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在线会议:初中生学完高中数学之后应该学什么?

已有 4255 次阅读 2023-4-12 14:08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在线会议:初中生学完高中数学之后应该学什么?

王永晖


我前天跟北京中学的骨干教师赵生初老师一起聊了4个多小时。我才知道,他原来已经做了很多教学探索,其实我们早就加了微信,感觉交流知道的有点儿晚了。


赵老师告诉我,他在北京中学的这一届学生,是从初一直通车带到高三的,初中三年,他们就已经把中学数学六年知识,基本上学完了,只剩下概率论一小点儿没教。那么剩下来的时间,尤其是高一、高二,他们在干什么呢?


他们现在才是高一,已经学了刘玉琏的《数学分析》的一部分,挑着学的,我听着,感觉像是沿着微积分的风格来学的。现在是在学梅向明等人所著的《高等几何》,里面有仿射几何,射影几何。


交谈中,让我再次意识到这个问题,初中生学完高中数学之后应该学什么?


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探讨,思考,为未来更多的这样的中学生,做预研。我这里先抛砖引玉一下,不是下定论,而是介绍一下各方面的信息,正好也为我们讨论这个议题的在线会议,召集人手。


赵老师目前之所以选择上面两本书,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那些知识,跟中学解题,还是有很大的相关度。相比起来,线性代数,中国数学系叫做高等代数,赵老师就不是太重视了,虽然说,线性代数,在如今计算机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世界里面,极为重要。


赵生初老师,是首师大数学系的博士,数学教育方向,导师是王尚志教授,王尚志老师在中国数学教育界的地位极高,曾经是教育部高中数学课标研制专家组负责人,退休前一直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


赵生初老师的学生们,按照他的教学方案来走,高一高二虽然学的是大学教材,但是高三复习高考题时,做题能力只会更强,更游刃有余。他的教材内容选择,也有这个背景,他这个项目也才能在北京中学长存。


我们这篇文章中筹备的微信群和相关在线会议,召集的参与人,还是有相当高的准入门槛的:

1.   如赵生初老师那样,曾经在某所中学,施行过初一到高三的六年贯通式数学教学。

2.   理工科方面的博士,至少是博士,同时也非常关注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做过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实践。  

3.   硕士级别,或本科,但是,深度地参与了孩子的数学学习历程,孩子目前非常优秀,达到的级别,接近于目前在孩子学业方面最成功的中国家长蔡笑晚,或者达到于,这位海外华人家长- -陈昕,她现在对国外名校的入学咨询也非常有经验了。


第1个条件的中学老师,估计目前中国还很少,欢迎前来联系,跟赵生初老师凑成一个小微信群,大家在里面交流心得。这些老师,即使在自己学校里面,想必也是比较孤独的,知音难遇,现在有了微信群,就不必有朋自远方来了,而是可以经常切磋,互相交流,形成一个研讨小团体了。


第2个的条件是,这个群准入门槛较高,我们就不邀请普通的老师和家长了,除非对方有足够的学问积累。这些学问深的老师们,科学家们,日常工作都很忙,国家和单位也都是给予他们重任,如果对中小学数学教育关心,愿意参与赵生初小组的讨论,我们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另外一个意思是,中小学的教学,当然必须有足够水平的师资才能承担,进一步的,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中小学老师们,校长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了,必须由更高一层级的数学家、科学家,来讨论清楚,确定方向,甚至是做出胚胎版实践,然后再由优秀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来落实。


落实得靠他们,但是教改方案的设计,是无法单靠中小学教师团队们本身的,因为这是定标准,定方向,定框架。普通中小学老师的学养,哪怕是地位高到名校校长级别,甚至进到国务院参事,也在具体学问领域,达不到的了。


既没有那个学养,也没有那个动力了,很多老师只是把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会觉得按部就班地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岂不是更好。


初一到高三的六年贯通式教学,也因此出现的极少,最著名的是孙维刚教学法,赵生初老师当年还是硕士生博士生的时候,去听过课。赵老师现在做的事情,在学习内容上,比孙维刚当年要多,加入进了大学数学教材。


我听了赵老师的介绍之后,心中还是稍有疑惑,所以专为此文。譬如说,是不是一定要像赵老师那样,挑那些跟中学做题比较接近的内容才学的,要是从大学角度来考虑,线性代数,无疑比梅向明《高等几何》书上的内容,更为基本和重要,应用面更广。


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呢?


