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已有 6843 次阅读 2018-2-12 09:43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红路》, 札记, 读后

扎拉嘎胡的长篇小说《红路》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1981年再版。作者说明是1959710定稿于北京,197881修改于呼和浩特。我看的是再版本,没有核对与初版差别有多大。该书所写的故事发生于1947年。虽然在49年之前,但在1945年底,共产党军队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已经控制了内蒙古。因此,可以认为《红路》是第一部共和国时代的大学小说。

故事发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工业学院。这曾是个真实存在的学院,作者曾在其中就读。1947年创办,1948年停办。现在的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中专扎兰屯工业学校是1952创建,不知道是否与扎兰屯工业学院有关系。

《红路》的典型的革命小说。两军对垒,激烈斗争。正义阵营,当然是共产党方面,代表人物是新上任的教务处长也是团支部书记额尔敦(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施公案》的窦尔敦),以及他带领到校的几位北安军政大学学生,主要是团支部副书记扎布和团员斯琴。敌对阵营是日伪特务后来的国民党特务校长巴达尔夫以及恶霸地主的儿子校总务处长苏龙嘎。斗争的焦点是争夺学校的控制权,体现为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影响力。学生的代表是原来学生会的3位领导人,胡格吉勒图、敖斯尔和梅其其格;教师的代表是最资深的数学教师教务处副主任卓得巴和相对年轻的物理教师保尔夫。

双方争斗的第一个回合为是否开设政治课。额尔敦到任教务处长后,要每天开设政治课,解决为什么人学技术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在校长的背后唆使下强烈反对,额尔敦暂时退让,不开政治课。但他凭着高超的教学能力,在专业课中讲政治课内容,并使得专业课进度不减,学生还能理解。后来学生会换届,决定开设政治课。快结束时,开始思想改造,专业课停课了。当然,只是短期停课。

双方争斗的第二个回合为竞选内蒙古人大代表。本来额尔敦有把握当选,但扎布为了讨好他,试图操纵选讲。用力过猛,适得其反。校长当选。

随后好像反对阵营乱了章法,屡出昏招。矛盾反而主要是额尔敦暂时离开时属下投机分子扎布与斯琴之间的斗争。既有策略方面的分歧,也有直接的个人矛盾。完全是低水平博弈。

等额尔敦归来后,一举解决了对立面校长等,也清洗了内部。只有学生胡格吉勒图的思想问题,认为民族感情要胜过阶级感情,还没有完全解决。经过下乡参加土改,在生死之间,终于醒悟。于是皆大欢喜。额尔敦当了校长,开始管理学校。虽然现实中,学校第二年便停办了。

激烈斗争之外,小说隐约也有情感线索。胡格吉勒图爱着老朋友斯琴,但斯琴暗恋革命领导人额尔敦,拒绝了胡格吉勒图的追求。额尔敦怀念怀孕临产时牺牲的妻子,不准备发展新的情感关系。梅其其格追求胡格吉勒图,胡格吉勒图在与斯琴无望时,也把梅其其格作为备胎,但梅其其格后来死了。

故事情节还算吸引人,但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有些脸谱化。男主人公额尔敦已经有“高大全”的端倪。他既是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抗日英雄,又是应对复杂局面的学校领导者,还是高明的专业课和政治课教师。几乎一个人使整个旧工业学院由白变红,最后出任校长。卓得巴头脑简单得像个人们习惯认为的教授。受校长煽动反对共产党冲在前面,受教育后自我批评又走在前面。三个代表性学生的结局不知是否有所隐喻。最相信校长也最后才转变的胡格吉勒图毫发无损,还立了功,只是没有得到斯琴的爱情。有些独立思考,但也积极参与斗争的敖斯尔两次受枪伤,一次被打伤,当然最后都有惊无险。一直希望远离政治、设法息事宁人的梅其其格最惨,爱胡格吉勒图只是备胎,被扎布轻薄,遭到校长巴达尔夫强奸,最后服毒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所诟病的高校行政主导,其实有很深刻的历史根源。小说中有个人物扎布就认可其父亲的话,“世界上永远不会有真正公平的时候,有了地位就有了一切,官大就能压死人,就能使人得天独厚。人活着就是为了较高的地位,才日夜不停地奔波劳碌。(p.32)”这个扎布前后描写有限矛盾。开始隐瞒家庭出身,搞阴谋诡计,完全是按照阶级异己分子的套路写的。后来暴露被开除团籍学籍后,又幡然悔悟,在战斗中立功,重新回到学校,成了转变人物。

时代相距太远,总体上与小说的故事有些隔膜,当然也不是不理解。只是小说中有段泛泛的感慨,我多少有些共鸣。“人生好比是一个谜底的圈,一个谜底压着一个谜底,是猜不透的谜底呀。人生就是猜谜底,人类围绕着这个谜底,整天在猜测。所以有人欢乐时,有人却痛苦;有人为胜利而痛饮庆功酒时,有人却为失败而默默啜泣。……路,原是没有的,后来成为路,就是由勇敢者先迈出第一步的。(p.335)

书中个别细节我有些疑问。我知道作者是蒙古人,对蒙古人而言,巴达尔夫校长不能简称为巴校长吧?另外,用两个人的照片合成一张照片,当时也不容易做到吧?

作者扎拉嘎胡,1930年生于内蒙古。1947年考入扎兰屯工业学院,同年10月参加扎兰屯土地改革工作团。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1年入内蒙古大学文艺研究班学习。1965年调内蒙古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66年受冲击,1971年恢复工作,任《草原》主编。1978年起任内蒙古文化或宣传部门官员。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099534.html

上一篇:石家庄某宾馆的家具和摆件
下一篇:琼海某休养中心
收藏 IP: 101.22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