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关注日美的地震火山活动:北半球高温异常值得关注

已有 1024 次阅读 2022-6-22 03:5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关注日美的地震火山活动:北半球高温异常值得关注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当前北半球高温打破历史记录,与温室气体的平稳上升相矛盾,这意味着地球已处于地下热能突然大规模释放阶段。WMO组织表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还为时过早。然而,这与WMO对气候变化的预期是一致的——热浪比过去更频繁、更强烈、开始得更早。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1004528

       据时事社东京19日报道,日本警察厅已经开始为富士山可能喷发做全面准备。富士山高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

       这几天,在我国多省高温的同时,欧洲、美国、中东等地也遭遇了热浪袭击。在欧洲,6月17日西班牙测得44.5摄氏度的高温,为欧洲有史以来最早;而法国也测到了42.3摄氏度的高温,同样打破了历史纪录。

       在欧洲热浪之前,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录得史上最早的102华氏度高温(38.9摄氏度),而随着干热气团东传,下周得克萨斯、路易斯安娜、亚拉巴马、密西西比、佐治亚等州有可能出现42-46摄氏度的高温,而明尼苏达、威斯康辛、密歇根也可能逼近40度,加州将从20度直窜至40度上下,不少地方有可能打破6月纪录。

       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全球热异常,北半球地下热能的释放值得关住。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径向变化规模小,纬向变化规模大)。这一周期变化为13.6天和18.6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0771.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高纬度地区地球表面收缩,径向扩张;2023-2025年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高纬度地区地球表面纬向扩张,径向收缩,这是2020年地球自转变快和2021-2022年北半球高温异常的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3675.html

       南极圈的扩张将导致2022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面积变小,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特大地震的统计规律: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发生 

事实上,我们早在2005年就发现了这一重要规律,并在2005、2006200720082011年先后发表文章,阐述了全球大于等于8.5级地震的拉马德雷周期及其形成机制,并对今后发展趋势作了长期预测。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1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0

66

0

2

2000-2030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2  全球1890-20128.5级以上地震的分布特征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所在纬度

月亮赤纬角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北纬39.3

最小值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南纬0

最大值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南纬28.55

最大值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北纬55

最大值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南纬7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北纬28.9

最大值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北纬55

最大值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北纬51.57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南纬38.29

最小值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北纬44.9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北纬61.1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北纬51.21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南纬36.12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东北地区

9.0

北纬38.1


冷位相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04-11

2014

2015

2016

2023

2024

2025

印尼苏门答腊

未发生

未发生

未发生

发生可能性增大

发生可能性增大

发生可能性增大

8.6

北纬2.30

 

最小值

最小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大值

最大值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注:1890-1924年、1047-1976年、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25-1946年、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956.html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3722.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地理教学》,2008,(5):1-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Li Guoqing.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 Adv.Atmos.Sci. 2005, 22:359-37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5231.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28776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655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3722.html


相关报道

意大利十余城市拉响高温警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6-21 20:28


意大利卫生部当地时间21日对该国10多个城市发布未来几天高温警报。

21日、22日将有包括都灵、博洛尼亚在内的三座城市触发高温最高级别红色警报,而次级橙色警报覆盖城市数量将从21日的5个达到23日的10个,其中包括首都罗马。预计罗马最高气温在23日将达到38℃。

意大利卫生部提醒民众,高温天气可能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孕妇等群体的健康构成威胁。(总台记者 殷欣)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8W3sQzS8hg


美国高温肆虐,最受伤的还是非洲裔 

2022-06-21 19:17


一场热浪席卷美国,本月多个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历史纪录。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6月20日报道,目前正在席卷美国中西部的高温天气将会继续向东北部地区扩展。高温是美国与天气有关死亡的头号原因,而令人震惊的是,高温致死竟然也有明显种族差异。面对热浪肆虐,美国最受伤的依然是非洲裔群体。根据CNN的报道,纽约市卫生部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纽约市每年夏天都有数百起与高温有关的死亡事件,其中非洲裔的死亡率是其他族群的2倍。报告认为,这种结果是美国结构性种族主义造成的,种族主义“创造了有利于白人而不利于有色人种的经济、医疗、住房、能源和其他制度”。非洲裔高温致死率远高于白人,只是美国种族主义侵害民众健康权的最新案例。新冠疫情早已让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暴露无疑。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但在结构性种族主义制度之下,白人的命显然要比少数族裔“更贵重”。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https://www.sohu.com/a/559573137_162758

中国北方持续高温局地突破40℃ 夏至后会更热吗?

