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中国的智慧》摘抄(十一、续完)

已有 2723 次阅读 2014-6-1 08:10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的智慧》摘抄(十一、续完)

武夷山

 

八、美与艺术问题

(一)艺术的本质与形式

西方学者解释艺术为“人加在自然上面”,这一解释与中国释艺为“种”这一涵义,恰恰相合。

(二)诗的真谛

为何诗仙?仙者纯真之谓,真则不俗,纯则不杂。

(三)诗人----工匠还是预言家

中国人常称艺术家的作品是“匠心独运”,“大匠不斵”……可见艺术家也有工匠的涵义。

(四)音乐的功用

商的学校叫“瞽宗”,周的学校叫“辟雍”。

(五)美的定义

中国哲学家很少注意客观物体是否有引起美的特质,他们注重的是主观心灵的工夫,工夫达到某种程度,外物不过是引发美感的触媒。

(六)创造力----人与神的

古希腊神话中,半神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儿偷得创造的力量,给予人类。中国盘古的神话,却是象征人自身就具有创造宇宙的力量。

(七)生活艺术

在中国艺术与生活结合的世界里,我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他们的精神是富饶的,但总含有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感觉。

九、爱情与友谊问题

(一)爱的种类

(二)爱与欲

离欲的爱,离爱的欲,爱欲混合。里克否认有第一种。

(三)爱物与爱人

周濂溪: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婚姻的形式

(五)友谊的衡量

孟子·万章下:德性崇高的人,可以友天下之善士,还可尚古人。友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没有限制的。

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同友天下之善士不同。

(六)谈话的艺术

从诚挚的心灵中流出的语言,才能发挥语言的最大力量。孔子:有德者必有言。

(七)观人的艺术

古代的官(观)人之学。

十、人的问题

(一)人的观念

尚书:惟人万物之灵。

(二)人性的不变性

人类学家克罗孔和心理学家莫锐:

每一个人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干方面像一部分人,若干方面则什么人都不像。

即指基本人性(食色,性也);国民性、民族性;个性。

(三)人与动物的差别

西方思想大传统,唯人类是理性动物。中国自孟子以来亦如此,只是理性的涵义是属于道德的意义。

(四)生命的目的

庄子对生命的体认,是一深度的发展,与儒家广度的发展不同。如果说,基督教的王国在天上,儒家的王国在人间,那么,庄子的王国是在心中。

(五)人生的机缘

人能坦坦荡荡面对一切境遇,是人生智慧的表现。

(六)自由的意义

西方诸神自由:

外在环境容许他为自己的利益做他所愿做的事。

道德自由:使一己言行,符合良知要求。

抉择自由

政治自由

(完)

相关阅读

《中国的智慧》摘抄(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0272.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0788.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1725.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四)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2050.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2632.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3261.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3893.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八)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4854.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九),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6881.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793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9423.html

上一篇:发现本所第一届研究生写的回忆文章
下一篇:又见义务讲解员
收藏 IP: 1.202.70.*| 热度|

5 孙学军 许培扬 王铮 钟炳 吴跃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