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什么是“原地方性知识” 精选

已有 4584 次阅读 2025-4-3 06:21 |个人分类:认知科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吕乃基

 要:知识在内容上涉及人与自然、人际和人己三大关系,大致相应于普适性、地方性和个人知识,三种知识相互渗透。地方性知识实为群体性知识。知识因认识过程而异。原地方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不是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原地方性知识因其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而具有特定的时空观:在空间上规训个人知识和群体性知识,大多数情况下难以接受普适性知识;在时间上,原地方性知识因其“原”的属性而难以改变,伴随人作为“类”的终生。这是事实判断,不是好还是坏的价值判断,也不是可以加以推理的逻辑判断。

本文系“论地方性知识、群体性知识和原地方性知识”(东南大学学报2024,2)中第部分的修改稿。引用请注明原出处。

第一部分“普适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和个人知识”请见科学网—普适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和个人知识 - 吕乃基的博文

 

核心思路:在分析原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个人知识的关系,特别是与群体性知识的比较中厘清原地方性知识的含义。

 

存在两类地方性知识:本体论意义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明确的对象,可以概括为人的三大关系,并以其中的人际关系为主体;以及认识论意义的地方性知识,主要涉及认识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对象性关系所处的阶段,即知识相对嵌入于主体、对象和场景的状况与程度。有必要指出,还存在第三类地方性知识,原地方性知识

 

塞尔维亚歌手巴雷坦承自己是民族主义者我有美国护照,也有意大利护照,但是最后的最后,我选择生活在这群粗野的巴尔干人之中,他们是我的同胞,我和他们一样粗野,我感到高兴。”“当你去过世界上太多地方以后,你就会愈加明白自己是谁,明白自己的身份是由什么构成的。我是谁?我就是一个做梦都在想念自家李子白兰地和熏肉片的塞尔维亚人

https://mp.weixin.qq.com/s/SCPtgQg695i1LSodHhxM_g 

越是全球化,越是本土化,寻根,以确认自己的存在和根源,安身立命,获得归属感。背井离乡往往是不人道的被迫之举。时间越久,思念之情越浓。鬓发皆白,回到村庄,站在路口悲呼,有人认得我吗?这是齐邦媛在她的《巨流河》中的一句话诉说难舍的叶落归根之情。

 

法国史学巨擘布罗代尔认为,要从“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个时间段解剖历史,其中犹以自然环境造就的“长时段”,对文化传统和文明整体走向的影响最大。“长时段”不仅是他或她的一生,而且是家族乃至整个族群的历史。“长时段”所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原地方性知识”。知识在历史上的在先者,就是知识体系的基础。

原地方性知识,“原”者,具有共同起源,拥有共同经历,不是经由招聘或考试,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具有或多或少血缘关系。乡亲,“乡”者,地方也;“亲”者,血缘所系。学习和回归方言,更亲的是“乡音”,是向更小更原始的原地方性知识的收缩和回溯。因而,原地方性知识,较之通常意义上的地方性知识更具地方性,是原汁原味土生土长乡里乡亲的“地方性”知识。诚如贾平凹所言: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

1.原地方性知识的空间(地方)观和时间观

地方的特殊性,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作为人类祖先生存繁衍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对于原地方性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形形色色的地理决定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一点。

“地方”有边界。日本近现代的变革被称为脱亚入欧,一“脱”一“入”,意味着“界”的存在。而“叛”亚入欧的夸张说辞,更凸显了原地方性知识对地方的忠诚。曾经的南斯拉夫按民族所在的“原地”一分为六,可见原地方性知识,实际上是原住民与“原地”的刚性关联。亨廷顿断言,那些原住民与“地方”边界不一致的“断层国家”(cleft countries)导致原地方性知识扭曲,隐伏着爆发冲突的危险前景。离乡背井,一旦离开了“乡”,就会疏离原地方性知识,春节回乡潮,不仅是与亲人和发小的团聚,而且是对原地方性知识的再肯定。叶落归根,则道出了群体对作为故土的“地方”的依恋。地方,即吉登斯所言之“域”。

