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本科生教学评估感想

已有 5807 次阅读 2013-1-20 13:49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评估, 本科生

2011级首师大数学系实验班一直由我带着,已经进行三个学期了。这是本科生教学评估成绩:
 
第一学期  98.04
第二学期 97.42
第三学期 94.63
 
很明显,同学们对我厚爱,他们给我的成绩,比我给他们的成绩要高多了。尤其是第一个学期,教秘偷偷告诉我,你有个好消息,什么,你的本科生评估分是全系最高。
 
第二个学期要差一点,第三学期,也就是这个学期,我自己对夫人讲,如果同学们还给我这么高的成绩,那就太过份了,我简直成了教学牛人了。
 
看到第三学期的成绩是94,我感觉心放下了,很正常,如果老是高分,那才不正常。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帮学生们的眼界并不高,你看看下面这些话吧(主观评价):
 
“上课的时候少说一些数学名家,虽然没有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还是少说为好”
“额====人生励志太多啦 ”  “课外知识补充得太多,我觉得没必要 ”
“重点内容再讲解的详细些”“稍微少讲与课堂无关的东西 ”
 
当然也有同学意识到其中的意义的:
 
“老师经常讲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方法,还给我们介绍一些有名的数学家。”
 
如果我老是在这样的同学群体面前得高分,绝对说明我是有问题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这学期,我们的考试方法有变化,见前面博文,下学期的教学方法也会发生变化,只有求变,才能让学生感应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进步。

但是,同学们还年轻,很多人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习惯了,你想让他/她从那种惯性下走出来,他反而不适应,甚至不理解,觉得你多此一举。

其实实情是,他/她们所漠视的东西,恰恰是他/她们所欠缺的东西。如果这些同学,还能始终给我打高分,要么说明我太有魅力了,要么说明我给他们施加的变化还不够。

武术/体育的例子就不举了,明明身体体质很差,但就是不练武也不去操场锻炼。就说一件事,我不断给同学们推荐,希望他们看张寿武的求学经历的报道,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我不止说过一次,你既然想求学,想成为数学家,即大学数学老师,张寿武的经历,以及其他数学前辈的经历,你不能不看。

但是,直到刚才,我们现在做首师大的拔尖计划,每个同学发500元,要听10次课,来的人不少有40多个,台上研讲的同学,当然是进步最大一批的,即使是他,直到现在都还没看张寿武的求学经历,说是没时间。

这是干什么呢?你这样的同学,眼界放在哪里。即使是将来只当中小学老师,了解这些数学高手们的成长经历,对自己教学也是大有好处的。

就是这样的学生基础,如果我能持续地得到高分,我自己都会怀疑,是不是我有问题,当然现在分数下来了,也让我释然了。
 
所以,教学评估分也要辩证地看,主要还是眼界问题,同学们现在年轻,有些话听不懂,有些数学思想吸收不进去,但老师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这些东西就不讲。当然,讲的时候,也还是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住时机的,但不能为了迎合而不讲。
 
“证明中跑题”问题:这是我的一个教学习惯,大概意思是,我在证明比较难、比较长的定理时,会在关键节点前停下来,让同学们自己去想,但是,就这么点时间,同学其实是想不出来什么的,除非早做了预习(当然这样的同学极少),但是还是必须给同学点时间,让他们积累点感觉,所以要的是感觉,而不是真地要让所有的同学都能把这个关键点猜到。
      这个时候,我会插进一些故事之类,人物的,治学的,然后再回来接着讲这个证明。我的假定是,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个证明,特别专心的同学,当然可以不听我的穿插,专注于构思证明。
       有些同学对此抱怨,我的教学评估中最主要的就是这类抱怨,认为跑题太远,希望我改进,我会削足适履么,那就不叫教育,而叫培训了。
       这主要还是智力问题,有些人智力够,就可以做到边听边想,而抱怨的同学,看来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他们也没有明白,自己干嘛要学数学,为了考试么。
       你连了解别的数学家的意识都没有,学的是什么数学啊,这种事情,还真发生在大学数学系的同学们身上,这些人,绝大多数将成为孩子们的中小学数学老师。
       同学们,作为老师,(我这里说得多一点),确实要练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很多数学家,报道上都有,他们打球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在想数学,不是说真的在推公式,指的是那份感觉。
       学数学,有没有把数学那份感觉学到,才是目标,我也不能说就一定能教到你们,但是,如果课堂上和课堂下,对数学家的经历,一点都不感兴趣,你学的是什么数学啊。

“偏心”问题:这个第三学期,评估中有几位同学说到这个问题。因为我跟同学们已经相处了很长时间,自然有些同学跟我走的近一些,相比于其他同学。
      我们对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给那些走的近的同学们多一些指点,利用的可是我的课下业余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教学速度,并不是按照这些同学来的,这才是关键。当然,一个教师,把一碗水端平,也是一个能力,我可能能力会有不足,但在态度上绝对不会,绝对不会发生,你来找我,我不理你的情况,但是如果你不来找我,也就别怪我偏心了。
      我们在下学期,也就是第四学期,会大力鼓励那些前进的同学们去自学,班上有个同学,明明达到了自学能力,这学期还是赖在教室里,我跟他建议过很多次,他也就是因此自学过几次,量不够。
      数学,还是要靠自学的,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班上的这批前进同学们都去自学后,我就可以更好地照顾到下一层的同学,这是我所说的教学方法的变换之一。
     “有教无类”只是一种教学理想,或者可以理解成一种机会公平,现实中还无法做到每个人都有完全相同的参数,每个同学都得到相同的发展速度。其实,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企鹅研讲上说过,真要能达到同学们均衡发展,一个人都不掉队,师生比应该是
1:6=1:(2×3)
课堂上,一个老师,6个学生,6个学生又分成3组,3个方向。如果是师生比再低一点
1:12
这个时候,同学们一定会有分化,有的好些,有的差些,也许差距不会太大。像我们这种上50人的班级,绝对会出现差距比较大的情况,这是教学规律,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改变的。

可惜的是,同学们的脑子都被某些东西给套套住了,(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把大家教傻了么,我用3个学期都改不过来么),看不见事实,都是思想上拿东西去套。你就是去套吧,也最好看看经典大师的著作和经历,拿这个来套,否则,你这不是很肤浅么。

所以我在寒假这次集训时故意问同学们,“你自私么?”,答案大都为是,但是同学们真地做到真正的自私了么,你们的行为都真正做到了符合自己的最佳利益了么。想做到真正的自私,其实挺难。我画了个图谱,这里就不多解释了,一会儿还要去做晚上的企鹅研讲。

慈悲                   智慧

         爱情(幸福)

自私                   愚蠢

一个人自私不可怕,怕的是既自私又愚蠢。佛家(和尚)为什么要强调慈悲,因为或多或少的慈悲,会或多或少地打开我们的智慧。

同学们都对爱情跃跃欲试,真正的爱情,还是要有点慈悲精神的。

所谓幸福,就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做好喜欢的事。

所以说,很多同学们不懂“事”,什么意思啊,干脆让我说白了吧,否则又有好多人听不懂,就是有喜欢的人,却不知道怎样去找到事,让彼此都喜欢地去做。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机制下出来的学生们,现在是大学生了,同学们掂量掂量自己在做的事中,有哪些是可以跟喜欢的人一起去做,去做好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654897.html

上一篇:什么是真正的奥数教育精神?
下一篇:孙维刚教学法的阅读笔记
收藏 IP: 173.192.170.*| 热度|

7 曾新林 王善勇 张骥 李宇斌 胡努春 tbudcs dailiangr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