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西方向我们输出了一个文化形象——绅士。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绅士给我们的感觉是讲礼貌。这大概就给了我们一个普遍的印象,西方是个讲礼貌的地方。当然稍微有些思考能力的人都能想到,不是所有的西方地界都讲礼貌,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是绅士。但是至少给我们一个印象是,西方是追求礼貌,崇尚绅士的地方,落了个好印象。这样看来人家宣传不错,用最简单的词语输出了自己的文化内核——绅士礼貌。
相比之下我们中华民族在西方的印象是怎样的呢?听到最多的有‘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的‘满大人’那样的阴险形象和内向隐忍的各‘扫门前雪’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不受西方待见,也不是我们自己认识的我们。可能是西方故意给我们扣的文化帽子吧,有点用心险恶。可见西方并不厚道,我们把西方想象成‘绅士礼貌’,西方待我们是‘阴险狡诈’形象。所以我们不得不重申我们的文化核心。
那我们中华民族真正之文化内核是什么呢?窃以为是‘君子中和’。相比于绅士我们更崇尚君子,相比于礼貌我们更追求中和。那绅士和君子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绅士追求礼貌,君子追求中和。那礼貌和中和的区别是什么呢?引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中的一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说,人类的品德大概分三个层次:道德、仁义、礼法。当人无法体悟道德时,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仁义,当人无法掌握仁义时,只能再退而求其次依靠礼法。‘绅士礼貌’显然是依靠礼法的层次,而‘君子中和’至少是追求仁义的层次。
那仁义和礼法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主动和被动。仁义的基础是恻隐之心是共情能力。看到婴儿在井边爬,是不是想一想都一身冷汗?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人能视若无睹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正是这种共情能力使人类天生就有仁义。这种仁义是基于人性自发产生的,‘君子中和’是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保持本来的善不被外界污染,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人君子的和谐社会。相比之下礼法就很好理解了,如果精神层面做不到仁义,那就只好追求形式上的礼法了,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能依靠礼法的强制性刻意推广,最终期望形成一个人人绅士的法治社会。
‘君子中和’比‘绅士礼貌’更注重内在和主动,这也许是中华文化中‘慎独’精神的体现。‘君子中和’如果能落实好,那就会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和谐社会;而如果是仅仅落实‘绅士礼貌’那会遗留很多弊病。比如‘绅士礼貌’只要求外貌看起来讲文明懂礼貌,忽视内心的真实善恶,恶人可以看起来非常讲文明懂礼貌,这甚至是恶人刻意装出来行骗的手段,如果一个人特别讲文明懂礼貌,那他可能是不怀好意。只有向内心深处浇灌善的源泉,才能保证内外如一地真善有礼。‘绅士礼貌’想要落实地很好,就得全方位监督,我们不能把全世界都按上摄像头监视人们的一举一动吧,那么在没有外界监督的地方‘绅士礼貌’的礼法就很危险了。只有融入‘慎独’精神的‘君子中和’才能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因为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监督,没有一个人能比自己更好地监督自己了。显然‘绅士礼貌’是一个局部最优解,不稳定;而‘君子中和’是全局最优解,很稳定。
中华民族之文化从来不是追求‘绅士礼貌’,而是追求‘君子中和’,因为只有‘君子中和’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君子中和’的人一定看起来‘绅士礼貌’,‘君子中和’的社会一定看起来法治安定;但是看起来‘绅士礼貌’的人却不能保证一定‘君子中和’,看起来‘绅士礼貌’的社会不一定能保证和谐美好。‘君子中和’的仁义包含了‘绅士礼貌’的礼法的全部积极因素,同时也提出了‘内外一如’的更高追求。‘君子中和’是‘绅士礼貌’的更高形态,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文化内核。我们应该让西方知道我们的追求,我们应该让西方知道我们的民族追求‘君子中和’。当‘绅士礼貌’知道了自己的更高形态‘君子中和’,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向这一更高形态学习。‘君子中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传播‘君子中和’,输出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我辈义不容辞。
有兴趣的读者请看系列小文君子中和之四十不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