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灾难预测被证实:美国接连遭遇破坏力惊人的飓风灾害

已有 4804 次阅读 2017-9-12 05:4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超级灾害链, 拉马德雷冷位相, 自然规律, 美国灾难

美国灾难预测被证实:美国接连遭遇破坏力惊人的飓风灾害

                               杨学祥

关键提示:我们在2006年的论文中指出,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流感、特大地震、飓风台风、低温冻害将集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1 拉马德雷冷位相与流感、特大地震、飓风、沙尘暴的对应关系


注:2004-2012年全球已发生8.5级以上地震6次,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来源: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7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4784.html

我在20132月指出,美国2012年高温干旱2013年极端天气频发。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2014427以来,数十个龙卷风横扫美国南方,美国龙卷风遇难人数已上升至26人。

   美国灾难持续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7517.html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42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我在201414指出,12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2012年高温干旱和2013年极端天气,2014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411月,美国迎来历史性暴雪,创纪录的寒潮席卷全美国,50个联邦州气温全部低于零摄氏度,就连夏威夷也结了冰,创美国38年最低气温纪录。美国东北部更是遭遇最强暴风雪,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在受灾最严重的布法罗市称这是历史性暴风雪3天降雪量逼近年均降雪量。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部分地区可能打破1.93的单日降雪量纪录。

    2012-2014年美国美国从高温干旱到暴雪严寒,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136.html

   我们在20131223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相关报道

飓风“艾尔玛”登陆美国佛州

20170911 07:31:02 | 责任编辑: 钟玉岚李雪梅 | 来源:文汇报  

  超级飓风“艾尔玛”横扫古巴及加勒比海地区并造成严重破坏后,于当地时间910730登陆美国佛罗里达州西部沿海地区,登陆时风速达到每小时210公里。“艾尔玛”带来的强风和降雨给该地区造成巨大破坏。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佛罗里达州已有约630万民众撤离,占该州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也成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应急撤离。

  由于“艾尔玛”的移动路线已经向西偏移,使佛罗里达西海岸城市遭受正面打击,而此前的预报是位于东海岸的迈阿密将受到主要冲击。此后,“艾尔玛”将沿佛罗里达的狭长地带向内陆移动,预计将于11日下午到达乔治亚州西南部,到时飓风可能掀起约4.6高的大浪,给数以千计的家庭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艾尔玛”在经过佛罗里达海峡的温暖海域时能量获得补充,级别也由预测的3级强化为4级 (最高5)。“艾尔玛”带来的强风和风暴潮将会给佛罗里达州的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据报道,佛罗里达州已经有近一个世纪没有遭遇到大规模飓风的侵袭。

  佛罗里达州州长斯科特9日晚告诫居民,“我们已进入紧急状态”,并敦促处于疏散区域的居民进行撤离。他说:“这是你们做出正确决定的最后机会了。”斯科特还再次呼吁医护人员和紧急事务人员能够在飓风过后提供志愿服务。他还要求选择呆在家中的居民储备好三天的物资,以便能够撑到救援人员的到来。另据联合国估计,受“艾尔玛”直接影响的加勒比海地区及美国的民众共有4900万多人。

  此外,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指出,紧跟在“艾尔玛”之后的飓风“何塞”行进路线与前者大致相同,因此遭受“艾尔玛”重创的地区未来数天内恐怕会灾难重演。

  从“哈维”到“艾尔玛”,美国近段时间以来接连遭遇破坏力惊人的飓风灾害。一方面,自然灾害考验着美国政府的救灾动员能力;另一方面,接二连三的大型自然灾害,也让舆论开始重新审视气候变化的影响。(记者袁博)

http://news.xinhuanet.com/asia/2017-09/11/c_129700676.htm

飓风“厄玛”登陆美国带来龙卷风多人抢商铺被捕

国际时事央视新闻客户端2017-09-1203:58

飓风“厄玛”1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登陆,随后“厄玛”北上,导致佛罗里达州约580万户家庭和商店断电,部分城市洪水泛滥。伴随飓风来袭,佛州多地还出现了龙卷风,许多人趁乱抢劫商铺。

龙卷风袭击佛州摧毁数栋房屋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飓风“厄玛”袭击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和中部地区,并带来至少6个龙卷风,其中一个龙卷风袭击了佛州棕榈湾,摧毁六栋活动住房。气象部门预计,随着飓风“厄玛”向北移动,佛州中部以及奥兰多地区还将引来更多龙卷风。

飓风是大西洋里风速超过每小时74英里并具有破坏性的热带气旋,而龙卷风是从卷积云向地面延伸的极具强烈破坏性的漏斗状旋转风,时间很短,属于瞬间爆发。飓风天气往往极易产生龙卷风。