一些城市在进行动迁时,十分注重原有街区环境意象与生活内涵的延续,强调更新地区的历史归属感及地方标识性,保存原有的空间氛围和居民——可以认为是较弱意义上的原住民——的同质性,使改造后的街区仍体现原有旧城环境中的一种“场所精神”,以延续已经成为原住民生命一部分的地方性知识。此处的地方性知识虽然不是“原”地方性知识,亦可见“地方”或“域”的重要性。

原地方性知识与人的三大关系存在历史和逻辑上的关联。特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地方性知识的基础。“那山那人那狗”,在此之上构建人际关系和人己关系。这是“地方”之所以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所以然者,水土異也。”由此再次可见“地方”在原地方性知识中的核心地位。先民对地方的执念可以一直追溯到动物的领地意识,沿袭至今依然为此征战不休。

地方,需要脚踏实地,实地当然是陆地。虽然犹太人散居于世界各地,还是需要有一块与起源相关之地。海洋则是陆地的对立面。海纳百川,大海中无清晰可见的边界,公海更属于人类。以海洋作为“地方”的原地方性知识,必然较之固守一方的原地方性知识更为流动和开放,更接近普适性知识。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的本质是“海洋化”。世界是海洋的,也是(分成一块块各有所属)陆地/本土的,但是归根结底是海洋的(王赓武)。

https://mp.weixin.qq.com/s/6fm5eOOHktckeCrZXjmpNw

再看时间。

在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之轴上,群体性知识与原地方性知识也有重大区别。前者虽然也注重既往,如校史和企业史,但更重视当下和未来的预期。同时,对过往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期均位于可以经验的时间之轴之上,往事可以清晰追溯,对可预见之未来的预期(如股权)则将个人凝聚到群体之中。相对来说,原地方性知识更在意共同的起源,而起源往往在不同程度上超越可经验的历史,是一种传说,或多或少带有神话色彩。“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起源对于原地方性知识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原地方性知识也以对于未来的许诺调动个人,只是许诺与起源一样虚无缥缈,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原住民的人数越是众多,历史越是久远,相当于牛顿定律中的惯性越大,就越具有韧性,改变的可能性越小。这就是原地方性知识对相应主体之演化的路径锁定。

有趣的是,每一个坚守原地方性知识的群体,在空间上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在时间上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的源头和主流在此意义上,原地方性知识就是坐井观天的“井”,柏拉图的“洞穴”。原地方性知识的时空观,可以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另类注解。

2.原地方性知识与群体性知识分别与个人知识、普适性知识的关系比较

原地方性知识与个人知识在原初时分同时起步,原地方性知识一旦形成,便规训、约束、引导个人知识。个人知识则很难改变原地方性知识。在原地方性知识中,压倒一切的是族群/乡亲作为整体与个别成员,也就是原地方性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关系。即使看来纯粹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原地方性知识作为语境的强烈影响乃至干预。原地方性知识对内强调人际之间的一致性,个人知识须服从原地方性知识,进而淹没于其中。人与物的关系和人己关系也居于次位。研究原始文明的列维-布留尔发现,原始部落往往具有世代相传“集体表象”。集体表象在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烙印,先于个体,并久于个体而存在。部落越是原始,集体表象的优势一般也就越强

个人在群体中如果显示出与原地方性知识不同的个人知识,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质疑和批判原地方性知识,会遭到来自群体大多数人的否定和排斥,枪打出头鸟。不认同原地方性知识者,被视为叛徒或某“奸”而为族群所不齿,甚至在肉体上消灭。在原始社会,个人一旦离开族群,或是被族群驱逐,将难以生存。

基于共同的起源,加上原住民对共同的“地方”的依恋,故而原地方性知识具有群体性知识不可比拟的凝聚力,对于个人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个人往往在原地方性知识的框架内看待和理解世界,对于所有其他知识,以其与原地方性知识之异同判断是非对错。