因为有了赵生初老师的鲜活的教学经历,才促成我写就此文,否则只是空谈,也离开了具体的时代情景和国情。


我们这篇文章想考虑清楚的这个问题(包括微信小群和在线讨论会),在美国就不太有这个问题,因为美国高中生,实际上是太忙了,有各种资源和渠道,譬如说,它们有各科大学数学的AP考试,光把这些考试,一溜烟地考下来,基本上就没剩下来多少时间了。


还有各种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 科学竞赛项目。


那么,我们是不是直接把美国的种种,都照搬过来不就好了。可能也不是,照搬本身也不一定真正能够实现。譬如,我就知道,几年前中国教育界,数学教育界,就想把美国的那套AP微积分考试,借鉴过来,成为中国的CAP微积分考试,都几年过去了,也没什么太大的动静,据说,影响力也不大,有些名校中学,刚开始参与动力还挺大,后来也似乎不太起劲了。


那么,初中生学完高中数学之后,在高一、高二阶段,继续学哪些为好,就是一个我们可以深入考虑,可以从零建设的项目,而不像美国那样,已经有了范式模本,即使觉得里面还有滞碍不通之处,想改也未必好改了。


初中生就学完高中数学,这在全中国范围内,也还是有很多学生的,这件事情,现在已经不稀奇了。目前,比较稀缺的是,初中生就学完大学数学系基础课程,就我目前掌握到的客观数据来看,真正能做到的人数,还是少,很可能全中国就是在个位数,或者说,二十几人左右。


不过,大多数学完高中数学的那些初中生,恐怕是从小校外学下来的,赵老师的举动,意义在于,他们是班级建制,是学校行为,这个在中国目前,恐怕还是很少的。


本文主要关心的是这种建制,所以,请普通的家长们不要误入,我们讨论的结果,会向社会公开,供家长们乃至名校们参考,但微信群和讨论会本身,仅仅针对的是这些有资质,有学问,真正在这方面有发言权的人,不欢迎网络上那种闹哄哄的旁观,往往搞得真正的核心骨干静言。


对于超级数学天才来说,以及对于美国学生来说,本文后面的部分,其实就不存在了。就像我认识的超级数学小天才,是在初一甚至之前的时候,就看完了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而且用的都是名校那种高难度教材。这位学生,在初一下学期的时候,看的是研究生基础教材,由我们国家的孙斌勇院士指导,指导了8、9次。本来还可以指导的次数更多,因为他还要参加云南省的高联竞赛(获得第一名,但因为年龄小不计算在奖励名额之内),时间上稍有冲突还停了好一段时间。


对于这种超级数学小天才,他其实就跟大学生差不多,就像推土机一样,把教材往前推就行了。这个程度,当然比美国的AP课程,同样是教材式学习,难度高了很多。


赵生初老师,用他的教学情景,促发我继续进一步想这个问题,毕竟全中国这种超级数学小天才,每年只有几个,甚至只有1个(清华大学丘成桐计划的考试结果证明的)。


赵老师的班上学生,有获得高联竞赛北京市一等奖1人,但未进国家冬令营。这样的成绩,相当可以了,因为我们知道,北京的奥数生,长期以来,都是进入到人大附中奥数班的,其他学校就基本上很难在奥数方面拿到突出成绩了。


这些学生,虽然已经被赵老师培养的很强了,但肯定还是弱于我认识的顶级数学小天才的,他们在高一、高二阶段,怎么学,学什么,就是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了,反正现在也没什么AP课程,没什么大奖赛去吸引他们。


