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以肝脏脂肪堆积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该研究表明,十四烷基硫代乙酸(TTA)通过增强线粒体功能和恢复脂肪酸代谢,可明显减轻米屈肼诱导的肝脏脂肪变性。此外,TTA可提高Δ-6去饱和酶和延长酶的活性,这表明血浆中γ-亚麻酸的水平、估算的Δ-6去饱和酶以及n-6延长酶指数可作为脂肪肝的预后标志物。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Resmetirom——一种靶向肝脏的甲状腺激素受体β选择性激动剂——用于治疗患有中重度肝纤维化的非肝硬化MAFLD患者。尽管这一批准标志着肝病相关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肝脏脂肪堆积仍是进展为脂肪变性和肝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肝脏中的脂肪堆积主要由脂肪酸(FA)摄取、合成及处理之间失衡所致。在MAFLD的发病机制中,除了线粒体FAβ -氧化作用减弱和肝脏FA合成的潜在增加外,游离FA向肝脏的输送和转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鉴于此,来自挪威的研究团队近期通过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中添加米屈肼,探讨了线粒体FA β -氧化作用减弱如何影响FA组成以及估算的延长酶和去饱和酶活性。
实验模型及结果概要
“我们发现,十四烷基硫代乙酸(TTA)能有效减轻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喂养的小鼠体内由米屈肼诱导的脂肪变性,”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Rolf K Berge表示,“TTA不仅能逆转由米屈肼引起的Δ - 6去饱和酶(D6D)活性和FA延长的改变,还能缓解血浆中左旋肉碱和酰基肉碱的耗竭,同时促进过氧化物酶体β -氧化。”
值得注意的是,TTA通过抵消由米屈肼诱导的FA合成和延长方面的变化来防止脂肪变性,特别是通过抑制与肝脏脂肪变性相关的D6D来实现这一作用。
另一位通讯作者Lise Madsen指出了一个有趣的发现,“从头合成FA的增加并未对米屈肼诱导的脂肪变性产生影响。相反,FA延长和去饱和的改变在肝脏脂肪堆积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该研究发现,TTA能使米屈肼诱导的甘油三酯水平降低80%,并恢复D6D和延长酶的活性。此外,血浆中C18:4n - 3和C18:3n - 6的相对比例可作为肝脏脂肪变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循环中γ -亚麻酸的水平以及估算的D6D和n - 6延长酶指数则可为脂肪肝的疾病进展提供了有价值的预后标志物。
该项研究现已发表在期刊Liver Research上,欢迎领域内学者同仁积极阅读、下载:
Bodil, B., et al., Meldonium-induced steatos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delta 6 desaturation and reduced elongation of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iver Res, Volume 8, Issue 3, 2024, Pages 152-164, https://doi.org/10.1016/j.livres.2024.09.001Liver Research于2015年度获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资助,于2017年3月创刊,以季刊形式发行,是双向(对读者和作者)免费获取型期刊。期刊主编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规划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刘允怡(Lau Wan Yee Joseph)教授共同担任。
期刊致力于肝脏疾病领域研究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旨在促进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在过去的五年中,期刊推出多期有关肝病前沿研究专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期刊现已被ESCI、Scopus、DOAJ、Embase,及CSCD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推荐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