在一般情况下,世界上的每一个个人都生来就浸润于特定的原地方性知识之中,原地方性知识成为个人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个人对于形形色色“后天”的群体性知识,如果没有与原地方性知识直接冲突,大多能从理性出发,保持反思和质疑的能力,但是对于与生俱来的原地方性知识,往往默认,以及充斥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如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集体自恋”,甚至置事实与逻辑于不顾。“前意识”和“潜意识”可以说是原地方性知识在个人身上打下的印记。原地方性知识也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根源。

雅典人这样向斯巴达人保证不会向波斯人出卖斯巴达人

“因为即使我们倾向于此,也有许多强有力的考虑禁止我们这样做。首要的是,众神的形象和住所被焚烧和夷为平地,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为此雪耻,而不是同那些犯下如此罪行的人达成协议。其次,希腊种族具有同样的血统和同样的语言,有相同的神庙和献祭;以及我们相似的习俗;雅典人如果背叛这些将不会有好的结果。”强有力的担保来自神圣和不可逾越的原地方性知识。

原地方性知识对外壁垒分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原地方性知识彼此间处于竞争状态,此起彼伏,或消亡或延续,无所谓正义与否,春秋无义战。原地方性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排斥普适性知识,或选择性为我所用。

相比之下,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性/群体性知识兼顾个人知识和普适性知识。

群体性知识的群体可以是各种相对固定的社会组织,如公司、学校、政府机构,也可以是临时和相对松散的人群,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共交通的乘客、广场舞参与者等。就公司来说,群体性知识中的成员没有共同的起源,通常由少数成员,如特定的发小、同学、合伙人等制定群体性知识的基本纲领,然后再由招聘等途径吸收其个人知识与群体基本纲领一致者,以强化和完善群体性知识。个体之所以走到一起,在于可预期的时间内(如5-10年)共同和具体的目标,并且通过工作、学习等活动耦合起来,相互之间是契约或自愿的关系。除此之外,群体性知识对于个人知识没有约束力。个人知识若是与群体性知识不相容,可以质疑群体性知识直至离去。不同群体与个人以自己独特的知识展开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都有选择权而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同背景的个人带来的差异性,与群体共同目标带来的统一性,构成群体性知识所特有的张力。差异性过大,群体性知识弱化乃至瓦解,统一性过强,群体性知识缺乏活力而陷于停滞。

群体性知识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并将之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如设备厂房、所处地域、财力资源、工资待遇股权,以及顾及成员个人的感受即人己关系。群体性知识必然较之原地方性知识更多认同普适性知识,以对内协调个人知识,对外在普适性知识的基础上与其他群体沟通、合作或竞争。认同越多,合作越广泛和深入;即使在知识上并不完全认同,也可在契约和规则的基础上运行。

3.原地方性知识之“原”

吉尔兹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核心是“对理解的理解”,看似如伽达默尔的释义学,一切解释都已经过了解释,一切解释还要再经过解释,实则有根本区别。“对理解的理解”,前一个“理解”指原住民对于起源时所处场景和共同经历的理解,是可以共享的体验,而在这之前不存在可以再进一步追溯的解释,其本身是“原”初的解释或理解。后一个“理解”则是研究者如人类学家,以现代人的视野在认识论意义上以当地人关于自身生存状况的理解为对象的理解,以及之后有待不断再经过解释。原理解,就是原地方性知识。“原地方性知识”,可以认为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原地方性知识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认识的先导。原地方性知识如同晶胞,选择或者排斥、修饰对于自身来说外在的普适性知识和群体性知识。一切外在的知识都需经原地方性知识的折射和消化方得以理解、获得、接受、组合、交流,或者被排斥,并或多或少整合到已有的知识库。以原地方性知识之心,度普适性、群体性和个人知识之腹。原地方性知识既然不是认识的结果,故而具有直接性,未经由反思和质疑;实乃作为群体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容许反思和质疑。