这类学生,数学学的很好了,比通常学生好多了,中学六年数学已经学完了。但是呢,奥数竞赛进入不到冬令营60人组,那么在奥数这条路上,这些学生也没劲走下去,赵老师带着他们去学大学数学,就是一种很有益的探索。


不过呢,赵老师的聊天,就给我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情景:这些高中生,毕竟跟大学数学系本科生不一样,没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学数学啊。


他们还有其他各科,甚至有相应的组长级老师劝这些学生,你们现在没必要把那么多时间放在数学上,反正高考也不考啊,你们应该把目前的数学时间砍掉(一半),用在其他学科上,这样高考总分才能高啊!


赵老师的上一届学生中,高考成绩非常好,几位进北大清华的,其中有一位高考总分超过700分。


赵老师对于这种做法,也很无奈。他比我还更加清淡,不过还是带着尴尬的笑容说,那些听了此建议的学生们,效果并不好,其他成绩没提起来不说,数学成绩反而却降下来了(在退出了赵老师的数学课堂之后)。


我很震惊,难道学生的成绩,跟师资的关系有这么大!


赵老师解释,数学时间砍掉用在别的学科上,说是那么说,想是那么想,但是真正落实的时候,这些学生恐怕是把那些时间,用在了打游戏、玩上面,退出了激荡拼搏的人生,就没有那么大的拼劲了。


作为一位老师和成年人,我很明白,能听懂赵老师的意思!


那么,对于这类学生,他们还没办法像超级数学小天才那样去推土机般闯数学,能够把大学数学教材的整本书,一本一本拿下来,也没办法像大学数学系学生们那样,有那么多的时间学数学,因此,他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并不反对高中生要各科平衡,也不反对高考总分要高,这些都是现实的考虑,我们尊重这个前提条件之下,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现在要想出来的办法,不是去变相地提高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时间,从而可以像数学系学生那样去啃某一本教材,当然,实际上具体计算课时的话,拿下单科某一本教材,也仍然是有可能的。


我们只是说,如果有可能的话,学生们自己也特别喜欢,把自己周末本来用于休闲、打游戏的时间,但不侵占周末体育锻炼时间,用来做数学学习项目,这样的时间扩展,就也还可以。


那么,就这些时间,我们拿来怎么用呢?


赵老师的数学课堂时间,是普通班的一倍,毕竟他们班还是很特殊么,达到了每周8小时。赵老师的课堂,是这么使用的:不是全由老师在上课,而是把课堂时间都提供给学生们用来读那两本教材,学生在看不懂,卡住的时候,就提问,有些问题必须老师回答才能解释清楚,立下示范和标准,而有些问题,由其他同学回答就可以了。


他们就是这样推进的!


这个做法本身,已经非常好了!所以,赵老师的学生们,课下的数学作业并不多,而且不是硬性任务,可做可不做,全由学生自己心意决定。


我们想讨论的是,这些学生,高一高二课堂的内容,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方案,可能的教学框架性方向。我们想把这个问题,从哲学级别先建立起来,这样就能够高屋建瓴,用于各种具体情况之中了!


除了像大学数学系那样,一步一步地去读教材,或者说,精选一下读简化版,我们还有什么其他可能的选项,其他可能的指导思想么?


我用示例法,来一步步介绍我的思考,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聚起一些老师们,共同思考、讨论和实践。


我下面的示例,都属于PBL教学法,这个教学法的大体意思是,做法上,更接近于读论文,论文中一般都是有一个主定理或主思想的,一切的攻打,都是为了这个龙头在服务。这就跟教材不一样,教材是网状的,希望将尽可能多的知识一网打尽。


也就是说,即使是读教材,我们这些有经验的数学家、科学家,也要从教材中,选定出一个龙头级目标,告诉学生们,把它弄明白。那些为了攻克这个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由我们这些数学家/科学家,用科普级/框架级的方法,告诉给学生们,具体的细节,他们下去再学,入门领路须口授。


