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近日,在网上看到“30186人!2024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全名单”https://mp.weixin.qq.com/s/OrWZtwtm7LMLTei1P8rThg ,没打开看。心想我退休已12年之久,退休后虽然也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文章,其中投学术期刊者也尽心尽力,但在数量上是下了一个台阶,“高被引学者”,与我无关。日前,有带过的学生告诉我,在哲学学科Top1%的255人中看到了我,颇感以师为荣。点开一看,果然榜上有名。不禁感到欣慰:至少在退休十余年后,还为人所知。此生没有虚度。名单上还有若干退休前的同事和熟悉的同行。但是一些成果很多著作等身的大家却未在其列,不禁又升起几分羞愧之心。
一时感触良多,核心是知识与人生的关系。
“退休十余年后,还为人所知”,此言差矣。不是某人为人所知,而是其学术成果为人所知。人生有限。身后为人所知之“人”,仅限于少数亲朋好友,他/她们未必知道什么“高被引”的成果,但“知”人;反过来,引学术成果者大概率不知也不关心“高被引学者”的人生。文如其人,或许只是传说。然而,学术成果确实是“学者”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部分。泰戈尔诗曰“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生存于世界2的人,在世界3雁过留声。世界2易逝,世界3永生。波普尔对三个世界的划分被引无数次。
虽不知具体被引的是哪几篇文章或什么专著,但大致有这么几点。在客观上具有长期性,非应景之作;普遍性而非个案,或可由小见大,从中揭示普遍性;深刻性而不止步于现象。这几点知易行难,且边界模糊。可以有一个主观上的尺度:深入持久的关注,欲罢不能。写作过程艰难曲折,完成后痛快淋漓,自觉视野上升了一个台阶——那就是了。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行文至此,又重思之。Top1%如此这般,99%呢?知识多元多样,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功能,被引,即使高被引,也只是某类知识在特定场合的功能之一,且需要各种知识的协同方能充分起作用。知识的评价体系更是多种多样。譬如,高被引者的读者面大概率不如高产出者。
高被引,大抵如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1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