2022年06月21日 17: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 陈溯)6月中下旬以来,中国北方多地经历了多日“炙烤”天气,多地气温突破40℃。6月21日17时14分,中国迎来夏至节气,也标志着炎热的盛夏正式开启,随着夏至的到来,未来高温还会持续加码吗?

    资料图:陕西西安市民遮阳出行。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夏为大,至为极,夏至日标志着万物壮大繁茂到极点,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也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

  从夏至日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就是所谓的“夏至三庚数头伏”,因此,夏至日也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开启。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夏至日到来之前,北方已经经历了一轮大范围高温天气。15日以来,高温占据了北方多地天气的主流。截至目前,陕西中部、河南中西部高温日数已达8日,40℃以上高温频现。

  20日至21日,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中西部及苏皖北部以及内蒙古东南部、陕西关中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达35℃至38℃,局部地区达40℃左右。

  国家级首席预报员、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方翀向记者表示,本轮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暖脊长期控制中国北方地区,以及冷空气不活跃,共同造就了持续的高温天气。

  根据节气规律,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未来气温还将不断升高,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中国各地才会迎来一年中最热的天气。

  6月北方多地已经经历了一波高温过程,后期天气形势如何?

  方翀表示,22日起,长期控制中国北方地区的暖脊开始消失,中层气流扁平且带有浅槽,利于携带弱冷空气进入,使华北黄淮的高温得到一定程度缓解。22日至24日,上述区域将有一次降雨过程,对缓和当地气象干旱有一定作用。但受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影响,23日起南方地区持续降雨将告一段落,江南、华南等地也将迎来35℃以上高温,全国高温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古时夏至日时,中国民间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件,皇室则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传统饮食方面,夏至时,新麦登场,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面,既表示夏至这天最长,也有庆丰收之意。

  专家表示,夏至一过,阳盛于外,人体出汗增多,消夏防暑首先要及时补水,可多食苦瓜、芹菜、茼蒿、苦菊等,以利于祛暑益气、除燥祛湿、生津止渴和增进食欲。同时做好精神保养,宜晚睡早起,适时午休,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

  方翀提醒,在高温天气下,人们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户外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与此同时,随着空调的使用率大幅上升,室内外温差较大,要注意气温骤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温天气下的制冷需求也将导致用电量激增,有关部门应提前准备,保障能源供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火灾。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22/06-21/9785212.shtml


印度局部地区 5 月气温可能高达 50 摄氏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温?如此高温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专题收录

2022 南方暴雨追踪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印度气象部门持续对印度将在5月面临的高温发出预警。

当地时间30日,印度气象局预测,5月,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可能高达50摄氏度,对作物和工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这一读数已经接近印度122年来最高水平了。

由于电力消耗增加,印度上述地区近期因煤炭短缺而遭受电力危机。最新消息显示,印度铁路公司已取消753趟客运列车服务,以便在电力危机期间为煤炭运输腾出空间。

WMO组织表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还为时过早。然而,这与WMO对气候变化的预期是一致的——热浪比过去更频繁、更强烈、开始得更早。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1004528

美国连续两年受高温侵袭 多地气温刷新史上最高纪录:关注地下热异常

已有 1153 次阅读 2022-6-14 13:4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美国连续两年受高温侵袭 多地气温刷新史上最高纪录:关注地下热异常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021年7月1日报道,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村(Lytton)6月29日的最高气温达到49.6-°C,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打破加拿大全国纪录。而在6月26至28日的3天内,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最高气温也连续创下该市纪录——分别达到了42.2-°C、44.4-°C和46.1-°C的高温。高温天气在美加两国已导致上百人死亡,还加剧了当地的山火灾害。如此极端的高温天气从何而来?

