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终于完成了一次电瓶车沙袋灭火实验,过程虽显得粗糙,但也直观地表达出一些东西(实验过程扫描文末二维码最新视频)。
1.此次用于燃烧的电瓶车已拆除了电瓶(着重指锂电池),由此缺乏了锂电池突发爆燃现象,有网友质疑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现实中锂电池爆燃的过程确实很猛烈,人员甚至也无法靠近,然而,爆燃过程一般持续时间不过一两分钟,过后则会因为整个车体被引燃,继而蔓延至相邻车辆或可燃物,造成更大损失。因此,本次实验着重想要表达的是:在电瓶爆燃之后,现实中如何能够快速投入足量的灭火剂,阻止火势继续向周边扩散。
2.消防水当然是灭火剂的首选,而现实中的问题是:部分起火点周边并没有水,或者是只能从附近用盆桶运送水,或者是铺设水带耗时费力,整体输送效率较低,灭火器效果也有限,在消防队抵达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由于没有相当数量的灭火剂介入,导致出现灭火“空窗期”,最终火势发展为不可控,这样的过程在许多相关火灾视频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3.由于火灾的突发性,由于建筑物以及地域的广袤,针对某一个起火部位,现实中往往不可能做到准备充分,包括:人员、心理、物资、装备、通讯、环境等等,而演练又都是提前有备而来,所以实战与演练在效果上存在巨大差异也就不足为奇。此类实验的目的就是探究什么样的灭火技术能够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使是在实战中也能真正做到快速响应?
4.让人去适应某种灭火技术(通过科普培训等方式)是一种办法,同时,让技术来主动“适应”人也是一种办法(人因工程学),如视频所展示,即使是面对大爷大妈也无须多言,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知道该如何操作,跟随火势大小适当调节安全距离,甚至不自觉地出现了“打”火的动作(与笔者心理预期相符),技术难度的降低,有助于实战中最大化地利用现场周边的一切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5.此次提前预备了200只沙袋(每只重4~5kg),实际用量不到三分之一,这为实际灭火用量提供了一个初步参考值(与火势持续时间、火势大小有关),沙袋一旦被金属构件挂住(如图白色箭头),塑料袋破裂,沙子随重力落下覆盖灭火,作为灭火剂,落地之后且未流失,堆积之后起到分割火势的作用(如地面流淌火),即使扔偏的沙袋所产生效果同样如此。
6.对于任何一起火灾,都不敢说有绝对可靠的灭火技术能够成功阻截,灭火新技术、新思路的提出只为增大初期阶段对火灾的拦截成功率。一起火灾最终能否被有效控制,同时还取决于诸多现场因素:发现火情耗时、建筑物环境、起火物质、可燃物具体分布、施救人员数量及心理素质、人员被困情况、灭火剂数量及距离、灭火剂投送动力、起火所处时间段、作业面开阔程度、地形条件、逃生距离、照明亮度、现场其它危险因素等。
一起真实的火灾扑救可以通过分步拆解进行模拟实验,借助拆解的实验过程进行逐帧分析,后续再增添各种不利因素,逐渐增大实施难度,如增加电瓶发生爆燃环节、室外转入室内、增加可燃物数量、调整灭火剂的距离分布、调整灭火人员的数量、白天实验改为夜间实验等等,如此才能识别出不同的灭火技术各自的优势及短板,以及是否存在进一步的改善空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