商铺接连遭抢数十人被捕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6台记者:如飓风这样的自然灾害中会涌现出好人,也会出现一些坏蛋,比如抢劫者。看我身后,过去几个小时又一家市中心的商店被破门而入。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这家商店大门玻璃被砸坏,一扇窗户不翼而飞,货架上的鞋子被弄得满地都是。

在另外一段视频中,一群人正在从一家商店往他们的车里搬运鞋子服装等商品。英国《每日邮报》称,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和奥兰多等城市,警方已经逮捕至少32名趁乱抢劫商铺的盗贼。

http://news.qq.com/a/20170912/004408.htm

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2012年高温干旱2013年极端天气

已有 1498 次阅读 2013-12-24 06:30

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2012年高温干旱2013年极端天气

                          杨学祥

     人民网旧金山1221电冰雨、暴雪、洪水以及龙卷风等多重极端天气横扫美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已导致至少2人死亡。

     美国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纽约市20131222气温连续第二天创纪录,达到21.6摄氏度,刷新1998年同日17.2摄氏度历史纪录。

     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美国迎历史性暴雪: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的预测得到证实

已有 450 次阅读 2014-11-21 13:3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美国灾难严寒暴雪高温干旱点源喷发    推荐到群组

     我在201414指出,12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2012年高温干旱和2013年极端天气,2014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411月,美国迎来历史性暴雪,创纪录的寒潮席卷全美国,50个联邦州气温全部低于零摄氏度,就连夏威夷也结了冰,创美国38年最低气温纪录。美国东北部更是遭遇最强暴风雪,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在受灾最严重的布法罗市称这是历史性暴风雪3天降雪量逼近年均降雪量。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部分地区可能打破1.93的单日降雪量纪录。

     2012-2014年美国美国从高温干旱到暴雪严寒,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1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0775.html

美国龙卷风遇难人数已上升至26人:美国自然灾难持续发展

已有 242 次阅读 2014-4-29 19:37

美国龙卷风遇难人数已上升至26人:美国自然灾难持续发展

                         杨学祥

   我在20132月指出,美国2012年高温干旱2013年极端天气频发。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2014427以来,数十个龙卷风横扫美国南方,美国龙卷风遇难人数已上升至26人。

   美国灾难持续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7517.html

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地震不发大旱不止

已有 1259 次阅读 2015-8-16 04:57

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地震不发大旱不止

       杨学祥,杨冬红

    最近有两条新闻吸引人们的眼球:

    其一是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将严控淋浴喷头促节水;

    其二是罕见干旱美加州水库投球节水。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42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我在201414指出,12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2012年高温干旱和2013年极端天气,2014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411月,美国迎来历史性暴雪,创纪录的寒潮席卷全美国,50个联邦州气温全部低于零摄氏度,就连夏威夷也结了冰,创美国38年最低气温纪录。美国东北部更是遭遇最强暴风雪,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在受灾最严重的布法罗市称这是历史性暴风雪3天降雪量逼近年均降雪量。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部分地区可能打破1.93的单日降雪量纪录。

    2012-2014年美国美国从高温干旱到暴雪严寒,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136.html

   我们在20131223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20157月末,阿拉斯加地震连续发生:美国强震还有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9170.html

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旋风温斯顿和310寒潮来袭

已有 1213 次阅读 2016-2-25 07:29 |

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旋风温斯顿和310寒潮来袭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061218日发博文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2006年以来,我国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从1995 年起,每年大西洋主要飓风的数量平均为3.8个,明显高于60年来的平均数量 2.3 个。科学家分析发现,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研究者说,美国因此将面临新一阶段飓风高活动期的威胁[7]

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230.html

旋风温斯顿这么强的台风登陆,在二战后的斐济历史上绝无仅有,但从2013年起,绝无仅有的事情连年发生,从2015年起甚至分上半场下半场:

2013年,海燕登陆菲律宾,登陆强度之大打破菲律宾乃至全球纪录;

2014年,威马逊登陆先后登陆海南和广东,为1949年以来我国最强登陆台风;

2015年,帕姆侵袭瓦努阿图多个岛屿,强度创该国纪录,首都维拉港遭严重破坏;

2015年,帕翠莎在墨西哥以东洋面打破西半球强度纪录,随后登陆墨西哥的强度也打破该国西部沿海纪录;

2016年,温斯顿登陆斐济,强度打破纪录。

这就证实了我们在2006年的预测。不仅如此,相关的强震、低温冻害、流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也会愈来愈强烈。2015年极强厄尔尼诺和2016年超级寒潮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我们在201574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关注2016310特大寒潮的可能性。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844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5498.html

上一篇:9月11日拉尼娜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9月12日早报
下一篇:9月11日拉尼娜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9月12日午报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4 周少祥 魏焱明 杨文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2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