在某种程度上,原地方性知识如同拉卡托斯研究纲领中的硬核,所附加的知识相当于保护带。社会中的个体往往参与多个群体,是多个群体性知识的综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融入或归属于一个原地方性知识。不同于群体性知识的后天性和多样性,原地方性知识对于个体具有先天性和唯一性,是预设的不容置疑的“立场”。

原地方性知识是原住民在特定的自然界,也就是“原地方”中生存和繁衍,长期共同生活,对外与其他地方原住民展开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构建”起来。主体与对象、场景彼此嵌入,知识与主体既相互创造,也相互锁定。原地方性知识是该原住民群体的存在方式,原住民群体通过原地方性知识而获得存在的意义,凝聚起来以区分于其他群体。为维系原住民群体的稳定和延续,原地方性知识代代相传。个体在人生早期即受到来自双亲和族人的教育,往往在“起跑线上”就接受进而形成极为牢固而又难以觉察的原地方性知识,以及反过来捍卫原地方性知识。原地方性知识与原住民群体不可分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大规模移民和难民的涌入会在不同程度上动摇原地方性知识的基石。

原地方性知识之“原”还体现在知行系统上。从人的知行系统及其演化来看,原地方性知识的认识论和心理学根源,是人类从哺乳动物继承下来的知行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其一,嵌入场景与“故事/情节”之中。场景,就是(原)地方。有言道,“雄辩廉价,交谈是无价之宝”;类似的说法是,笨蛋讲道理,高手讲故事。此处,雄辩和道理指的是超越场景,抽象,脱嵌;而交谈与故事,必然嵌入于特定的场景之中。邻人偷斧、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削足适履等等,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都有“故事”的力量。其二,思维的直接性和情绪化。一句“近乡情更怯”,道出了对“地方”和“故事”的千思万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原地方爱得深沉。情绪化,不假思索和质疑,在情绪支配下直接付诸行动,从“情感-认知-行为”压缩到“情感-行为”。其三,知行合一,乃至实践优位。在实践活动中强调全身心的感受和体验。正是在一次次的共同行动中,构建起原地方性知识。作为从哺乳动物继承下来知行系统的表达系统,母语对于原地方性知识之“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外语在内的所有知识,都经由母语的过滤和映射方得以为主体理解和接受。

作为人类的直接祖先灵长类,其知行系统的另一特点是群居生活,也就是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在群体内,个体消融在族群之中,与族群共命运,个人知识消融于原地方性知识之中。“乌合之众”的心理学和认识论基础是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原地方性知识既然源于哺乳动物知行系统,也就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生物界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包括捍卫和扩大领地。原地方性知识的交界处如同地质板块的交界处,是冲突高发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原地方性知识消失了,有些则延续至今,并以其强大的惯性延续到未来。

哺乳动物知行系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伴随着个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作为类从人猿相揖别直至奇点人降生。通常所说的路径锁定,意为为了消除某种习惯所要投入的精力,会远远超过维持现有的习惯所要投入的;更何况哺乳动物知行系统不是习惯,而是人的本质属性。在此意义上,原地方性知识,特别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者,将伴随人作为“类”的终生。模仿王人博所言,改变原地方性知识,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时至今日,前南斯拉夫一分为六,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战争,都可以见证原地方性知识自古穿越至今的强大生命力。

波普尔区分三个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世界3,即由客观知识构成的世界。原地方性知识是非客观知识的“知识”,与客观世界——地方不可分割,与相关的群体——原住民不可分割。在“原地方”,三个世界处于原始的混沌状态。

