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活跃期之争: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进入活跃期
杨学祥,杨冬红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黄堃林小春郭爽吴晶晶)印尼苏门答腊、海地、智利、中国汶川、日本,近些年来全球多地发生强震,尼泊尔刚刚又发生7.9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8.1级)强震,一些专家就此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但也有专家持谨慎态度,学术界的观点尚未一致。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2013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2012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事实上,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并不具有随机分布特征,以此标准划分可以得到反映地震趋势的活跃期和间歇期。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我们在2005年就作出了准确的预测。
表1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2000-2030 | 6(6) | ? | 2 | 2000-2030冷 |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9-11]。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由图1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CD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1, 9]: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AB弧扩张到AE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CD弧上升到AB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BE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1988)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地震活跃期划分标准在于能准确反映地震发展趋势,为防震减灾提供可靠依据。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预示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相关报道:
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统计特征获得证实
已有 1767 次阅读 2012-11-27 06:4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特稿:地震活跃期之争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2015-04-27 16:3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黄堃林小春郭爽吴晶晶)印尼苏门答腊、海地、智利、中国汶川、日本,近些年来全球多地发生强震,尼泊尔刚刚又发生7.9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8.1级)强震,人们不免发问,地球是否调到了“振动模式”?一些专家就此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但也有专家持谨慎态度,学术界的观点尚未一致。
首先,对于此次尼泊尔强震的成因,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研究通讯》主编、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彭志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边界地区,印度板块每年以4到5厘米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因此积累了巨大的板块构造应力,最终通过地震释放出来。
彭志刚认为,这次地震还引发了其他地方的地震。如在尼泊尔7.9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8.1级)地震发生约3小时后,中国西藏日喀则地区发生了5.9级地震。地震引发地震的原理很简单,如果一个地方本身存在地质断层,只不过像搭积木那样刚刚能稳定住,如果受到外力干扰就很容易结构失衡而地震。彭志刚研究组今年初还发表文章指出,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先后发生9级和8.6级地震之后,在西藏改则地区也触发了4级左右地震。
那么,地震之间互相引发,会不会导致出现一个地震活跃期呢?近些年来全球各地发生的强震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联系?目前科学界在这方面尚存争议。
先来看支持地震活跃期的观点。在尼泊尔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表示,全球地震活动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进入了8级地震活动的高发期,到目前为止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5次,9级以上地震2次,呈现了类似20世纪前半叶全球8级大地震多发的状态,并且这一态势可能还将持续。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也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南边,而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7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对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
但彭志刚认为这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他说:“我们观察到,从2004年苏门答腊9.0级地震后,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确实比过去50年多了4倍以上。但科学家还不清楚这些大震是随机发生,还是彼此存在关联。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有精密仪器记录的地震历史太短,不过100年左右,因此地震学家无法从中摸索出相应规律。”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地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的问题。“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鲍德温说,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2013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2012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发生后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责任编辑:王骁
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7/content_2853666.htm
地球将进入8级地震高发期?专家:难说!(图)
2015-04-28 08:50:00 来源: 新民网
新民网讯印尼苏门答腊、海地、智利、中国汶川、日本,近些年来全球多地发生强震,尼泊尔刚刚又发生7.9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8.1级)强震,人们不免发问,地球是否调到了“振动模式”?
在尼泊尔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表示,全球地震活动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进入了8级地震活动的高发期。到目前为止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5次,9级以上地震2次,呈现了类似20世纪前半叶全球8级大地震多发的状态,并且这一态势可能还将持续。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也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南边,而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7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
但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研究通讯》主编、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彭志刚认为这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他说:“从2004年苏门答腊9.0级地震后,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确实比过去50年多了4倍以上。但科学家还不清楚这些大震是随机发生,还是彼此存在关联。主要原因在于有精密仪器记录的地震历史太短,不过100年左右,因此地震学家无法从中摸索出相应规律。”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2013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据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新民网
http://news.163.com/15/0428/09/AO9DQT5E00014AEE.html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10年前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已有 253 次阅读 2015-4-27 10:0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地震活跃期拉马德雷冷位相 推荐到群组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10年前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05-2012年相继指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8]。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已发生6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