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中国的智慧》摘抄(七)

已有 3299 次阅读 2014-5-13 06:50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的智慧》摘抄(七)

武夷山

 

(七)变化气质

朱熹的观点:读书求理,是扩充知识,足以使气清;主敬存心,是要从心性直接下工夫,足以使气醇,如此内外挟逼,气质日化于醇清,道德自然日进无疆。

(八)习惯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伪古文尚书·太甲上》:习与性成。

(九)读书的方法

如果读书的目的在治学,那么朱熹下面的话,值得终身谨记和玩味:

宁繁毋略,宁下毋高,宁浅毋深,宁拙毋巧。

(十)如何阅读艰深的书

《论语》、《宋儒语录》之类,这类书不能完全靠理解,需要靠生活来验证,没有相当道德生活艰苦奋斗经验的人,很难有真正的悟解。(博主:用了心的(竖心旁),才可能悟解;只看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言字旁),就可能误解。

(十一)为什么要读古老的伟大作品

正如阿德勒所说,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之一,都是同时代的人。有些古代作家比现代畅销书更能搔到我们的经验与情境的痒处。

(十二)什么是伟大观念

阿德勒:西方被讨论最多的五个观念,依次是上帝、知识、人、国家与爱。中国在先秦典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道、人、天命、仁、心性。

知识与国家的观念,则为科学和民主能在西方发展的根源。

天道、天命的信念,和心性的实践工夫,可以使人在道德上顶天立地,但有点像一把垂直的伞,因缺乏知识和国家的力量,令人有撑不开来的感觉。

 

相关阅读

《中国的智慧》摘抄(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0272.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0788.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1725.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四)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2050.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2632.html

《中国的智慧》摘抄(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326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93893.html

上一篇:[转载]吴岩:科幻未来主义的状态或宣言
下一篇: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推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专题”
收藏 IP: 1.202.81.*| 热度|

9 孙平 郑小康 陈小润 高峡 周可真 李土荣 赵凤光 柏舟 JIANH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