这种科普级/框架级的方法,目前叫做费曼学习法,很多人都知道了。但实际上,普通的学生,只能使用费曼学习法的第一点,即尽量用自己的理解来复述知识,第二点,做到科普级/框架级,实际上根本是不可能的,这往往只能由浸淫这个学科很多年的数学家/科学家才能做到,书里往往不写,随着目前网络视频的流行,希望将来可以借此形式会出现的多一些,目前还不行。


譬如,数学分析,对于适当程度的学生来讲,那种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比较较真,推理能力很不错的同学来说,有这么一个龙头:


菲赫金哥尔兹《微积分学教程》教材里面的,求和号与积分号组合在一起,有好几种组合方式,这些组合方式下面,交换顺序的问题,我们一般称作收敛性定理。


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这是非常纯数学的一个项目,纯数学的意思就是严谨,如果交换顺序不讲究严谨,不讲究严格的话,那么数学界的很多著名猜想,譬如Riemann猜想,立刻可以证出来。


数学家们,搞的就是这么一个事,为人类的严谨性精神,把守最后一道大门,为人类世界提供以此为基础的理性知识。


这个项目,也不需要学生具有多少的创新精神,就是老老实实地把书读下来。读完后弄懂了,写成自己的笔记就成了。


我曾经指导过首师大的一位本科生,就是这么干,获得了国家级本科生科研奖项。他在申请书中,有一项要求,要他填写,本人有什么创新贡献,我最后拍着桌子,逼着他老老实实地写下,本人尚未有任何创新贡献,只是把Heath-Brown这篇论文,真正读下来了,老师帮我检查了10个小时,确定我每一步都会推。就凭这点儿,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国家级本科生科研奖项,带奖金的,不知道后来首师大有没有转账给他。


Heath-Brown这篇论文,高中生只要会一些复数的知识,也能读懂,都是初等数学为主。实际上,这篇论文是可以做一定程度的改进,从而在申请书中就可以说有创新了,并不算难,但是因为那位本科生资质还是有限,自己想不出来,我又不能替他写吧。


北京市,一直是有这种中学生做科研小论文,科学家指导的方式,但是,我为什么并没有参加他们的组织呢。原因在于,我点开他们的网站之后,创始人、领导者的名气都很大,好多个院士之类的,数学界因为院士相对少,好像没看到。


网站上介绍,他们已经做了有二十年了。但是,这二十年下来,学生做的论文,做的项目,在哪里呢?网站上根本看不到,这就流于形式了。


所以,像这种光是走形式的活动,表面上看科学家也挂名了,每个学生也都有指导导师了,但是,一届届学生之后,这些学生的东西,在哪里呢,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呢。


我对于这种公开性和透明度,都非常不高的此类中学生科研项目,兴趣不大,即使我确实可以指导某些学生,我也不报名不参加,想让我参加,你得拿出来你们历年做的事才行啊,拿出来至少让我们看看啊?!


科研小论文,或者是科学小论文读书笔记,这种PBL项目的好处就在于:一是,时间要求性,没有读教材那么强,为了攻读一个主定理,为这条主线上服务的相关知识,有时间的话,就读的透点儿,顺藤摸瓜多读一些细节证明,时间少的话,就读的少点儿,掌握住指导导师所说的科普性/框架性脉络,集中攻打主要关键之处即可。


二是,这可以更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读书跟做科研,还是很不一样的,PBL项目,更类似于做科研,相对更刺激一些。


PBL项目,也可以用来做经典名著读书项目,这个在数学方面倒不常见,主要是在其他学科。美国有几所名校College,其本科生教育的著名之处,就在于那些本科生要花大量的时间,读名著原版。


我们高中生,其实也可以这样做啊!


