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先生说,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里物理学有三个重大发现,其中两个半是爱因斯坦搞出来的。其余成千上万的学者一起分享最后半个。在科研领域中这个大概是可信的。不像文学里大家称赞人喜欢夸张,比如,谢灵运尝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大抵就是在说大话了。他们之中没一个人才华比得上屈原或司马迁。
有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而其中爱因斯坦一个人的贡献超越了其他所有人的总和。这说明一个问题,科学研究工作不太可能是一项体力劳动,极大可能是一项创造性的脑力活动。
然而身在科研圈,我却深深感受到,大多数人把科研当做了一项体力劳动。大部分的研究生和老师都会追求发很多文章;对知名学者的介绍也常常提到,发表了几百篇文章,有多少头衔;杂志期刊越来越多,一个貌似很科学的衡量学者影响力的指数是H因子,基本是量化其发了多少文章,每篇文章引用率多少。这些指标和追求,明确无疑地让初入这个圈子的人觉得科研活动是一项体力劳动。
你只要加班加点,一周工作70个小时以上,多做成果,多发文章,就能慢慢融入这个圈子,直到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刚来时,我们学生之间私下流传着前辈的光辉历史,某某某高产的时候一年能发十多篇文章,平均一个月一篇。我们惊呼为神人。最近听一位教授说,他见过的唯一一位上了教授还保持高产的人,一年能发数以百计的文章,平均两三天一篇。这更超出了我的想象。真神人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圈子崇拜的对象已经变成发文神人了。两三天发一篇文章,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除了滋养了很多学术期刊,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意义。这样搞无疑是把科学研究当做了一项体力活来对待。大家互相卷文章的数量,开启疲惫的科研生活。有朝一日文章积累够了有位置了就可以躺平了。
我能理解为什么科研会变成一项体力劳动,因为科研渐渐变成了一种工作属性的东西。考核要指标,没有什么是比数数更简单客观的指标了。但是这样搞,会让科研是体力劳动的观念深入人心。即使我们拥有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发数以万计的论文,也无法比得上人家有一个爱因斯坦。将科研当做体力劳动,只能是跟着人家后面跑。
科研应该是一项创造性脑力活动,需要灵感。当人们埋头苦干时,灵感往往就睡觉了;当人们无所事事时,灵感可能会比较活跃。如何激发灵感,如何激发创造力,应该是科研圈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个很难,灵感很难驯服和把握。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知道该排除什么。首先要排除把科学研究变成体力劳动。
警惕把科学研究变成体力劳动应该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脑海里应该有的东西,至于警惕完之后该怎么做,那就交给他们各种大脑中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