“原”地方性知识,还是“元”地方性知识?近年来,“元”字多见于学术界特别是哲学中,譬如“元”科学、“元”堪、“元”叙事等等,往往具有进一步深化、抽象化和溯源之意。一般而言,“原”“元”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元”会有更改,但总体上保持不变;“原”则必将经历根本变化。在应用到本文的具体语境上,“原”地方性知识,较之“元”地方性知识更为确切,与已有词汇原住民之“原”也相一致。原地方性知识由原住民和原地方作为载体,载体不是消极的存在,而是原地方性知识积极的创造者。知识及其载体二者之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特征

与个人知识关系

与普适性知识关系

原地方性知识

直接性、先天性和唯一性,未经和不容质疑。认识论和心理学根源是哺乳动物知行系统

规范个人知识。“集体表象”先于并久于个体。个人在原地方性知识框架内看待世界,判断是非。原地方性知识与原住民不可分割

在大多数情况下排斥普适性知识,或选择性为我所用。

地方/群体性知识

后天性和多样性。因个人与群体都有选择权而具有开放性流动性。超越哺乳动物知行系统

除特定契约关系,群体性知识对个人知识没有约束。个人知识的差异性与群体知识的统一性,构成群体性知识特有的张力。

认同普适性知识,以对内协调个人知识,对外与其他群体性知识交流

 

1 原地方性知识与地方(群体)性知识比较

 

行文至此可知,所谓原地方性知识,实则传统文化。“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凝聚的原因,也是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记忆中自然拥有的东西,也是他们回应变化的环境时的天然资源

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汗牛充栋,从知识论视角可以揭示传统文化的更多属性。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不是以某种具体的事物为对象本体论意义上的知识,也不是处于认识的某个阶段,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原住民所持的原地方性知识。原地方性知识——传统文化,因其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而具有特定的时空观。传统文化规训个人知识和群体性知识,在有冲突的情况下难以接受普适性知识。传统文化因其“原”的属性而难以改变,在相当程度上延续哺乳动物的知行系统,以及伴随人作为“类”的终生。这是事实判断,不是好还是坏的价值判断,也不是可以加以推理的逻辑判断。从当代世界的战争和纷争,可见原地方性知识顽强的生命力。

在知识论视角,一部人类史,就是原地方性知识与群体性知识、个人知识和普适性知识此消彼长,经历全球化或进或退的过程,在博弈与合作中演化的历史。一些人执着于原地方性,大多数人徘徊/挣扎/穿梭于二者之间。另有一些人虽进入现代性,还可能误入歧途,或退回原地方性。

原地方性知识注定与普适性知识并驾齐驱,与人类共命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480467.html

上一篇:“高被引”有感之二——为什么是这4篇?
收藏 IP: 117.89.54.*| 热度|

9 许培扬 郑永军 晏成和 王启云 伍光良 王涛 曾杰 杨正瓴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IP: 120.235.234.*   回复 | 赞 +1 [3]曾杰   2025-4-4 16:51
两个类型的地方特征:
1 - 地缘文化,也许是“原地方性知识,以及,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
2 - 原产地知识,则是普世的知识 - 比如,剑桥大学和贝尔实验室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full/10.1098/rsnr.2020.0014 - 产出的科学成果,
以及,
科研过程的两个阶段https://mp.weixin.qq.com/s/J1FC7EzNodt1vR7TkjcUzw - a-日间与有意识发表的公开知识,b-夜间与无意识的个人知识。
回复  曾老师大驾光临!所言极是!!
2025-4-5 10:2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4.254.9.*   回复 | 赞 +1 [2]xtn   2025-4-3 10:02
原地方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它不同于普适性知识和个人知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性知识和群体性知识。原地方性知识强调的是知识的起源和初始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回复  阁下评论精准直捣黄龙!
2025-4-3 17: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72.67.*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3 09:54
这种知识论建构对当代面临的两个认知困境具有启示:一方面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中,需要建立知识生态保护区;另一方面在跨文化对话时,应该发展知识转译的拓扑学方法。其理论价值在于为后殖民知识论提供了非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但需要警惕可能滑向文化相对主义的风险。
回复  谢谢 许老师富有启发性的专业评论!
2025-4-3 17: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6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