实际上,我是不太赞成本科生College读经典名著的,直接读现代教材,不就好了么。花那些时间,真是有点儿浪费(以后真正成为科学家了,获得大学教职了,再在闲暇阅读时间,比如自己思想卡壳之时,阅读消遣一下就好了)。后来,我查了那个名校College的数学科研情况,确实很差,老师自己都不做科研,不懂科研,那还谈怎么去理解名著呢,很容易弄成玄谈。


不过,对于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来说,正是人生中充满梦幻的年龄,这个时候,如果是高中生自己愿意,而不是教师指定的,他们愿意深读某本名著,我还是乐观其成的。


譬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挺好了,但是,要注意,不要光看名著的原本,后世学者对该著作做的相关解读,譬如科学史专家们的解读之类的,应该同时看看,这样,才是当做一个科研项目。一个PBL项目的含义,不光是这本著作本身说了什么,关键在于,它对于我们后世的影响,要查参考文献,不要光靠自己瞎琢磨。


再譬如,现在有不少家长,推动孩子小学生高年级阶段,学习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我是觉得不太合适,直接看教材可能更好,但是,也真有极为特殊,极少的孩子,能看进去,很喜欢看《几何原本》,而不是内容也很丰富、也很正规的国内外经典平面几何教材。


一位高中生,如果很喜欢《几何原本》,把它当作一种研究项目,搞清楚里面的来龙去脉,道道,其实也是很合适,很好的!


那么,什么叫”好“呢?我们要给”好“,一个比较清晰的哲学性解释吧。


我们想,”好“这个字,除了能够给高中生,提供大学阶段更为基础、应用面更广的学科知识之外,譬如,线性代数,无疑就罗列在其中,微积分更是了。


”好“的另外一层含义,就在于这位高中生想读,自己非常感兴趣,就想往里面读下去。只要自己有兴趣就行,这个时候,老师提供的只是一种技术性支持,一种哲学性评估而已。


你感兴趣的这个事,在人类历史上,重不重要!


大家知道,特别重要的数学问题,本科生都做不了,甚至都读不下来,更别说高中生了。我们这里所说的重要,指的不是数学猜想本身,而指的是,是不是接近数学猜想这条主线。像我前面示例说的两个数学小项目,一个是跟Riemann猜想有相关背景,另一个就直接是Goldbach猜想领域的一篇重要论文,是更多更重要的后继论文的起点之一。


当然,这些科研小项目,能拿的出手来,就得靠我们这些大学级别的数学家/科学家了。


实际上,最顶级的奥数题,IMO奥数竞赛题目,很多都是数学家写的,往往还都是高手数学家。他们把论文中某种成分摘出来,就变成一道奥数题了,全世界之前都没有,才能用作最顶级的奥数竞赛题。


如果用这个眼光来看,IMO奥数题,也可以作为高中生的PBL项目。这里要插播一句背景解释,先不说数学教学本身上的做法。前面不是说过了么,赵老师的学生,虽然也获得了高联一等奖,但是进不了冬令营,也就相当于没法走奥数竞赛获奖上名校这条线了,得老老实实走高考了,高考拿高分才是实在。


我这里怎么反而又提起奥数题了呢? 实际上,我虽然反对小学奥数

小学奥数不适合大多数孩子的理由

小学奥数不是真正的奥数--借喻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演讲

小学奥数不是真正的奥数

但是,我反对的不是奥数题本身,而是为了拿成绩,为了应付考试,所采取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办法,非常不适合小学生,容易把他们带坏,即使是那种高智商的天才级孩子,也仍然可能被带坏的,不光是普通孩子。


高中生,正是人生中做难题的时机,高中生喜欢做做难题,挺合适的。像赵老师的学生,拿不了奥数奖项了,没必要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奥数竞赛应考上面,但是,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很多折衷地带,很多智慧的选择的。


首先,即使对于普通优秀级高中生来说,如果他们想接触到一些比较好一点儿的数学主线知识,实际上目前也只能在奥数范围内碰到,如,初等数论,组合数学,图论。因为其他正常的中学教材里,删掉了,没有了。


其次,像赵老师的这种更加优秀级高中生,学数学的时间,仍然是比较多的,比普通学生肯定是多,也有兴趣。那么在他们这个可以投入的数学时间之内,用下面的办法,做做某几道奥数题,也仍然是可供考虑的选项,即属于我们所说的另一个示例。


