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形象一直是阴盛阳衰(外一则)
武夷山
(写于1991年12月19日)
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似乎一直是阴盛阳衰。这并不是自八个样板戏开始的。(博主今注:《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一听名字就知道主角是女性;《海港》、《龙江颂》的主角分别是方海珍、江水英;《红灯记》主角是男的,但李铁梅和李奶奶也是形象突出的;《沙家浜》主角是男的,但阿庆嫂和沙奶奶也是形象突出的;只有《智取威虎山》和《奇袭白虎团》是毫无疑义地以男性为主角。)
文革之前的流行作品,《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主角也是女性。
再往前数,古典戏曲中的《红娘》、《穆桂英挂帅》等,数不胜数。
博主今注: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其主角要么是女性,要么与男性平分秋色。
在神话传说中,我们有女娲补天。在西方文化中似乎找不出与女娲对等的神祇。
东西方的死亡哲学
东雪在《读书》杂志1991年第12期发表题为《“死而上学”的沉思》的文章,文章说:
似乎西哲西圣是从正面建构死亡意识的阶梯,桥梁,以达致形上本体;
而东哲东圣则从负面拆毁死亡意识的阶梯,桥梁,以当下体悟本体.这是从
死的角度说的.如果从生的角度来说,则西方是从生命意识的自我否定出发,
通过建构死亡意识的曲折周章来接近形上世界;而东方是从生生不息的"一
体之仁"之自我肯定出发,就在生命与生活的当下,直接地进入本体境界.
这恐怕与西方哲学主流派的主谓结构,二分模式,理性主义与知识论的进路
和中国哲学主流派的"整体——动态"结构,机体模型,生命体验与道德学
的进路之区别有关。
(此文全文可见http://21exit.com/51/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8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