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眼泪,是暗暗地从心灵深处喷涌而出,既酸涩又火热,那是在阅读中被文字感动而流出来的泪泉。巴金的作品往往让读者流下这样的眼泪。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读过巴金的《家》,就是这样边流泪边读完整本书的。30 年后我读《巴金自传》,依然流出这样的热泪。
《巴金自传》(以下简称“自传”)是编者陈思和围绕巴金的生活、创作和精神进行编选而成的,主要突出这位巨擘的思想创作历程,一共十辑,全书共计28.5 万字,大都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巴金全集》,个别文章是直接摘录自初刊文。这本书就像一艘帆船,带我驶入这位文坛巨匠的生活和思想的激流中,接受它的洗礼和滋润。整本书贯穿巴金一生的阅历和创作,闪烁着巴金精神的光芒。
巴金精神就像一座永恒的灯塔,给我战胜困难的力量,指引我追求崇高的理想,鼓励我在时下担当起社会责任,坚持阅读铸魂,奉献自己重读巴金的著作,传承巴金精神,让他的作品永葆活力,启迪一代代青少年,
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加明亮、丰富,人变得更友善,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幸福。我现在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部书对当代的价值。
阅读铸魂,觉醒的力量
阅读排遣内心的苦闷。巴金称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先生”。在他 6 岁的时候,母亲就剪了些白纸头订成好几本小册子,她每天在这些小册子里,用娟秀、工整
的小字依着顺序,抄录一首《白香词谱》里的诗词,他、三哥和两个姐姐每人手捧一本,站在清油灯光下,靠着母亲站着,听母亲用温柔的声音朗读。《自传》
第一辑《童年生活印象》中是这么讲述他跟着母亲认字的情景。巴金从没有觉得读书是件苦的事情。
巴金 11 岁的时候,母亲病逝。3 年后,父亲又染重疾离世。15 岁爷爷又去世。封建大家庭的矛盾加剧,使他不得不靠阅读来排解内心的痛苦。他如饥似渴地读着能拿到手的一切书刊。优秀的作品给了他生活的勇气,使他看到理想的光辉。巴金在青年时代读但丁的《神曲》,可以把它全背下来。直至晚年,他还能把《神曲》大段大段地背出来。在“文革”十年,他的书房被封,只能用日记回忆那些读过的书,让他获得了战胜苦难的勇气。阅读催生觉醒的力量。“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潮涌入四川,巴金开始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日》等各种新刊物。他自称是“五
四运动”的产儿。《告少年》《夜未央》深深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让他树立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永远坚持站在弱者那边。《忏悔录》《往事与随想》《复活》给予他“讲真话”的力量。他主张阅读中要有独立的思考,要建立对人类、社会的责任。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了践行他的理想而写作。他 74 岁的时候,虽然
经历了各种沧桑和疾病缠绕,仍然扑在一张简陋的书桌上,写五卷本《随想录》,历时 8 年完成,被称之为一部上世纪 80 年代文化领域的百科全书,中国思想解放过程的全记录。阅读寻找心灵的导师。通过阅读经典,他找到许多对他影响至深的老师。卢
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影响过他,爱玛·高德曼、亚·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是他精神的导师;狄更斯、夏目漱石、田山花袋、芥川龙之
介、武者小路实笃都被他视为老师,他还经常背诵岛武郎的短篇《与幼小者》。鲁迅是他的中国老师。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任何时候他都看见前面
的亮光,前辈作家“燃烧的心”在引导他前进。即使遭遇大的困难、遭受大的挫折,他也不曾灰心、绝望。他常常说,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来的杰作,阅读这些作品,会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
奉献自己,爱的信念
巴金虽然是封建官宦家庭的四少爷,但是他厌恶上层社会的虚伪、冷漠、自私,更喜欢跟家中善良、质朴、正直的仆人们在一起。他深深感受到家中的杨嫂、
轿夫老周还有火夫等“下人”的艰辛和无助,特别是经常给他讲故事的杨嫂因为生病而发疯又在凄凉中死去,让他想帮助他们,替他们呐喊。他在 15 岁的时候开始下决心投入到为底层人追求正义和自由、平等与幸福的理想中,并且一生都以这个为事业,将生活与创作融合一起,把心掏给读者,写出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不朽作品。
巴金七十多年创作生涯中始终贯彻着一条“爱”的红线,早年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了解、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宣誓要做一个站在他们一边,帮助他们的人”。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他在自己的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无论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还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第四病室》《憩园》……,以及后面的力作《随想录》,都是围绕着他的理想而抒写的。
他一生的创作和译作多达 1300 万字,《家》从 1933 年 5 月发布初版本开始,至 1985 年共印行 52 版(次)。这还不包括香港及国外发行的版次,被《中国现代文学史》评价为“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小说。他曾经在作品中写过:“一个人想长久活下去,只有把生命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奉献……”散布知识,散布生命,传递爱和温暖,人生才会开花。除了创作,他还投入很大精力经营出版社,主编书籍和报刊,参与现代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学救亡的具体事业,同时也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家,通过这些实际的工作来实现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改革开放之后,他第一个号召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他和冰心、李健吾、萧乾、汝龙等著名作家一起捐款又捐书和珍贵的资料,1985 年文学馆终于在北京西郊万寿寺建成。在他生命最后的 20 年,他又在为文学馆现代化的、永久性的馆舍而呼吁。新馆也于 2000 年在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落成。巴金淡泊金钱,他是一位从不拿国家工资而凭稿费生活的作家,但他捐给灾区、希望工程和现代文学馆的爱心款超过 50 万元。
AI 时代的“灯塔”
打开《自传》,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字全无一点尘。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精神,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法国笔会名誉主席克朗西埃 1979 年在一
次欢迎会上说:“你的名字,你的作品、你的榜样、你的生活,就意味着对正义和自由的热爱。”1983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上海赠予巴金“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时,称他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中国的形象本身”,并说:“他
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其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
AI 时代,人工智能正在由低智能向强智能、超智能阶段发展,它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尊严、公平、正义
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人们需要更高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道德自律。巴金先生留给人们的将是不尽的思索和启迪。毋庸讳言,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已经疏远
了巴金先生和他那一代作家,但我深信,只要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之光不灭,只要世间还存在“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巴金先生的人格精神就仍然有益于世人,其影响必将长久地发挥作用。
当下 AI 与阅读“共舞”,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他的精神世界就像一座不灭的灯塔,照耀着前方,给人信心,给人温暖,给人巨大的力量。
每逢我们与巴金的铜手印相“握”,推门走进现代文学馆的时候,似乎感受到这位“人民的作家”始终在文学殿堂迎接我们,这手印和天空中那颗“巴金星”,一直守护着我们,向美好的未来迈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78660-1461637.html
上一篇:
活着,就是花开一一纪念叶嘉莹先生(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