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2015年9月间在《情报学报》编委会会议上的发言

已有 3460 次阅读 2019-10-23 09:54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5年9月间在《情报学报》编委会会议上的发言

武夷山

 

从1985年初研究生毕业留所工作,到今年2月被科技部人事司轮岗,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信所)整整工作了30年,离开时,非常地依依不舍。

自我总结一下,我担任《情报学报》主编后,整个刊物的变化不大,《情报学报》在同行期刊中的地位没有明显下降。与我的行为或贡献有关的小变化有几个方面:

1.  我邀请了比利时的鲁索教授(1991年在印度班加罗尔召开的科学计量学国际大会上认识的)和丹麦的英格沃森教授(也是在一次科学计量学国际大会上认识的,他还主动请我组织翻译其《转折----在情境中集成信息查寻与检索》一书,我就让XXX研究员牵头翻译了此书)担任本刊编委。鲁索发挥了非常好的编委作用,举个例子(略)。

2.  从2012年增加“编者的话”栏目起,到2015年第2期止,我坚持与《情报学报》编辑部主任合作撰写或独自撰写“编者的话”。

3.  每期清样都认真地审查,尽量消灭一些错误。应当说,与我当主编之前比,《情报学报》文章的编辑水平应当要高一些,至少错别字、病句要少一些。

在我当主编的每个阶段,无论当时主持工作的所领导是X书记还是X所长,他们都十分关心、支持《情报学报》的工作。比如,每月开定稿会、通过集体讨论作出稿件录用决定的做法,就是X所长提出的具体要求。当然,任何事情都可能有两面,采用这个程序后,审稿更严了,但稿件处理周期更长了,比如直到现在,今年的第7期还没有印出来。

在我当主编的每个阶段,无论当时担任情报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的是XXX还是XXX,他们都对《情报学报》很支持。这个中心在中信所算是个规模较小的研究中心,但是研究人员的人均项目数、人均项目经费数在所里名列前茅,比如某一年,全所共获得6项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该中心科研人员申请成功的就占4项。因此,中心的每个科研人员都忙得焦头烂额。但是,中心主任总是舍得给编辑部主任一职配备一名优秀、能干的员工,从以前的化柏林到现在的刘志辉都很能干、很敬业。借此机会,我要向历任所领导(尽管他们不在场),向情报方法研究中心历任主任表示感谢。也对编辑部内长期做幕后英雄的马兰、车尧两位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座各位编委长期向我们供稿,为我们审稿,借这个机会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关于《情报学报》的未来发展,我提两点建议:

首先,最好能让编辑部主任全时投入期刊编辑工作。以往的编辑部主任另外有很多科研任务,精力不够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明年初起就要推出新刊《智库理论与实践》杂志,他们专门招聘来了曾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学习、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办刊13年的XX女士担任编辑部主任。我很欣赏这种做法。

其次,加快数字出版的步伐。一是尽早实现《情报学报》的开放获取。我刚才提到的《智库理论与实践》,从创刊号起就打算OA出版,很有魄力。二是尝试手机APP客户端之类的推广。由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信息中心、中国期刊协会数字分会联合主办,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协办的“2015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遴选活动,经过历时三个月的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9月初公布了遴选结果。评出大众期刊和学术期刊各100种,学术期刊100种当中,图情类唯一上榜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科技管理类唯一上榜的是广东的《科技情报工作》,我恰好也是这两个刊物的编委。我们《情报学报》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落后较多。

 

今后我虽然不担任《情报学报》主编了,但作为编委,还是会参与审稿、荐稿之类的工作,因为缘未尽、情未了嘛。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03105.html

上一篇:九里荒人颂(高一作文)
下一篇:初一的一次家长会上,我替老师将几位同学的情况向其家长汇报
收藏 IP: 219.142.146.*| 热度|

9 郑永军 李杰 李万春 杨正瓴 李颖业 刘良桂 蔡宁 周忠浩 霍天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