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无人机灭火救援装备(图) 中国高层建筑火灾数据分析
无人机技术自身发展日新月异,各方面性能均得以大幅提升,广泛用于各个行业领域,于是出现了无人机+高层建筑灭火这一新兴技术方向。
一项新型灭火技术能够顺利通过模拟实验,不代表就能适用于真实的火场,这中间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意想对无人机与真实火场的情景融合过程提出一些质疑(双盲条件下无人机到达火场时间、建筑物周边环境设施影响、灭火救援中协调干扰问题、建筑内外信息沟通传递、无人机载荷与自重的关系、无人机的实际破拆能力、灭火药剂快速喷射对户内人员的误伤、操作人员处于紧急状况下的操控能力、热浪烟雾爆炸的影响、无人机现场意外坠落风险、夜间灭火作业能力、低慢小航空器空域管理、器械药剂日常维护保养等),然而在此之前,还是应该先看看相关的火灾统计数据。
从近十年统计数据来看,高层建筑火灾的起数、火灾损失、人员伤害分别仅占到所有建筑火灾的2~5%,如果再剔除几起重大的人为意外火灾事故,这个占比则会变得更低。对烟花燃放及施工动火作业引发的火灾本身可以通过管理措施予以控制和降低,未必都要等到火起之后再来想办法。
通过对以往的数据进行静态分析,在所有的建筑火灾类型当中,高层建筑火灾并非一个突出矛盾,也许只是一个被人为放大的“痛点”问题,痛点不“痛”,相较于总体建筑火灾,高层起火所造成的损失概率并非完全不可承受,将来如果地面建筑的防火水平及能力得以普遍提升,则高层建筑也会相应受益。建筑火灾所带来的“麻烦”更多出自于火灾问题本身,并不意味着因其位于高层就有必要采取更为特殊的应对方式。地面灭火方式推广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即使到了高层也同样要面对。
建筑火灾本身就是极小概率事件,高层建筑火灾更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由此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更是极端罕见。高层建筑防火综合条件本身就很优越,灭火控火措施相对完备,专业救援也早有一套自己的“章法”,那么是否还有必要予以“重兵”投入?总体技术经济性如何?等到与真实的火场环境“碰撞”之后,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复杂的技术产品还将牵涉到一系列后勤保障问题,可靠性会变得更低,在如此广阔的地域与时间背景下,使用频率极低的产品,如何整体布局,关键时刻究竟能发挥出多大的实战效果?其安全投入产出比与实用性问题始终无法回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