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Usun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MUsun1

博文

再谈‘君子中和’--我代孔子替教授答疑

已有 3327 次阅读 2018-9-2 15:00 |个人分类:思考思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哲学, 人生, 教育, 信仰

 

“君子”怎样达到“中和”的境界——“四书五经六艺”的循环实践中,我提到‘四书五经’是对‘君子中和’的理论阐述和先贤实践,‘六艺’是后人修习‘君子中和’要做的实践。只有理论是空谈,只有实践是蛮干。总的来说‘有理论有实践’才能算得上一个可以让人修炼的学说。在圣人是怎样炼成的中,进一步区分了实现‘君子中和’的四个境界。在《儒家、墨家、道家与法家的异同在于各自所认定的准则 》中对比阐述了,各家对自然法则的概括:道家说道,儒家讲礼,法家言法。在儒以仁大于法;侠以义高于禁 so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进一步区分了三家对自然法则概括的异同。而为什么需要信仰,我写在了《人的共同理想 》和《论人类的最初本性——惰性 》中。在这里中国传统宗教和学说,概括‘自然法则’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处在直接概括的阶段。国外宗教将‘自然法则’拟人化为神和上帝。拟人化后容易被普通人理解但是却更加脱离其为‘自然法则’的本质。这里暂且不讨论这种拟人化之后的结果。

以上为理论阐述,在实践‘君子中和’时,我写了《为什么学校和监狱一样! 》 《教育的本质和“阻塞”与“疏导”两种教育方法 》 《谈一点教育心得 君子中和----放大快乐转移悲伤 自私是人的一种本性——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博爱 。这些都是以儒家的是非标准为依据形成的行为准则。很多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这当然正常,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求同存异’便是。

要想理解‘君子中和’需要理解以上文章或者自行研读‘四书五经’,当然我是以时代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儒家经典的。比如儒家最讲究的‘礼’,孔子时代认为是周礼最好。我把它看作一种‘法则’,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法则。每一种社会基础都会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礼’,所以这个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儒家讲究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显然我们就不要学射御了,去学点新时期更需要的技能更好。

大学里讲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我们要划分个‘1234’。不然还不会走就想跑只能‘事倍功半’。刚刚提到《大学》里讲理论,《论语》里说实践。本文就‘修身’来谈谈《大学》和《论语》的理论和实践。

《大学》总纲里很有名的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段写的真是妙,妙不可言。提炼出来就是‘修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比较《论语》中孔子的实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在圣人是怎样炼成的中,我概括为四个境界:开悟,小成,大成,圣人。很容易把这四个境界与八目相对应。开悟(格物、致知),小成(诚意、正心),大成(修身、齐家),圣人(治国、平天下)。我们再把这四个境界和孔子的一生相对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开悟(格物、致知)),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小成(诚意、正心)),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成(修身、齐家))。有人可能奇怪,最后一个境界还没有呢,孔子明明是圣人,而且是第一号的圣人。孔子确实是圣人,但是这个圣人是‘生后圣人’而非‘身前圣人’。孔子活着的时候还不是圣人,其圣人之名盖因其‘万代师表’。孔子自己也说过,自己远远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这里应该指的是君子的最高境界——圣人。

如此对应起来,想必就容易理解得多了。然而对这四个境界的理解和解释还是有不少问题的。首先看看百度知道的专业回答(虽然不足为训,但是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理解):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
致知: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治国:管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乱(实现祖国统一)。

我的理解是:

格物、致知:格一物致一知,吃一堑长一智。至于说格多少物致多少知才能到下一个境界,这就因人而异了。
反正不会是‘穷究事物’,不然人一辈子就只能在这一步了。万物都是相通的,所以没必要去格万物,
当你觉得格得差不多了,你自然而然就自己知道了,便会自然过度到下一阶段。

诚意、正心:诚实本意端正本心。这里的‘本意本心’便是自我,当你通过‘格物、致知’真正认识到‘自我’时,
便算‘诚意、正心’。何为‘本意本心’,一方面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本意本心’由‘格物、致知’而来,
格的是自然之物,致的是自然之知,一般这个‘本意本心’应该反应的是自然法则。
如果不是,那就有可能是走火入魔了。起初的‘格物、致知’是‘得一物格一物,格一物致一知’,
当‘诚意、正心’后,你会自主选择‘格什么物致什么知’。这时世界虽大,事物虽多,
但你已经了解了自己的‘本意本心’,知道自己的一生该做什么了,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生的了。

修身、齐家:完善自身惠及周围。认识到‘本意本心’后,然后根据自我认知再践行‘格物、致知’,
直至完善自身并能够惠及周围人使自己及周围和谐。一个人一生能达到这个境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孔子生前也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已经是自身圆满,并能去教育引导他人去实现自己的圆满了。
至于能否达到最后一个境界,还要看时机天意。

治国、平天下:成就圣人之功,使国家安治天下太平。在达到‘修身、齐家’的自身圆满后,
如果能成就圣人之功,便能达到圣人的境界。第三境界的‘修身、齐家’自我圆满已经是个人修养的极致了。
要成就第四境界需要‘建大功立伟业’,能不能‘建大功立伟业’,除了自身素质,还要讲究‘时机天意’,
不可强求。所以才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普通人一生能够做到‘诚意、正心’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修身、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更是全凭天意。不过不论如何一开始就应该有这种‘1234’的意识。不然本末倒置浑浑噩噩一辈子也不知道在追求什么就比较麻烦了。正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知道了这‘1234’,能实践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不必强求。

今天看到博文照镜子——教授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于是评论道,A教授应该是‘格物致知’了,还没有心思进入下一阶段。所谓‘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所以下一步是‘意诚心正’,达到‘意诚心正’后便能做事由‘心意’,而非被生活牵着鼻子走。’看到博文做个骄傲的河南人,遂评论道‘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何必区分什么河南人河北人,你家人我家人。社会的尔虞我诈都是起源于区分远近亲疏。’这里无意批评,只是有点惜乎‘如今人们的地域意识还很强,同乡聚集在一起,排斥外乡,区分远近亲疏,而且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

并非小可好为人师,确实感叹‘子之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教授尚且如此何况众人乎!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有些’本末倒置’ 了。博士毕业本是在某一领域已经大成,却一开始不能被教给这些‘人之常理’,在后面的生活中必将有难解的疑惑。我也是在生活中遇到疑惑后,才‘亡羊补牢’返回求教经典的。已然算是‘有病才投医’了。教育教化应该‘治未病’,所以这些基本的人生哲理和古人几千年积累的人生智慧,应该从一开始就让人知道。因为这是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的,应该是必修课。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被遗忘太久!毫不夸张地说‘君子中和’对于自然法则的概括,作为信仰要比世界上其他信仰神和上帝的高级得多。虽然这些都是对‘自然法则’的概括。要理解‘君子中和’需要更高的修养。

在教育没有普及的时代人们只知道拟人化的‘自然法则’——上帝就可以了,在教育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必须认识真正的’自然法则‘——君子中和。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受到’上帝代言者‘的愚弄,认识‘君子中和’便能直接和‘自然法则’对话。

于南京2018090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4297-1132351.html

上一篇:精选博文的平均点击率和评论数
下一篇:到底是谁该为\'女博士生娃\'买单?
收藏 IP: 119.78.21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