这样来做:由学生自己,或者导师,选定某一道IMO奥数题,作为山顶的顶峰,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说是导师觉得有价值的,但是,超出了学生能力还是好多,学生是不可能靠自己做出来的,否则,他就进冬令营甚至国家队了。


学生现在就可以拿这道IMO奥数题,作为PBL项目的龙头,为了达到这道奥数题,学生的研究项目就是,怎么为后继的学生,设计出一条路径,这条路径上都是题,但都有个主线,就是为了最终达到顶峰而设计的,没关系的就要删掉,别放到路边分散注意力。


这样做,就是PBL项目的价值之处,不像是读教材那样苦闷,而是比较活泛,比较容易吸引到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控制住时间,不至于像读完一本教材那样耗时过长,只有顶级小天才才能干完的那种。


国外,PBL项目做高了也能拿奖,也有那种中学生科研大奖赛,要拿名次,跟高考(名校)有关。我说的这种,起步比较容易,起步阶段跟读书类似,目前国内尚无渠道以此拿名次,但是,也相对有个好处,就是自己喜欢自己就干,有多少时间干多少,不用害怕投入太多,导致其他科目被挤时间,将来一旦没有名次,就两头落空。


我们这种想法,跟之前的博文是类似的:

新形式奥数竞赛的设想 续之一

改变奥运会模式:新形式奥数竞赛的设想

对于赵老师属下级别的那些高中生来说,也许读什么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可以是大学教材,也可以是奥数竞赛题,更关键的恐怕是,是以PBL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并且这个PBL项目主线龙头,正是学生自己非常希望搞清楚的。


最关键的是求知欲!


PBL项目,具有的另外一个特点,或者说好处是,符合现代教育的新哲学,即,

山型教育培养T型人才.

T型人才的说法,网上就有,大家自己查一下。山型教育,指的则是,山字的那一横,就是基础学科知识,是奠基的,而那三个竖,指的则是PBL教育方式,每个学生的PBL项目,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班上,可能有很多个竖。


PBL项目,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项目结束结题的时候,要做一个汇报展示。那么,山字的每一个竖,所属学生就搞的特别透,同时呢,对于其他同学的竖,又可以通过汇报展示这个过程,获得一个科普级的了解和感受。


这对于高中生,乃至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这个阶段,属于孔子所说的“立志”阶段,关键的不在于做什么,最关键的在于,他们的思考和活动,促进了他们将来选择做什么。


所以说,高中生们,有可能长大成人之后,真正搞的那一竖,也就是他的专长专业,不是他当初高中生课堂上的那一竖,倒很有可能是听来的别的同学的那一竖。


这样,也就真正把教学搞活了,也真正达到了高中阶段乃至大学低年级阶段的核心任务,立志选专业方向。


大学本科生阶段,在能力上还有一个核心任务。赵老师跟我讲他的教学方式的时候,谈到课堂上学生先读书,再集中答疑,我立刻插嘴到,那您的学生,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了

读书能力:大学本科生建设的最关键目标、最主要目标

读书似爬山 研究如挖井

不过,鉴于高中生时间有限的特点,鉴于做中学的好处,鉴于立志选专业的精神,我们把这种读书,跟PBL精神结合在一起,似为最佳,这即是本文开初,想追寻到的哲学级指导精神、方向。


我们准备把赵生初老师激发的这个教学讨论微信小群,定名为"中学数学高阶段大纲讨论群”

联系人: 研究生助教 张璇  微信号 xxxzzz_11  请向张璇表明符合我们的准入门槛,以保证我们的这个微信小群,小而精从而能够谈正事。

如果符合条件2, 正好是认识我的学术界精英们,直接微信告知我即可,不用经过张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383957.html

上一篇:哲思大学是什么之:大学生跟外卖骑手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中小学以学堂制/书院制为构件的设想
收藏 IP: 111.205.2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