      海外网2022年6月14日电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地时间13日晚上,美国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州有超过1.25亿人处于高温警报之下,影响面超过了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美国气象部门13日称,当天创纪录的高温从美国大平原扩散到密西西比河谷和东南部。当地时间13日下午,美国多个城市刷新了高温记录,其中,哥伦比亚市、北普拉特市及圣路易斯市等地气温都创下史上最高纪录。位于美国中部地区的孟菲斯和圣路易斯市更收到最高级别的高温风险警报。

      海外网2022年6月13日电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12日报道,美国西南部超过6000万民众正经历危险高温,多地气温打破高温纪录。

      6月11日,美国一些地方的温度已打破单日高温纪录,其中就包括了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之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死亡谷。死亡谷的气温达到了122华氏度(50摄氏度),打破了1921年6月11日创下的121华氏度(约49.4摄氏度)的纪录。

       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年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我在2014年1月4日指出,1月2日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2012年高温干旱和2013年极端天气,2014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4年11月,美国迎来历史性暴雪,创纪录的寒潮席卷全美国,50个联邦州气温全部低于零摄氏度,就连夏威夷也结了冰,创美国38年最低气温纪录。美国东北部更是遭遇最强暴风雪,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在受灾最严重的布法罗市称“这是历史性暴风雪”,3天降雪量逼近年均降雪量。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部分地区可能打破1.93米的单日降雪量纪录。

      2012-2014年美国美国从高温干旱到暴雪严寒,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136.html

      我们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2015年7月末,阿拉斯加地震连续发生:美国强震还有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917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84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5498.html

      2018年,美国先后遭遇极端寒潮、流感、大震 、暴风雪等重大灾害的袭击,大自然的能量集中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115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0054.html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最严重后果是形成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我们在2019年12月28日指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最严重后果是破坏地壳的重力均衡,导致卸载的大陆地壳上升,加载的海洋地壳下沉,形成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1825.html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称,美国2021年7月29日发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强地震,地点位于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震级达8.2级,震源深度达46.7公里,目前尚不清楚伤亡情况和破坏程度。有专家表示,这次的强地震可能只是个开端,更糟糕的情况还没发生,未来或许还会发生更大灾难。

       2020年,全球一共发生了10次超过7级的地震,其中第一和第三都是来自于阿拉斯加地区。最强的那次是发生在阿拉斯加以南的海域,震级达到了7.8级。而这一次的地震更加强烈,达到了8.2级(我国地震局测定为8.1级),这也是地球时隔3年再一次出现超过8级的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也指出:这是1990年以来第17次达到8.2级的大地震。

https://new.qq.com/rain/a/20210731A0C22G00

       美国大震早有预测

       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年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请注意监测加州的天然气地表和地下浓度异常。它是大震发生的最可靠前兆。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加州山火拉响了灾害警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5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6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6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9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0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7353.html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07月05日01时33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纬35.71度,西经117.51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专家预测,未来几周发生另一场大于6.4级地震的几率为9% ,一次大于5级的几率为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81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8156.html

        7月6日11时20分,美国加州又发生6.9级地震 ,大震预测初步得到证实。

        事实上,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加州地震前兆,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本次加州山火是大震发生的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1802.html

        山火肆虐!这场“美国高烧”何年能退?

        大震不发,高烧不止。

       根据月亮赤纬角极值激发地震的历史规律,大震可能发生在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地下能量释放后,高烧将逐渐退去。

       干旱、山火、高温、火山活动、地震,美国灾难源于加州地下能量释放,由此引发的点源能量喷发模式即将进入能量释放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67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7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0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401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29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3972.html

上一篇:富士山出现喷发前兆:全球变暖导致日本火山频发
下一篇:阿富汗发生6.2级地震:关注2022年6月21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