜观察:父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6 曹聪 王号 戴德昌 贾伟 胡业生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