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纸质笔记本也许更长寿 精选

已有 978 次阅读 2024-11-8 09:12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ff460ab35d90f80502796816b95beb32_81vT5-hDn9L._SL1500_.jpg

纸质笔记本也许更长寿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4年11月8日)

身处21世纪的今天,谈到“笔记本”,很多年轻人可能只会想到笔记本电脑。但我想说,传统的纸质笔记本也许比笔记本电脑更长寿。

2023年11月,英国Profile Books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学者Roland Allen(罗兰·艾伦)的著作The Notebook: A History of Thinking on Paper(本文作者译为“笔记本:在纸上思考的历史”)。有些媒体将此书评为2023年最佳图书。

纸质笔记本到处可见,但这一简单的发明始自何时?为什么说笔记本使生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什么说笔记本是创造力的强有力工具?为什么使用笔记本有助于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对于这些问题,艾伦在本书中都给出了答案。他叙述了与笔记本相关的各种事物,从中世纪佛罗伦萨的喧闹市场,到最伟大思想家的安静书房。他追溯了一些重要思想的发展轨迹,揭示出笔记本如何成了最可靠、最通用的创造性思维工具。

本书还讲述了与很多伟大人物相关的笔记本故事,如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科学家牛顿和居里夫人、英国作家乔叟、英籍美裔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等等。此外,达尔文发展其进化论思想的过程,离不开他的袖珍笔记本;阿加莎·克里斯蒂构思其侦探小说的情节时,用的是不整洁的练习册;英国现代旅行作家布鲁斯·查特文无意中催生了优秀笔记本品牌Moleskine。

喜欢用笔记本的不仅是艺术家、科学家、作家,还包括多种职业的重要人物:厨师、水手、渔民、音乐人、工程师、政治家、探险家、数学家,等等。他们都将笔记本当作思考空间,从而影响了现代世界。

全书分为31章。第一章标题是“笔记本问世之前:地中海地区,公元前1000年—公元1250年”。还有一些有趣的章节标题包括:“通向不朽的一条路径:日记与日志,1600年至今”“你说得对:警察的笔记,1829年至今”“要是牙医死了则更好:作家的笔记,1894年至今”“琐碎但不平凡:气候日志,1850年代至今”“追寻逝去的时光:患者日记,1952年至今”“关于自我的文献:笔记研究,1883年至今”“结论:Otto带着笔记本:延伸的大脑,1938年至今”。Otto是一位真实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为记不住事,他就走到哪里都带着笔记本。

艾伦说,形似笔记本的最古老物件距今已有数千年,目前陈列在土耳其博德鲁姆水下考古博物馆的一个展示柜里。这个由碎片重新拼凑完整的写字板是用木头和象牙做的,两块对折,一合上就可放在掌心里使用。这块写字板是从海底沉船打捞出的许多宝贵物品中的一件。沉船所载物品来自至少10个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物品的丰富性与如今集装箱货轮所载物品的丰富性并无二致。因此,写字板的主人可能是水手、贸易商或外交官,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后来得势的罗马人采用了这种式样的写字本,把它称之为pugillares,意思是“手把件”。此时的写字本“扩容”了,要么是扩大尺寸,要么是增加页数。庞贝废墟里发现的一个写字本居然有8页可供书写,而最早的对折写字本只有两页可写字。

罗马帝国逐渐衰落,中华文明逐渐崛起,双方的创新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罗马帝国带保护封皮的手抄本样式向东方传播,中国造纸术向西方传播,公元800年左右,二者相遇于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

再后来,阿拉贡国王海梅对纸张极其着迷。纸张确实也支撑了他的统治,改变了平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那时,地中海的贸易路线越来越忙碌,一大批新型商人学会了以日益复杂精致的方式进行贸易,他们开设公司,投资于伙伴关系,在全欧洲各地运输各种商品,积累起巨量财富。他们所做的这些事,都依赖笔记本。

《中国科学报》 (2024-11-08 第3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59109.html

上一篇:我向中学生推荐并翻译的科学名言20020609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7 张学文 刘永红 王涛 郑永军 尤明庆 崔锦华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